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民歌与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 的关系研究

2022-02-26 11:13赵炜民
今古文创 2022年9期
关键词:陕甘宁民歌红色文化

【摘要】陕甘宁革命老区作为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战略地位。由此诞生的陕甘宁民歌是当地人民在革命斗争年代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陕甘宁地区的优秀儿女们踊跃参加、竭尽全力支持革命斗争,同时,他们也创作出了大量鼓舞士气的“红色”歌曲。本文紧紧围绕着陕甘宁根据地民歌的特点,对该民歌与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关系展开讨论,探寻陕甘宁根据地民歌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陕甘宁;民歌;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9-0084-03

基金项目:2021年度省社科联与甘肃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基金会联合项目《陕甘宁根据地民歌与红色文化传播研究》 (项目编号:21ZZ42)。

一直以来,陕甘宁地区的人们都是踊跃参加革命的人群中的一员,他们竭力支援革命,而且为了鼓舞士气,创作了一系列极具当地特色且数量可观的革命民歌,这些民歌不仅能够让人们的信念更加的坚定,还对于鼓舞优秀儿女加入到革命斗争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民歌的出现,对当时甚至是后来的作家以及艺术家的文艺创作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文化潮流涌动的今天,陕甘宁民歌再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有必要回过头来,探讨他与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之间的关系,从“红色”的角度去看这些民歌的思想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对这些影响深远的民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一、陕甘宁地区及其民歌概述

陕甘宁地区是由陕北、甘肃东部以及宁夏部分地区组成的一片区域。曾经的陕甘宁地区,交通闭塞,土地贫瘠,除了战争会在此留下深刻的记忆以外,似乎没有多少人能够想起它。

在陕甘宁地区,人类最为原始,最为自由的天性,人类最古老的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个文化统治的宽疏区域体现出与正统的中原文化不同的自由精神,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在这里渗透甚浅,中原文化的理性精神的枷锁并没有束缚住这块土地上的自由生命。在自古以来流传在陕北、陇东、宁夏本部山区的民歌中,人们很少发现所谓“发乎情止乎礼”的信条和“温柔敦厚”的诗教,这也是民歌这种艺术能够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的主要原因。知道陕甘宁地区的人们都知道,这里有着很多堂而皇之的寺庙,也有五花八门的佛像,更有络绎不绝的朝拜者,但实际上,这里的宗教信仰并不是统一的,他们信仰“万物有灵”,任何一种神在这里都有着最崇高的地位,基于这种宗教心理,陕甘宁地区的民歌也充斥着各种的神仙和英雄,每一句都唱出了当地人民对于神的虔诚与向往。伴随着革命战争的打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个地方蔓延,陕甘宁地区的优秀儿女们踊跃加入革命战争之中,他们发挥出自己的创作特长,创作了一系列与革命相關的歌曲,这些民歌在不同的革命战争阶段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这是一种民歌文化的传承,更是对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传承。

二、不同思想引导的陕甘宁民歌的创作

众所周知,陕甘宁地区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所在区域,这本就是一个盛产民歌的区域,以往的民歌多数以《绣荷包》《蓝花花》等描写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的内容为主,而在共产党领导陕北红军在此地建立起革命根据地以后,民歌的创作也就带上了强烈的革命色彩,这些民歌的出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觉醒,也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平等,争取和平的愿望,更是反映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意愿。陕甘宁地区革命民歌的出现,正是人民群众在政治解放,经济翻身这一巨大社会变革中的激动心情的表现,也是文化艺术领域在革命战争时期发展的重要体现。陕甘宁革命民歌就思想和内容来说,主要是歌颂革命领袖,歌颂党和人民军队,基本上都是为了表现革命和服务而生的。

(一)表现出对党的热爱的陕甘宁革命民歌

要说到陕甘宁革命民歌,传唱广且脍炙人口的,要数民间歌手李有源创作的《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短短几句话,是人们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的一种感情的凝练,而简洁的语句包含着无尽的深情,也体现了人民对于无产阶级的崇敬与深情。在《东方红》创作以前,实际上已经有不少类似的民歌,在那个旧社会,吃尽苦头的陕甘宁人民在共产党到来以后,品尝到了革命带来的甜,这些朴实的农民对共产党有一种强烈的爱,而这种翻身农民的喜悦以及感激之情,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民歌表达了出来。而《东方红》的创作,是李有源走在去往佳县县城的路上,看到旭日东升,照亮了黄土高原的千家万户的时候,想到了毛主席和党,就如这一轮红日,照亮着大地,驱散了黑暗,于是有感而发。陕甘宁的民歌的基本都是表现着对党和革命领袖的热爱,这也是陕甘宁地区作为革命根据地所带出来的“红色文化”,更是传承至今的“红色精神”。

(二)表现对军队感激之情的陕甘宁革命民歌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甘宁地区,为广大陕甘宁人民带来了希望。人们知道,有这样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全国人民一定会摆脱贫困和压迫。因此陕甘宁人民创作出了诸如“沙滩里走路冷地上睡/辛苦不过那决死队”“鸡不叫来狗不咬/婆姨娃娃都围上来了”等的歌词,用民歌的形式表现出革命战士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战士无限爱戴的深厚情感。

陕甘宁地区的人们在经过革命战争以后,对美好生活更有盼头了,也看到了党和革命领袖们为了解放而做的努力,他们的斗志更加昂扬,为了更好的发展,一鼓作气向前冲,在这个阶段,又出现了不少表现昂扬斗志的陕甘宁革命民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要数民间诗人孙万福创作的诗歌改编而成的民歌《万丈高楼平地起》,甚至到了今天,这首歌依然在人群之中口口相传。“盘龙卧虎高山顶/解放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样的诗句经过人们的传颂,加工,最终才成了那一首脍炙人口的《万丈高楼平地起》。这首歌的歌词形象生动,比喻恰当,不仅仅表现出了当地人民对于革命领袖们的热爱,也从歌词中看出了他们在党的领导之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建设边去而努力的昂扬斗志,更是描绘了边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蓬勃发展的火热景象。歌词看似朴实无华,细品之下,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真理,也能明显地感觉到人民群众醇厚中包含的对党和国家的深情,这也是人们传唱至今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三、革命民歌艺术特色中展现出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红色”

陕甘宁地区革命民歌的艺术特色总结起来有四种,分别是比兴、淳朴、明朗以及生动形象,每一种艺术特色都深深植根于革命根据地展现出来的“红色文化”之中,展现出革命时期人们对党和革命领袖们的爱戴之情。

(一)以比兴手法创作的革命民歌

在陕甘宁地区的民歌创作中,人们总会以丑恶的事物去比那些反动派分子,例如“害人精”“狗杂种”等词,这种词运用于陕甘宁革命民歌之中,在传唱的过程中,总能够唤醒人们对于敌人的憎恶。反之,人们也喜欢用一些美好的事物去比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物,以此赞美自己热爱的对象,例如“鲜花”“杨柳”等词,这些词语的应用,能够在歌曲响彻耳边时,唤起人们的美好回忆,也能让人们有更加美好的联想。除此以外,类似于“白军一到,狗咬猫叫/红军一到,山欢水笑”这类型以对比形式展现的革命民歌也比较常见,给人一种更加亲切的感觉。

(二)淳朴的陕甘宁革命民歌

陕甘宁革命民歌风格淳朴,最大的特点就是发自内心,真挚且自然,没有过多的艺术雕琢,朴实无华,确又让人深陷其中,就如歌词:“架上木炭火/铺上羊毛毡/端起饭碗来/想起刘志丹”,多么简单的几句话,像是在述说着身边发生过的小故事,但不能否认的是,这句话是翻身的农民怀念自己的恩人刘志丹所创作的歌曲,仔细吟唱,细细感受,就能够读懂其中饱含的深厚感情。除此以外,这些简单且淳朴的语句,在歌曲传唱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到朗朗上口,还能够给人无尽的亲切的感觉,似乎是在日常的聊天交流过程中所流传出来的语句一般,你一言,我一语,就能述尽心中情。但是从主流的艺术创作方向来看,这种淳朴的创作基调和普通的文人创作的作品大相径庭,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读出那种文人创作的作品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亲切感,读出人们内心深处最淳朴的思想,感人至深。

(三)明朗欢快的陕甘宁革命民歌

明朗也是陕甘宁革命民歌的艺术特色之一,所谓的明朗,也就是乐观向上,总是生活是苦的,但是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生活也会变得美好,这样的生活,既没有伤感,也不需要伤感。例如“大红公鸡窗台卧/红军进村好红火/鸡不叫来狗不咬/婆姨娃娃都围上了”简单的几句歌词,实际上是出自夫妻相别的歌词之中,但是这种歌词并没有表达出离别的伤感,也没有表现出离愁的情绪,更多的是乐观和镇静。除此以外,革命民歌中,也有不少的描述优秀儿女奋勇奔向前线的歌曲,例如《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粮》,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上前线意味着随时都有可能牺牲,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归家,但是在这首歌里,人们却毫无伤感悲戚之情,更多的是阐述着对胜利归来的决心,这也是陕甘宁人们对于革命胜利的信心的一种重要体现。

(四)生动形象的陕甘宁革命民歌

陕甘宁革命民歌最后的一种艺术特色就是生动形象,歌曲看似平常,更像是脱口而出的几句简单的话语,但只有仔细琢磨才会发现,这些话语之中暗藏着极为巧妙的构思,散发着极为强烈的乡土气息,甚至隐藏着不少的名言警句,例如《选代表》中的经典句子:“金豆豆,银豆豆/颗颗不能随便丢”,作者用“金豆豆”描述玉米粒,而“银豆豆”则是白豆粒,当时历史条件下农村的选票,由于多数农民都没有文化,所以用玉米粒和白豆粒来代表两种选票,这是一种人们智慧的表现,紧接着的一句“颗颗不能随便丢”生动的描绘出了人民对于选举的认真,也看出了选民的高度责任心。生动形象的陕甘宁革命民歌的传唱,让人们在听到这些歌时,那些发生在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就会生动地浮现在眼前,加上歌曲的传播速度极快,更是让陕甘宁革命民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当地的红色革命故事也逐渐流传至今。

四、陕甘宁民歌与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之间的

关系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当地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开始。陕甘宁根据地人民擅长创作民歌,也擅长传唱民歌,因此极具当地特色的“红色”革命歌曲由此诞生和发展。从歌曲的内容上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創作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为的是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陕甘宁民歌看似简单的生活记录,实际上里面蕴藏着无尽的革命故事,其中或心酸,或欢喜,或苦,或累,但唯一不变的主旋律,依然是革命根据地的“红色”精神,这或许是人民心中的一片净土,是帮助陕甘宁人民翻身的重要精神力量,所以人们对于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的憧憬以及敬仰,都在民歌中表达出来,不为别的,仅仅是因为革命战争让人民从贫困中走了出来,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所以他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

而从民歌的艺术特色来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创作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为的是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陕甘宁民歌基本上都是一种描述日常生活的民歌,看似简单的生活的记录,实际上里面蕴藏着无尽的革命故事,其中或心酸,或欢喜,或苦,或累,但唯一不变的主旋律,依然是革命根据地的“红色”精神,是帮助陕甘宁人民翻身的重要精神力量,所以人们对于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的憧憬以及敬仰,都在民歌中表达出来,这是对“红色”文化的一种传承。

陕甘宁根据地民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革命领袖和人民军队无尽的爱戴。对于陕甘宁根据地的人们来说,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从此处出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民主,走向胜利,走向更加幸福的未来。所以陕甘宁根据地的民歌当中,充满着对革命根据地的感情,通过民歌的形式也为广大人民留下了一份“红色记忆”。

本文希望通过对陕甘宁根据地民歌的产生及其历史语境研究,探析革命战争时期陕甘宁根据地军队和人民群众坚定的革命理想、深切的军民情怀、艰苦卓绝的斗争信念等时代精神;通过对陕甘宁根据地民歌的音调原型、歌词原型等本体性文化研究,分析探索陕甘宁根据地民歌在艺术表现上的整体性和创作上的整体思维。通过对陕甘宁根据地民歌红色文化传播研究,推动陕甘宁根据地红色资源整合利用,使其在新时期新时代祖国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毕瑛涛.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红色歌谣的特点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30(01):32-35.

[2]陶清.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J].音乐探索,2018,(01):46-55.

作者简介:

赵炜民,男,汉族,宁夏吴忠人,硕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演唱)。

猜你喜欢
陕甘宁民歌红色文化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穿花衣 唱民歌
第二届陕甘宁振兴发展论坛3
陕甘宁商业联合发展促进会邀请函
陕甘宁振兴论坛
陕甘宁银行筹办通告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