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成果运行系统高质量发展探析

2022-02-24 19:42徐延宇李振良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成果要素培育

朱 飞 徐延宇 李振良

教学成果是“基于教学、成于教学、用于教学”的活动与结果,集创新性、实践性与实效性于一体。如何做好这三大环节的有效衔接与密切协作,促进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协同发展,是衡量教学成果运行系统成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影响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因素。国务院于1994年出台了《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国务院令第151号),以政策文件导向的形式规范各类教学成果运行系统培育与奖励评选工作,并明确教学成果的内涵要义为“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教学成果需要经过选题设计、过程推进、实践产出、总结凝练、应用推广、持续改进等不同阶段,形成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是教学改革研究活动价值创造与实践应用的统一体。

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有机衔接,是保障和引领教育教学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与必然选择。然而,在实践运行活动中,由于缺乏系统思维的合理有效运用,高职院校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发展运行系统存在不协同与不完善等问题,有碍于教学成果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系统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大思维方法之一,倡导改革与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1],运用系统思维对高职院校教学成果运行系统进行全面审视、系统改革与创新发展,有助于破解教学成果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高职院校教学成果运行系统实然问题表征

(一)理念方向偏离,规划设计缺位

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是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的两个重要端口,肩负着引领教学成果运行方向与方式的重任,需要科学统筹二者的辩证关系。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对教学成果培育与应用推广存在缺乏科学、全面、深刻的思想认知与规划设计等问题,导致培育过程不规范、产出成果的价值水平不高,应用推广行动计划不足与实践举措落实不到位。诸如,基于职称职务与专业技术评聘、教学科研绩效业绩考核等多元需要,重视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或课题与教学成果奖活动的功利性申报,却轻视或缺少真正基于教学实践问题与推动实践改革的研究实践活动,科学化设计与过程性研究投入相对不足,影响教学成果的实效性,并制约教学成果应用推广水平;或“为研究而研究”功利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狭隘理念与活动,仅仅为迎合或达到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或课题形式化结项标准要求,真正开展广泛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成果较少[2],缺少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数据资料进行展示与量化效果检验,使得研究成果“应付式”“形式化”产出与“档案式”堆积封存,缺少在更广范围、更深层面对教学成果进行推广试验应用与持续改进完善,不利于更好地服务与引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活动。

(二)构成要素分散,结构功能偏差

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本然是从“源头”到“出口”的治理体系,忽视或轻视任一要素环节,都会割裂与弱化二者的结构功能,阻碍教学成果运行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从整体上看,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二者构成要素呈现“割裂式、松散性”的相对独立运行问题,也就是教学成果培育生成相对封闭独立运行,不以成果应用推广为目的,忽视教学成果的实用性与代表性,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之后往往预示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结束;而教学成果应用推广相对停滞,不能基于培育生成的成果进行更大范围、更广程度上的探索性、试验性推介,缺少对教学成果进行效果验证、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探索。从部分上看,教学成果培育生成的要素相互联系程度较弱,凝聚力不足,教学成果培育文化氛围不浓,专项政策制度不完善,教学成果培育项目(课题)申报动机不端正,项目科学化设计缺失,人力资源(团队建设)有效投入不足,实质性研究过程推进滞后;教学成果应用推广的要素存在缺位与不作为的问题,思想理念上无视或轻视成果应用推广,对教学成果应用推广所需人、财、物等资源调配不足,多主体机构与人员协同意识与行动力度弱化,成果应用推广政策制度不健全等,从而诱发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的结构功能发生偏差,无法发挥“1+1>2”的合力功效。

(三)组织管理弱化,评价保障缺位

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科学有力的组织管理,并辅以健全的评价保障机制,而零星式的、碎片化的管理举措难以达到预设目标[3]。在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中,整体性与连续性的治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组织管理政策与制度、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还存在缺位与不健全的问题。现实中,许多高校尚未形成关于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的专门化、体系化管理文件,多数仅仅出台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或课题管理办法、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而实际的教学成果培育顶层设计、计划方案、过程管理、效果评价、质量保障等方面举措仍不健全。例如,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的高质量发展,本然需要教学相关机构与人员的集体智慧与合力协同推动,单打独斗分散性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无法真正有效推动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无法形成系统合力。在教学成果应用推广上,存在“轻应用,弱实效”的问题:一是教学成果质量与效果评价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停留于论文发表、获奖、项目或课题形式化结项等方面,缺少教学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真正效果与作用的核查与验证;二是缺少教学成果应用推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管理,无法明确由谁和利用哪些方式与平台载体进行宣传推介等问题,导致成果应用推广“被淡化”与“被漠视”的倾向突出。

二、高职院校教学成果运行系统应然发展样态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需要转化落实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措施[4]。教学成果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研究、改革与实践探索等措施结果的系统性、科学性、深层次凝练总结和展示。因而,教学成果是体现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特色和成就,展现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创新举措、实践应用等方面独特价值,并通过实践检验与应用推广,不断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其中,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是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协调推进是教育教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

从知情意行上看,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是主观认知与实践作为的复合体。主观思想指导实践行动方向,而实践行动亦影响主观思想状况。教学成果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方案,从培育生成到应用推广各个要素环节,需要从形成思想理念共识,持续投入与调整完善,到进而结出硕果。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的建立与健全,需要增强各相关主体的主观认知水平,做到思想重视、积极实践作为,才能促进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的高效运转。

从资源配置上看,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是校内外部资源统筹协调的推进体,重在资源优化重组与协同配合,包含内外部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诸如人、财、物、理念和制度等。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以问题为牵引,以创新与实效导向,加强系统规划,统筹优化配置培育生成和应用推广的各类资源,并注重各资源之间的协同性与互动性,发挥整体合力。

从发展状态上看,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是过程形成和结果产出交织往复的统一体,重在前后衔接与互促互进。教学成果运行系统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是持续探索推进与结果产出的过程,又是面对问题、总结经验与持续改进的过程。教学成果在其起点培育设计、过程生成、结果产出与应用推广等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各要素环节的前后链接与互促互进。

总之,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本应是“研究—实践(应用)—研究”或“实践—研究—实践(应用)”的交织演进关系,以促进教学成果项目自然生成与发挥实效。因而,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是教学成果运行系统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翼,不可或缺。

三、系统思维对高职院校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的价值意蕴

系统思维最早产生于生物学领域,着眼于生物链关系的考量,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5],要将认识和处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全盘考察与整体审视,为人们全面认识对象提供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组成要素、关系样态与运行环境,都是一个开放多元的有机整体、有组织和被组织的体系。系统思维倡导运用关联和动态的方法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将战略思维、全局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分析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变动规律性,统筹要素之间、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要素与环境、要素与行为、功能与环境等多重相互关系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行规律,将事物由无序运转变为有序协同。

教学成果是一个有机的教育生态系统,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和体系性,由培育生成子系统与应用推广子系统构成。系统思维作为一种思维理念与研究方法,对融通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关系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基于系统思维的多元特征、认知方法与应对方式,可以解决教学成果发展现存的不系统、不协同问题,重塑教学成果运行发展理念,引领教学改革方向,优化教学成果运行过程。进一步明晰教学成果构成要素资源输入与输出,优化教学成果运行结构,调整运行主体利益关系,激发教学发展活力,健全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组织管理(政策、制度与办法等)、创新发展模式与运行保障机制,促进教学成果运行体系的高效运转,提升教学成果发展质量。例如,系统思维有助于引导教学成果培育生成子系统将选题策划、资源投入、过程推进、效果总结相结合,亦有助于引导教学成果应用推广子系统从方案设计、组织管理、总结反思、改进完善等方面求取实效,进而促进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两个子系统协同发展,促进教学成果整个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四、系统思维助推高职院校教学成果运行系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明晰教学成果发展理念,定位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方向标

高职院校应坚持“问题导向、协同创新、注重应用、求取实效、开放多元、持续改进”的系统发展理念,以增进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协同发展为中心,从独立分散式发展向合作聚集式发展转变,从表面化协同向深层化协同发展转型,实现不同要素资源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成果运行系统发展水平与质量。做好教学成果运行系统全局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应用探索,统筹系统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融合的方式,注重教学问题的发掘、提出、分析、解决与总结反思,并进行应用推广与修正完善,经历反复的研究设计、系统改革、创新发展与实践检验,促进教学成果运行系统动态平衡与目标达成。高质量教学成果应体现方案先进性、创新设计性、体系科学性、实践可行性、效果显著性等特征,抓住教学真正面临的问题,进行真正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摒弃以功利性(如教学获奖、谋取经费)研究与实践为唯一目的或动机出发点,避免陷入“为了评奖而培育”的误区[6],确保教学成果真正具有服务和引领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实效性。

立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基础与发展现状,瞄准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将精准选取培育对象与广泛培育对象相结合,注重首创与集成创新的综合运用,将教学成果培育生成活动的源起规划、过程实施与应用推广有机融通,推动过程性研究探索与结果性产出应用相结合,实现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同时,系统思维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多元的,需要与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各种物质资源与能量信息交换,并获取自身发展各种有利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在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上,高职院校亦需要坚持开放式发展理念,调研内外部环境、资源条件(如国家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等方面发展政策导向、行业企业与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岗位与人才素养需求动向),引入、借鉴或革新所需资源,进而培育生成和应用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教学成果培育活动不能停留于经验总结、思辨畅想、小范围调研或试验等发展理念,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型研究与实践探索,以转化应用推广为根本归宿。尤其是,要将教学成果是否具有教学实践可行性、教学建设指导性、人才培养实效性作为衡量与评价教学成果成效的依据[7],并促进原有成果项目持续改进与创新发展,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质增效,扼制形式化、肤浅化的问题倾向,真正将培育出的教学成果及时有效地应用与推广。

(二)优化教学成果构成要素,打造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连接体

厘清高职院校教学成果构成要素是教学成果运行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置条件。从整体上看,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的要素包括有形的教学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等)和无形的教学资源(如理念、文化、管理、制度、文化等)[8]。人力资源包括教学成果内外部主体,即教学与管理相关机构与人员,诸如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与辅助人员、学生、用人单位(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与人员;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的关系包括有形与无形资源之间的协同状况,诸如紧密、松散、独立等不同关系类型;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教育、政府、高校等层面的发展环境,诸如教学成果相关的管理政策、制度与机制等。

从部分上看,教学成果培育生成子系统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思想、理论、设计、内容、方法、实践、结果等要素,明确教学成果运行方向航标、主体资源、运行载体、实施路径、效果监控等环节;教学成果应用推广子系统构成要素包括成果完成者、成果类型、成果施用对象范围与使用条件、成果运作机构与人员、成果转化运作管理制度与体制机制、成果应用推广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等要素[9],增强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性,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三)理顺教学成果运行机制,密切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共同体

教学成果运行系统是持续不断运行的过程与结果,注重要素投入、过程推进、结果产出、应用推广与改进完善相贯通,打造教学成果培育与应用推广协同发展共同体。因而,其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应从优化配置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各组成要素,增强各要素间的协同关系。尤其是,加强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子系统“紧密合作型”关系机制建设,基于教学成果培育与推广的项目、基地等开展系统性合作,摒弃“松散合作型”发展模式。

第一,从整体运行机制建设上看,构建主体完备、结构合理、层次科学、过程严谨、结果有效、衔接顺畅的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成果推广应用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应做好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的科学选择、政策指导、咨询策划、内容设计、方式探索、资金支持、队伍建设、过程监控,以及教学成果的鉴定、转化、应用与推广等多重要素,打造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建设、过程管理与应用推广联动机制,从而保障教学成果运行系统的质量与水平。

第二,根据协同主体运作方式的不同,高职院校可加强教学成果横向协同与纵向协同发展机制建设。教学成果横向协同就是要注重教学成果运行相关的高校教学单位、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研究与辅助部门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机构之间的横向协同,通过多方交流与合作筹划共同构建教学成果建设项目,形成教学成果项目“研究”“实践”与“应用”良性循环机制,形成教学成果项目“问题识别、方案设计、过程推进、实践探索、结果总结、实践检验、成果认定、应用推广、反思完善”的全程化运行机制,优化路径载体,引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而教学成果纵向协同就是以某一教学单位、教学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等内部协同改革与发展为前提和保障,在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的不同部分或发展阶段,增进各自内部人、财、物、文化、制度等方面资源要素的统筹协调。

第三,根据教学成果的类型特点、孕育条件与施用对象的差异,高职院校可形成主导式协同与参与式协同的教学成果运行机制,发挥某一或若干机构人员的主导与引领作用,其他机构人员扮演辅助与支撑保障角色,以促进教学成果运行不同机构人员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合作。具体来说,可分为教师主导、教学单位主导、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主导等多种教学成果运行形式,并以相关教学、管理、研究人员等多主体的有效参与配合,促进教学成果更好地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其中,多部门和多单位协同推进优秀教学成果培育生成与应用推广,是较为有效的运行组织形式。通过密切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或教学成果评奖组织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成果主要完成人等主体机构与人员,分门别类地将优秀的教学成果应用推广到相关学校、教学单位的某一学科、专业、课程等领域,发挥教学成果的示范推广辐射功效。

第四,在教学成果应用推广机制上,从内容载体与宣传推介形式两个方面,在更大范围与更深程度应用与推广优秀教学成果。一是基于不同类型的教学成果表现形式,丰富教学成果应用推广内容类型。诸如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等固化和精神形式成果,可将其转化为教学新理念与新模式、人才培养新方案与新举措,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新机制,在校内外相同学科教学或其他教学领域分门别类地进行成果挖掘,为更多的教学单位或教学管理领域提供参考、借鉴与应用。二是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成果宣传推介渠道,在校内外一些教学单位进行试验与推广。诸如借助媒介宣传报道,包括政府与社会的各类网站、报纸等传媒载体,通过制作专门的宣传网站与视频材料,进行推介活动;通过国、省、校内外专题教学会议交流发言,在不同范围进行宣传推介与交流活动,提高优秀教学成果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其中,对于通过评奖与鉴定所确定的优秀教学成果,应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教学管理与研究部门通过召开宣讲会、增设主题网站宣传等方式,对优秀教学成果项目进行宣传介绍,专门推介其研究的问题、采取的方法、实施的效果、应用的对象等细节及过程[10],为更多的教学单位与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所知晓、参考、借鉴与应用。

猜你喜欢
成果要素培育
验收成果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工大成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