岁月枝头鸿雁情

2022-02-24 16:00◎陈
金沙江文艺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电话母亲学校

◎陈 泽

随着电话、电脑、手机、QQ、微信 (语音、视频) 的逐渐普及,给远方亲人朋友写信,邮寄的鸿雁传书的岁月基本上终结了。但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是不会轻易忘记的,它像滚烫的血液一样,长满翅膀,栖居在我记忆的枝头。

我于1979年高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到大理州财贸学校读书。大哥送我去学校报到注册后,怕我一时半刻不适应,还专门陪我三天,带我在他曾经工作过的下关走走看看。即便这样,这期间,我因为想家,还是忍不住哭了。想回家,想回去砍柴割草、钓鱼摸虾、耪田种地、赶牲口驮木头苦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大哥笑我:“娃娃气,来都来了,你要好好在学校安心读书,全班就一两个人考上中专,很不简单,以后想家了,可以把你想说的话都写在信里,我们收到信,就知道你想什么、需要什么了。”

就这样,我在外求学两年,想家了,就给家里写信。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快乐到快乐,从青涩、幼稚、简单,到慢慢懂事、成熟、学会独立和包容,善解人意。

仔细想来,其实我在学校期间给大哥写的信并不多。也许是因为文化低的原因,也许是性格使然,似乎大哥也未曾给我写过信。我平时的信,都是写给父亲和母亲。

我父亲曾经是滇军第60军的一名战士。抗战期间,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九死一生。参军之前,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加之受我爷爷文化人的影响,养成了热爱学习和聪慧敏锐的品性。至今,在我老家大宅院的门头上,“诗书世家”几个遒劲敦厚、古朴典雅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见。村里的人都说,“诗书世家”凝聚着我家祖辈先人的智慧荣光。

父亲参加滇军后,勤奋好学,自学了很多文化,加上读私塾的功底和爷爷的文化基因传承,父亲的字写得比其他士兵要好一些,所以,在我外出读书期间,父亲给我写的信,字迹清晰,不潦草,字体中规中矩,厚实有力,且不乏繁体字,与他笔下的一些阿拉伯数字一样,很有个性和特点。信的内容,没有八股文的套路和痕迹,都是白话文,通俗易懂,很亲切。字里行间,既是谆谆教诲,更是坦诚交流。父亲总是告诫我,要听老师的话,刻苦学习,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思想上不能开小差,要认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遇到老师批评,一定要虚心接受,及时改正,不要顶嘴和争辩,更不可得理不饶人;平时,要注意团结同学,要脚勤手快多做事情,要敢于吃苦,舍得吃亏,有责任心和担当精神;要跟同学搞好关系,远亲不如近邻,同学之间更要不拘小节,不要计较得失;要永远记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切不可逞一时之能,将事情做绝。

父亲还在信中反复告诫我这些话:我们农村人考上学校不容易,跳出农门不容易,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不容易;以后的路要靠自己去走去闯,父母只能管你一时,管不了你一辈子;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任何时候都不要阿谀奉迎,低三下四,丢掉人格和尊严,去干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千万不要给陈氏门中丢脸,永远记住: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再苦再穷,也不能坑人害人;损人利己的事做不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至今数十年过去,父亲信中的话依然记忆犹新,耳熟能详,成了我成长路上的警句格言,受用一生。

与父亲不同的是,母亲没读过书,不识字,每次给我写信,都是请家族一名有文化的人代笔。现在回想起来,信的内容大致是:读书伤脑子,要我平时注意,不能饿着,不要熬夜,天阴下雨要多穿衣服,防止冷着冻着。

母亲在信中提得最多的,是钱文的开销问题。她说:钱不够用或者没钱用时,千万不要藏在心里不说,要先想办法跟条件好、关系好的同学短借一下,然后,她会想尽一切办法汇寄给我,让我不要担心和烦恼,安心上学就行。

母亲经常在信中嘱咐我:等收着她寄来的钱,就赶紧还给借钱或借饭菜票给我的同学,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一定要当面感谢人家的关心信任和帮助,一定要永远记得别人对我的好,不要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以后别人有求于我时,一定要想办法尽力去帮助,千万不要回避和找借口。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记得我在大理财贸学校读书的两年时间,母亲给我寄过钱,父亲给我寄过钱,大哥给我寄过钱。对此,我一直心存感激,不敢忘怀。事实上,这也是人与动物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更何况,一些动物的舔犊护犊育犊行为,常常令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自叹弗如,羞愧万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虽说养儿不算饭食钱,但普天之下,父母无私无畏的爱心奉献最堪怜悯,感天动地。那时,我在学校一个月的生活费需要交8块钱,加上零用钱,大概在13块钱左右。到毕业时,我在学校期间的各种开销,加起来在300块钱左右。这笔钱,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消费水平来说,确实不简单。应该算是我的父母辈、我的哥嫂辈和我们这一代人最不可磨灭的记忆与念想,亦是最灼人眼眸,震撼我心灵的光,不知倾注了太多的情感付出,饱含了太多的渴望、期望和梦想。

1981年7月,我参加工作后,第一年的月工资是22.50元。第二年,转正后的月工资是33.50元,并且维持了好几年。有媒体曾经报道过,那时候的100元钱,相当于现在的1.5万多元。每每想起这些,我就非常感激、感恩、感动于我父母、我大哥对我的艰辛付出和支持。

鸿雁传情,家里不论是谁遇到困难,我都鼎力相助,回报感恩。

我父亲2000年端午节去世。当时,接到老家亲人打来的电话,我在泸西出差,一路赶回家尽孝。看到装棺后未钉紧棺盖,一直等我见父亲最后一面的场景,父亲生前在信中给我说的那些话,仿佛在耳边回响,令我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哭得昏天黑地,撕心裂肺。

2009年,我母亲突发脑出血,得知消息,我包车从昆明赶回老家,见到母亲危在旦夕,呼叫120急救车将她送到县人民医院抢救。半个多月后,母亲病情平稳下来。之后,母亲从得病到卧病在床,到能下地行走,实现日常生活自己料理,母亲的生命历程又延续了三年时间。耳闻目睹了母亲情况的父老乡亲,都说是我对母亲的孝心创造的奇迹。一些村民见了我,赞不绝口,连村里有个哑巴,也对我翘起了大拇指,嘴里咿里哇啦夸我。

我参加工作后,父母给我写信的机会逐渐减少,尤其是我成了家,基本上没有收到过父母写给我的信了。但母亲不一样,她会请人给我的单位打电话 (那时还是手摇电话),每次接到母亲打给我的长途电话,在电话室值班的同事就会赶紧跑来我的办公室,叫我去接电话。在电话中,母亲除了叫我要好好工作,尊重同事外,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我平时注意节约,不该花的钱千万不要乱花,有钱就存一点,积少成多以备急用。还絮絮叨叨:你妈是过来人,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比你走的路多,听你妈说的话没错。

说来惭愧的是,因为性格使然和喜欢结交朋友,我在平时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在电话中一一答应母亲的事情,放下电话便忘得一干二净。也因此,我经常成为“月光族”,捉襟见肘的窘境如影相随。

2009年母亲得病之前,都时不时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我的工作及家庭情况。每次在电话中,母亲一如既往地嘱咐我要好好工作,要注意节约存钱的同时,开始关心我的身体健康状况,劝我少喝酒,早睡早起,熬不得夜,不要经常死酒烂淘 (随时随地醉酒之意),喝醉了乱发脾气,乱咒人,要不成。母亲说,虽然酒醉心明白,但容易糟蹋毁掉自己的形象,那些有时间喝酒,没时间关心娃娃和家庭的人,长此以往,会被人瞧不起。喝酒还会连累子女,殃及亲朋好友。

在电话中,母亲十分牵挂我的女儿,尤其是我把女儿从丽江带到昆明读书以后,母亲的关心牵挂日盛。母亲说,我女儿正在长身体,叫我多关心她,劝我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说话做事要注意分寸,要让她吃好穿好睡好,她需要什么东西就买给她,尽量满足她的需求,只要她开心,她到学校就有精力情感专心听老师讲课。母亲还经常叮嘱我,等学校放假了,就带她回老家玩玩,说家里什么都有,一年四季有自己栽的菜,有葱姜芫荽,有自己碾的米,想吃肉了,随时都可以去街上买,想吃鸡,就去鸡圈里抓来杀吃,想吃卷粉油粉凉米线凉虾,村里就有卖的,很方便。

从1977年到2008年,30多年间,母亲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关心牵挂着在外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我,关心我的家人和孩子。都说儿女是父母眼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是父母时刻呵护的心头肉,从母亲身上,我深切体会到了其中的万千滋味和丰富内涵。我再如何报答,都难以释怀母亲给予我的无私大爱。

我们六十年代的人谈情说爱离不开书信,多半靠写信表达彼此的思念和脉脉爱意之情。那时候,男女之间秉持授受不亲的古训,走路都保持一定距离,更不要想着牵手拥抱和亲吻了。“柏拉图式的爱情”或曰“精神恋法”“精神胜利法”,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无数人的婚恋模式和遵循。即便生理和情感方面再渴望再压抑难耐,也要保持理性,尽量在心灵上多沟通交流。唯有如此,似乎才配拥有世人眼里“纯洁的爱情”,进而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口碑。

我和她同样如此。常常在我们两地分别后,写信成了彼此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可宝贵的精神食粮和寄托。每次回家后,虽然我们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有过多次,在蚕豆花开的月夜,相伴清风虫鸣静坐厮守,在茼蒿菜泛绿的菜园小径顾影徘徊,赤脚蹚过溪流淙淙鸟语花香的村边小河,甚至进入人烟稀少的山林箐涧幽谷,感受两人世界不被打扰的氛围与宁静悠远的意境,柔情似水、目光恍惚之中,我们始终循规蹈矩,矜持自守,丝毫不敢有肌肤之亲和非分之想,始终保持一份神圣与美好在心头,于迫切等待中,却表现出一如既往的气定神闲,自然从容。

人,本来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综合体,但言行举止必须符合规矩,大方得体,自觉遵从于一个时代的公序良俗及本质要求,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经历和体验,烙印在了灵魂深处,不会湮没和磨灭。

一个朴实无华、容易满足、没有太多奢求、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社会,人们的内心干净充实,干劲足,精神好,意志坚定,成了那个时代最美最意味深长的“脸书”,男女之爱表现出来的“标配”,也是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一种“特定爱情特定婚恋文化”的缩影与折射。正所谓“距离产生美,距离增添了太多的神秘感和无穷想象”,两位新人步入婚姻殿堂,一切都是新的,从嫁妆到婚房,到家用具,到一应生活物品;从思想感情到身体和梦想期盼,无一不是干净的、纯洁的、和美的,充满了仪式感、庄重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民俗色彩、风情韵味、传统文化元素、人文底蕴等,样样具备,未曾或缺,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余味无穷。

这一切,都让我忘不了岁月枝头那些鸿雁传情的影子。

猜你喜欢
电话母亲学校
张 晖
给母亲的信
学校推介
夜半电话
电话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