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互视域下的漓江画派与广西文化自信建构研究*

2022-02-24 08:44陈茺蔚广西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36期
关键词:画派漓江身份

陈茺蔚(广西艺术学院)

现下,文化自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建构方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谈到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发表诸多重要言论,为做好国家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历史的进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在部分领域的发展相较东部沿海省份较为晚进。而近年来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大政和中国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广西在借助面向东盟的地域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亦在推进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力求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进行广西文化自信的建构则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立足于规划广西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2002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提出打造“漓江画派”,树立一面旗帜将处于分散探索、各自为战的广西美术力量进行整合,提高广西美术的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在漓江画派的发展历程中,广西区政府重视和关注漓江画派的发展。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把“培育和扶持漓江画派等优秀文化品牌”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重要内容,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巩固提升漓江画派等文化品牌,在《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针对漓江画派的发展也有明确的指示。广西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通过整合自身地域文化进行文化建构,树立文化品牌,凝集了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体现当代文化价值的艺术家群体,并以此为媒介推动广西的文化艺术发展。由于漓江画派内部成员的多样性,其作为艺术家群体成立的同时,也形成了它的社会网络,通过其社会网络的互交行为连接着社会各界并进行身份的协商认同,在建构自身文化时立足于地域性文化并探索构建文化自信的渠道,不仅利于明确地域性的文化特点,在与其他地方进行身份展示和比较的同时,也更利于突出广西的文化自信。

一、社会网络分析视野下的漓江画派

漓江画派的建立是广西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广西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直接影响着漓江画派的身份塑造。漓江画派在成立后首先在社会层面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由于漓江画派内部成员的多样性,在自我建构的同时漓江画派也在进行社会网络的建构和连接,漓江画派通过其社会网络进行文化输出并帮助广西进行文化宣传。

(一)社会网络分析法

近几十年来,社会网络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首先提出把社会结构明确看作关系网络进行分析,他认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形势。随后,在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中将社会网络这一研究概念进行了细化分析,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强关系和弱关系、结构洞理论、“小世界现象”等概念,这些理论的提出均为研究社会群体的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构成社会网络的主要元素有行动者(Actor)、关系纽带(Relational Tie)、群体(Group)、关系(Relation)等。行动者是指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或事件,或者是群体或集体性的单位,每个行动者在网络中被称为“结点”;关系纽带则为行动者之间的关联,存在于成对的行动者之间。关系纽带的形式是多样的,如亲朋关系、合作关系、对抗关系等皆为关系纽带;关系是群体成员之间一切联系的总和,网络中全部的结点和纽带构成了一个群体的关系。社会网络的结构和特点可以体现不同的社会结构。

漓江画派是由广西艺术家组合成的艺术家群体,漓江画派的成员可视为其网络中的行动者,包括行动者之间相连接组织为团体进行的实践活动,同时调动个体成员的社会网络为之服务,形成了漓江画派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为了确保漓江画派内部可以正常运行,漓江画派的运作依赖着其社会网络的互交行为。基于以上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漓江画派这一艺术家群体进行分析,并通过其社会结构探析其身份建构的路径与广西文化自信建构之间的关系。

(二)漓江画派的社会网络

漓江画派在规划和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其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对画派的发展、筹划和突破进行密切关注,并做好保障工作。漓江画派大部分的成员供职于广西的高校及文联、美协等,是广西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理论家,由他们承担起规划和促进画派学术发展的主要责任。小部分成员拥有着其他职业,他们皆为艺术爱好者,在艺术创作上有一定的造诣,在社会上拥有双重身份,例如,个体商人、医生、企业家等,在漓江画派促进会里担任不同的职务。这些成员既作为社会网络中的结点,也作为社会网络中的关系纽带,贯穿在漓江画派的社会网络中。作为关系纽带时,比如商人或者企业家,他们可以为漓江画派带来很多信息资源和经济资源,资助漓江画派举办各种实践活动,活跃漓江画派的内部氛围。作为结点的时候,由于他们在艺术圈以外的社会网络中已得到社会认同,在面向社会时他们则作为漓江画派的成员代表,建构和协商着漓江画派的身份,这些艺术家们作为结点能连接到社会从事各个行业的群体。因此,漓江画派通过其社会网络的连接扩大了身份建构的范围,使其身份在社会各界快速地得到认同。

在社会网络中的集体性单位也可视为结点。漓江画派在发展过程中依托广西艺术学院,建立诸多下属机构,旨在促进其学术发展,如“漓江画派艺术研究中心”于2007 年8 月成立,是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广西艺术学院的实体性艺术研究机构;漓江画派的美术馆是漓江画派社会网络的结点之一,漓江画派作为一个艺术家群体,面向社会的艺术作品是自我身份建构的重要渠道,因此美术馆是展示自我身份的窗口,广西南宁、桂林两地在建立漓江画派美术馆时均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可看到漓江画派作为结点与政府间的交互关系;漓江画派写生基地的建立,不仅为漓江画派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基地,也成为漓江画派聚集成员和召集全国各地画家交流的一个好的方式。另外,艺术家的聚集和流动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写生基地不仅是漓江画派的内部结点,也连接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域。

社会网络代表各种社会关系,经由这些社会关系,把处在各种网络关系的人们或组织串连起来。在《弱纽带的强度(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一文中,马克·格拉维诺特(Mark Granovetter)把关系纽带作了强弱之分,认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在漓江画派的社会网络中,下属所成立的机构以及画派中重要的艺术家皆为画派重要的结点,共同作为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联系,部分个体艺术家则为弱关系,为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漓江画派利用了这种社会关系保持着内部良好地运转,并在其社会网络的基础上对自我身份进行了建构和验证。

二、漓江画派社会网络下的身份建构

漓江画派的身份建构为其更好地面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期望社会快速接纳漓江画派这一新兴的艺术家群体的身份,并通过实践活动保持连贯的身份认同感,以此得到社会认同。漓江画派在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是广西文化代表的身份,不仅在广西,也在全国社会网络中积极输出广西的文化艺术,展现广西的文化和艺术家的实力,向外界展示广西独特的地域和少数民族文化。

(一)漓江画派的艺术作品

漓江画派的艺术作品通常围绕南方自然生态和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创作。艺术作品作为纽带联结着漓江画派的艺术家。漓江画派以中国画为主,以其他画种为辅,山水画较多围绕广西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观,人物画围绕广西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人物,花鸟画围绕广西特色植物和亚热带植物。在团体性艺术作品的表达中,具有规范性的绘画题材,不仅通过艺术作品对外输出和强化广西的文化特色,体现了广西和漓江画派的文化身份,也利于艺术家和画派在社会网络中进行双向的身份建构和认同协商。

漓江画派的艺术家们大部分生长于广西,他们在相似的环境中成长、学习、接受美术训练和进行美术创作。他们选择了广西本土的风景作为创作主题,是情感和本能所致,因此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的地域环境特征有相似之处。与此同时,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地域因素是艺术家和画派建构自我身份的重要元素,也是连接漓江画派社会网络的纽带,使得艺术家和画派处在社会网络中时能快速展现具有辨识度的自我身份。当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时,则是具有地域风格的艺术家群体。作为漓江画派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时也携带着展示广西地域文化的任务,在中国的社会网络中为广西的地域文化地位而努力。

(二)漓江画派的成员

漓江画派在发展中对广西的艺术家进行整合,充分显示了广西艺术家的群体优势,个体艺术家在漓江画派的社会网络中作为纽带连接着各个结点,为漓江画派的建立和身份建构提供了信息和资源。漓江画派中著名的艺术家已经经历了身份认同的阶段,他们是漓江画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份认同是漓江画派进行身份建构以及得到社会认同的基础。广西著名的艺术家和理论家较多数任职于广西各高校,其余分别供职在文联、美协、书画院以及各地的群众文化系统,这些艺术家们拥有多重职位,利用自己的身份,不仅可以带领漓江画派进行身份协商,也可以带领漓江画派连接更宽广的社会网络。青年艺术家是画派中必不可少的成员,青年艺术家相较中老年艺术家更乐于积极参加活动和画展,他们借助漓江画派这个平台得以进行身份的认同协商。在行动力方面,可以成为活动负责人和办事员的身份,作为漓江画派社会网络中的纽带,连接在各个结点之间。漓江画派为他们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捷径,他们在漓江画派的内部担任着传承的重要角色,使得漓江画派的发展后继有人。

(三)漓江画派的实践活动

漓江画派通过举办活动和画展是身份建构和得到社会认同最直接的手段,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得到连贯的身份认同感。这些活动如同社会网络中的纽带,将漓江画派的内部结点全部连接和调动起来,漓江画派经常举办的活动主要有定期开展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会、写生采风、画展、研讨会等。随着参与者人数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艺术风格者的积极参与,建构成更全面的社会网络。漓江画派在社会网络中与社会各界紧密联系,掌握的交际资源越多样,他们在身份的认同和协商方面的效率就越高,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身份建构和协商认同,可以快速输出自我概念以及广西的文化身份。

三、漓江画派与广西的文化自信建构

广西区政府整合广西的艺术家建立漓江画派,希望借此树立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开通展示自身文化自信的渠道,通过对艺术家团体的自我建构和认同协商,达到文化认同。社会网络的交互使得漓江画派可以连接到更大的范围输出自我身份,那么漓江画派需要面临的问题是其自身文化需要与其他不同的文化群体进行交流,因此产生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就是交际者对彼此协商身份认同和寻求共享意义的过程。认同协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就“谁是谁”进行协议,并达成一致认同的过程。漓江画派通过社会网络的交互行为,积极融入社会文化发展和中国艺术圈,在跨文化交际中输出广西文化进行认同协商,同时也进行广西的文化自信建构。

社会网络是信息和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社会关系网越发达、越多样化,就可获得来自各个关系网的有效信息和有价值的建议。在身份的认同协商中,社会网络则成为漓江画派身份信息传播的路径,以个体艺术家或者群体所建立交互关系,可以在不同的群体中接收和传播更多的有效的信息,利于漓江画派合理地使用社会资源,进行协商交流的信息传递,提高漓江画派身份传播的有效性。漓江画派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承办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以及到各个省份、广西的各个地市举办巡回展览,积极连接中国的艺术圈,通过活动和展览将自我身份放置在中国艺术圈进行认同协商。如2007 年的“马来西亚·广西文化舟”,漓江画派精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作为这个画展的主办单位之一,在马来西亚创价学会综合文化中心举办。该画展不仅将漓江画派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系在一起,并且代表广西区政府参与国际的艺术交流活动。2016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联合全国政协书画室与漓江画派共同主办“广西是个好地方——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画展在中国政协文史馆展出。通过艺术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得漓江画派成为中国艺术圈社会网络中的一部分,同时也作为广西的文化代表和展示广西文化的媒介,在跨文化交际中协商着广西的文化地位。

漓江画派利用广西的文化元素,将广西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吸纳和转变为漓江画派的身份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区分自我身份的独特性,通过艺术作品进行展示,期望以此与观赏者取得共鸣。漓江画派作为广西的文化代表,是一个向全国展示广西文化的渠道,通过各种艺术活动促进了各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各个省份之间的艺术理念和文化发展经验得到沟通,使得外界清晰地认识到广西的文化现状和艺术面貌,主动向外界呈现广西艺术家对文化和艺术的思考,用艺术的方式阐释特色鲜明的身份和文化价值。这不仅增进了广西美术的创作激情,使得广西的美术创作的状态进入良性循环,同时也使得广西美术进入全国艺术圈的视野。漓江画派通过在跨文化交流中进行认同协商,成为广西建构文化认同的工具,协助广西区政府塑造广西文化的独立空间,广西文化开始在中国艺术圈中崭露头角。

四、策略和展望

在《金翼》中林耀华提出:我们在研究人际关系时,自然不能只看到那些处于均衡状态的人们及其相互关系,还应该注意到影响和干预了人们交往联系的文化环境。在现下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民族、地域间的文化相互触碰和融合,文化以及跨文化交流则成为我们需要探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进行地方文化自信建构时,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文化干预政策,通过树立文化品牌和代表,促进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以此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塑造主流文化新格局,推动形成良好文化生态环境。漓江画派作为展示广西文化的一个平台,不断地创造机会为广西文化赢得更多的受众,协助广西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借此向全国展示广西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漓江画派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持续推出能展示广西地域特点的优秀作品,协助广西培育可展示时代新风新貌的艺术家以及规模宏大的艺术人才队伍,坚守广西的文化立场,更合理地利用社会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加强文化传播能力的建设,提升文化传播效能,增强文化传播影响力,讲好广西故事,深化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广西文化更好地走向全国。

猜你喜欢
画派漓江身份
漓江情画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跟踪导练(三)(5)
立体画派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漓江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