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思政工作建设路径探究

2022-02-25 00:40王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7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政院校

王瑞

[摘           要]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綜合素质提升的内核驱动力。特别是在“互联网+”社会大背景下,信息产业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数据、新媒体充斥着人类社会不断趋向于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已经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产生影响,也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应时而变,探索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并投入实践。系统讨论职业院校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现状以及质量提升方面的有效做法和基本路径,尝试在新型互联网媒体平台上构建功能全面并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大众喜闻乐见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关    键   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方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010-03

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的关键方式方法。和传统的高校“互联网+”改革相比,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双向融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人类视野,彻底改变了思政教育的传统模式,催生出思政教育新方法、新改革。互联网元素的融入发展,是对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使职业教育大有作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人心,实现创新长足发展,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成为目前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大思政”格局概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对于其内涵探讨的局限性仍日益凸显,让互联网与思政教育进行多维度、深层次交融,打造全新的网络圈层,开拓全新思政育人模式。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教师的新媒体素养提升较缓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未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观为知识的课堂内授课,只是通过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面对面讲授、互动与交流,没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方式及线上资源进行课后服务,未充分利用学生课后的大量业余时间。高校从事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师教育观念应多元、先进、开放,冲破时间、空间、地域的局限性。

第二,教师使用新媒体的技能有限。很多教师对新媒体的使用只是停留在网络浏览、搜索和检索功能,对于线上教学平台微课、幕课等资源的使用和制作能力匮乏,不会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智慧化管理。

第三,教师对线上资源整合的能力不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青年教师有利用新媒体的意识,开展以互联网为载体,不断优化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工作。尽管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整合和加工还不到位,对网络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辐射度不高,思政教育效果不够好。

(二)“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粘连性弱

第一,对部分教师来说,互联网思维的运用程度较低。由于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兴起,使得互联网涌现出众多良莠不齐的数据文本资源及素材信息,教师利用线上平台寻找适合、有效、优质的教学资源的能力薄弱。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抓到关键有用资源,并对相应的平台和资源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

第二,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互联网元素观点、理念的传播不够深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未制定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以及相关的培训制度,从而激励广大教师尝试将思政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达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根据调查显示,75%的思政工作教师,包括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以及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教师都无法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互联网元素。

第三,从网络平台中获取的社会知识热点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度较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或信息更加便捷,渠道也更为广泛多样,在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互联网使用频率较低,不注重讲解、引入相关的互联网热点、事件、案例,缺失将时事政治融入思政教育的环节,从而无法感召当代大学生。互联网大环境下教师应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确立“互联网+”思维。

二、创新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思政改革创新需要

随着新媒体、互联网及高校改革创新推进,职业院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改革正是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急需得到正视、指导和优化。一是需要系统总结双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一般方法、规律和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很多新的、具体的和实际的探索;二是围绕双高职业院校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系统分析和讨论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问题,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互联网背景下大思政质量提高的重要载体、渠道和阵地。

(二)职业院校及其“互联网+”大思政改革发展基础

职业院校作为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和补充,其“互联网+”大思政改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及时分析、研判和讨论。对有关“互联网+”改革建设的方法进行提炼,进而丰富“互联网+”大思政改革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

(三)有利于双高建设中的高职院校探索、发展与实践

“互联网+”行动计划在2015年3月首次提出。2019年初,“双高计划”正式启动,建立高水平职业院校、高水平專业群成为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目标。对于双高职业院校探索和实践职业院校的育人平台,搭建职业院校“互联网+”思政的改革路径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四)有利于学生工作的规律探索

“互联网+”改革建设和大思政质量提高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更好地服务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而更好地推进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和能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有助于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整理、规律探索和方法总结,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新模式探究

(一)加大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力度

第一,强化新媒体思维,营造现代教学环境。高职院校教师在具备扎实的思政教育功底的基础上,要想更好地使用互联网技术,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使用网络的教学能力。鼓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不断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智能的教学模式,并根据日常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申报课题、编写教材、发表著作。营造互联网教学氛围,优化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第二,加速能力提升,打造优秀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互联网的兴起,信息传播方式已然从最初的单向传播变为大范围的快速发散,这使得教育信息传播也更加丰富高效。学校应当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渠道、培训机会、学习资源等,例如开办青年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培训班,举办信息技能大赛,对于能够利用信息手段开展思政教育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并将其经验进行总结,开展沙龙分享讲座等,打造一支强而有力的网络思政教师队伍。

第三,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工作维度。在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用自身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质资源,发掘教学育人过程中的问题并运用科技的力量得以解决,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上优化思政教育工作,高度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宽辐射面,发挥思政引领作用。针对课堂时间有限、课堂效果不佳、学生需求多样的特点,充分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互联网+”时代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碎片时间,让学生时刻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增强思政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感召力。

(二)高职院校要创建良好的智慧教育环境

第一,学校扩大线上学习平台的搭建,增强思政教育的辐射范围。在社会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的同时,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也逐渐广泛,主要承担着宣传作用。学校各级部门需搭建专属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作为宣传的主阵地,与学生进行线上的交流对话。在各种平台中,应开辟多个窗口,创建思想政治宣传专栏,在不断充实内容的同时,增加师生学习园地,创建思想文化品牌,并不断开发新的学习平台。通过平台可以实时、准确与学生传递分享关于思想政治类的动态信息,形成学校特有的全员、全方位的动态实时思政育人新格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扩大辐射范围。

第二,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投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媒体技术环境。高职院校要着眼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学校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创建便捷操作、智能应用、技术先进的可充分满足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课堂。提供课堂录像摄像及学术观摩学习的现代化场所,创建线下授课交流的校园媒体平台。

(三)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立思想政治工作室

第一,形成班级网格化管理。在互联网的多触角高速并发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过程必须融入互联网元素,构建多元的班级网络传输渠道,形成师生共享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网络上传资源,用更多生动的图片和有力的文字,鼓励更多学生随时随地、润物无声地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的洗礼与熏陶。

第二,利用新媒体构建第二课表。利用学生社团,以兴趣为导向,搭建大学生课外生活学习的“第二课堂”,例如书馨社、微拍社、手绘社、博雅艺术社等,利用相关学生社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小型思想政治兴趣课,如红色研学所、传统手绘教学、手工剪纸等课程。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让学生随时随地可参与其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突出政治引领,创办思想政治工作室。以工作室为核心抓手,用理论知识为引领,师生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思想政治专项研究团队,整合网络优质资源,教师参与教学科研活动,用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思政学习、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加入学习讨论,用学习成果加以验证和完善思政教育过程中的难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体系得以优化完善。

(四)开展特色校园活动,完善实践活动载体建设

第一,发挥专业优势,打造优质活动。利用高职院校特有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多样的主题活动。例如,师生用一幅幅红色画作绘制长卷画轴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饱含真挚情感的卷轴,共同重温中国共产党100年的伟大征程;用一幅幅剪纸、掐丝作品来彰显红色精神,以非遗剪纸凝聚师生坚守初心、不忘使命的理想信念;通过学生书画手工作品这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弘扬时代主旋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精美的画作、精致的手工,利用专业优势表达对党的热爱,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打造生动有趣的思政课堂。

第二,持续丰富学习平台,融思政教育于师生学习的全过程。“速度快、质量高、数量大”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几个显著特征,如今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人人可充当多种角色来接收、制造和传播信息,多种角色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高效、流畅、便捷。积极用好“学习强国”“学习通”“智慧党建”平台,切实发挥平台“随时随地学习、便捷互动交流”的优越功能,并搭建院系在线学习平台,全体师生在线交流研讨学习心得、知识测试、发表观点,推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热潮,将国家大事、时事要闻、新思想、新视野、新知识入脑入心。

第三,重视细致服务,树立院系文化品牌。以院系特有的专业技能为总体目标开展志愿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从校区环境服务、环保宣传、文化支援等三个方面展开,以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服务意识,达到主题教育效果;利用专业优势,深入社区或者中小学校等组织,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协同共建的特色品牌活动;开展大学生线上读书系列活动,营造随时随地可读书的氛围,形成读书热潮。提高学生对图书资源的利用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充实校园文化底蕴,進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高雅文明、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

“互联网+”已触及多方领域,深入人类的生产生活,浸润人类的进步成长,在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用传播媒介,众多情境得以重塑重建,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改变了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行为准则、生活理念和思想境界,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有益的、进步的社会行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得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黏性变大、筑牢,并发挥出二者合一的巨大能量、效应。这种优势体现在资源更为丰富、渠道更为广泛,路径更为宽广,方法更为新颖等方面。但互联网的发展也具有双面性,“互联网+思想政治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其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利用网络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形成“互联网+思政”育人的新生态、新圈层。

参考文献:

[1]赵纪娜.“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21(9):7-9.

[2]刘艳梅.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9):51-53.

[3]荣诗达,甄宓.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7):156-158.

[4]高磊.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思政工作的信息化建设[J].公关世界,2021(10):31-32.

[5]王永明,马艾琳,刘程程.翻转课堂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策探析[J].理论观察,2021(7):28-31.

[6]牛华岩.基于“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提升方法的路径[J].经济师,2021(1):187-188.

[7]陈聪.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方法及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27):258.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思政院校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