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2-25 03:02
技术与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物流

崔 媛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管与艺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1 引言

智慧物流指的是通过智能软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手段,实现物流各环节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提高物流系统智能化分析决策和自动化操作执行能力,提升物流运作效率的现代化物流模式。随着智慧物流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使得以运用经济管理知识与智能信息技术建设、智慧供应协同平台及管理运营系统为目标来培养智慧物流时代的高端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于2005年,于2016年成为学校第一批理实一体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不仅建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始终坚持“学做合一、能力递进、素质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改革、核心课程理实一体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等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于2019年成为吉林省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

为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物流社会就业岗位的需求,笔者认为未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需要进一步规划,为此以学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现有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基础之上,进行了实践探索。

2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实践路径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落实“全人培养”的理念,进一步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依据学校总体发展建设目标,以“全人培养”的理念,探索了“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四融合”重点探索了企业与学校文化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课堂与职场融合、课程与岗位技能融合;“四阶递进”则通过“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设计、虚实结合的实践体系设计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使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逐渐深入,实现了学生职场认知能力——工作过程能力——职场综合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四阶递进;“学赛创一体”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融合机制,形成的覆盖专业学生的校内外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大赛体系,不仅能够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学赛创合一、以赛促学,还能够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2.2 开发和建设教学资源

2.2.1 建设专业教学标准体系

为全面实践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接企业需求和现代物流管理过程,规范建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实训项目操作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实践条件建设标准,高标准落地实施专业教学体系建设工作,有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2.2 开发模块导向式专业技术技能课程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精准对接吉林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将各类标准进行充分融合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纳入到“仓储作业与管理”“运输配送作业与管理”“快递业务管理”“物流综合服务与管理”“物流综合技能训练”等专业技术技能课程训练项目中,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开发、教学和实施,并将这些专业技术技能课程灵活组合,以个人意愿及企业需求导向式开展学习和实践。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和典型物流企业深入合作,共同构建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优秀数字化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满足社会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满足在职员工、1+X 证书等社会培训需求,支持教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具体课程开发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技术技能课程开发情况

2.3 推进教材、教法与评价方式改革

2.3.1 建设立体化特色教材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本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建设原则,融入1+X 证书、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职业教育特色,开发校企合作“双元”校本教材,满足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打造支撑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优质系列教材。

2.3.2 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充分运用3D 虚拟仿真、交互式动画、视频微课、习题互动等手段,建设体验性的师生互动和学习交互环境,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1]。结合专业自身特点,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等理论为指导,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优秀数字化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将专业核心课程“物流综合作业与管理”“仓储作业与管理”建设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

2.3.3 创新教学组织和考核评价模式

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开展课程评价模式创新,建立多元化、综合化、弹性化、多样化、过程化的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完善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的考核评价模式,探索“岗证融通”的1+X 证书成绩转换改革;根据项目化教学方式,探索即时评价、方案综合评价、小组互评等过程性评价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教、考、评”分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客观、全面、综合的评价。

2.4 打造“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对标新时代“四有”教师标准和职业教育师资要求,以师德为先,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校企合作团队培养机制的作用,推动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培养或引进紧缺师资,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双带头人”机制,聘请行业名师、能工巧匠、行业专家为企业带头人[2],强化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企业物流业务骨干、部门经理、高层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培训、培育,为专业建设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证。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技能名师和兼职教师的行业引领作用,引聘行业技能大师和物流行业教学名师,建立“双师型”大师工作室,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制定和实施、专业和课程建设,带领学生开展教科研活动,进行行业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指导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2.5 建设开放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吉林省“高教强省”专项申请,于2018年已建成物流综合实训中心。目前,结合新校区建设,逐步建成智慧物流综合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集实验实训、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可模拟物流典型作业环境,具备了智慧仓储、智慧运输配送、快递作业与管理、物流仿真模拟、智慧物流与VR体验、物流教学探讨等多个作业区域,支持物流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改革、理实一体教学、实践教学、物流技能鉴定、物流技能大赛训练等教学项目,提升学生综合物流技能操作和应用的水平。与此同时,该实训中心将为社会培训、校企联合办学、物流师职业资格鉴定等提供支持平台。

另外,在巩固和稳定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结合供应链专业群的校企合作基地,逐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与行业范围,开拓新的校企合作企业,新增技能强化、综合实训、跟岗顶岗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践操作、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方面的教学需要,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依托吉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的合作企业,校企联合创建实境化、开放式、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场所,为校内实习实训创建真实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与供应链行业龙头企业“深圳市怡亚通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国家级的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3 结语

智慧物流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物流人才,这就给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持续进行了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但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仍需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只有紧扣物流行业和区域发展脉搏,才能使所培养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物流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