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

2022-02-26 15:13丁红卫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科日语学科

丁红卫

(云南农业大学 教务处,云南 昆明650201)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有着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日语人才的就业去向主要是涉日行业,产业特征明显,因此,跨学科的竞争力极为重要。作为大外语教育的专业之一,专业融合、校企结合等一直都是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策略,但其成效却总是不甚理想。学科融合程度不足、文理交叉流于形式是当前日语人才培养过程的顽疾。新文科建设对于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更是一个实现突破性优化的机遇。

一、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

(一)“分科治学”不利于日语专业课程的多样化设置

校院系各级既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仍然偏重于“分科治学”,不适应新文科“学科融合”“科际融合”“学科交叉”的需求。学科界限和精细分科已成为学术学科发展的障碍、壁垒。一方面,基于当前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语言学院无法聘任非语言类专业的教师,无法丰富师资专业结构。另一方面,对于非语言类专业的教师来说,基于职业发展的考量,也不会轻易进入专业不对口的院系。归根结底,就是高校的师资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科建制思维,不注重学校和学院内部的学科交叉。

受限于此,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在师资储备上就存在先天不足。日语专业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化程度高,多集中为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社会和翻译等相关专业。这就导致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单调,仅集中于日语语言技能和日本文学、社会文化领域,且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类课程占比较大。对于一些需要学科融合的课程,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就流于粗放,无法保障课程质量。比如,国别研究方向课程受限于教师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只能浅尝辄止。教授日本社会文化的教师缺乏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学养,致使课程内容碎片化,无法构成体系,也不具有深度。对于一些需要理工类专业知识的选修课程,当前的日语专业师资更是无力支撑,只能寄希望于学生通过产业实习进行文理交融。

(二)教师评价制度不利于日语专业吸引院外教师参与人才培养

日语专业院系是否可以通过跨院系合作的方式,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日语人才培养呢?即使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愿意参与,也会忌惮被当前的教师评价制度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而影响晋升,因此,对跨院系的合作缺乏动力,甚至是排斥。多数高校的教师评价制度,特别是职称评聘制度,对那些涉猎多个专业教学或科研的教师并不友好。这类教师往往被认为是专业性不足,没有研究深度,甚至被认为是投机取巧,在非专业领域积累教学、科研成果。一些高校的职称评定规则甚至明确要求,只接受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成果。在这样的教师评价制度下,跨院系的教学、科研合作也就难以进行。

(三)日语专业学生不习惯、不重视跨专业学习

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试学习习惯和僵化课程体系是他们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学习并没有扭转学生的应试教育惯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掌握现有的书面知识,通过书面考试成绩来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效,另一方面,当前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单调。具备新文科特征的日语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在保持语言教育本质的同时,对其他专业的知识将保持开放的姿态,跨专业的知识体系将变得复杂,需要学生具备思辨筛选能力,吸纳最适合自己的知识。这对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日语专业的学生同样如此,他们难以摆脱课程体系的束缚,无法主动探索课程体系之外的知识。

二、开放是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必要条件

新文科建设的特点是开放与融合,而产业特征显著的日语人才培养,一方面要推动师资队伍结构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以实现文理交叉,另一方面要提升教育主客体的互动程度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质提升。开放才能摆脱僵化,带来改变,为创新提供土壤,为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便捷通道。

(一)学生的学习选择应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提升竞争力,既需要在语言方面能够达到接近母语的运用能力,也需要在知识结构方面超越语言工具的掌握,进而具备行业知识。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选择应该是具有灵活性的。在跨专业学习方面,市场的人才需要往往领先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因此,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其他学院选择专业课程,甚至是通过学分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到其他高校选择专业课。充分的学习选择才能够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1]

(二)专业建设需要开放,实现专业融合

开放是新文科建设的第一要义,是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的基础。学科融合的前提是师资队伍的融合。因此,不论是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教师评价制度,应该摆脱传统的学科封闭思维,打破常规,才有利于专业建设走向开放和综合,进而走上新文科的建设道路。此外,为师资队伍的交叉合作提供平台也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式。如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将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影视艺术等整合成为创意产业专业[2]26,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专业建设的开放与融合,将促使师资力量的重新整合,促使科目、课程的融合,进而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课程建设需要开放

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侧重于语音和语法,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效果不佳,也容易导致课程体系的老旧和僵化。[3]专业的开放能够带来课程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源于专业的带动,还需要借力于课程自身的开放,为跨专业知识的融入提供空间。课程不仅提供基础或者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成为一个平台,让教师、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更大范围的教与学,让课堂突破教学大纲的限制,能够紧随社会、行业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样的课程,才是符合新文科内涵的课程。

三、互动是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关键策略

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来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心理建构体。[4]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达至人才培养的最佳成效,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行业之间的互动是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保持生命力与高质量的组织形态要求。

(一)本科生导师制和研究小组制度提升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

当前,大班授课是常态,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形成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跨界融合、学科交叉等一系列变化将无法在教学环节得到体现,新文科建设所带来的知识生产变革也无法影响课堂。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和研究小组制度以改善当前状态。让学生自主加入校内任何一位教师的学习研究小组,对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深入探讨,这一方式可以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开放的导师制,日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他院系的教师作为导师,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或者日语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能力对于新时代的专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5]162

(二)构建多元化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之间的互动

建立灵活的教师任课制度,打破院、系、专业间相对封闭的格局,实现专业之间的互动。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时间和教师的配置以学生教育为中心,可多学科教师联合教学。例如,《日本历史》课程可由本专业和历史系教师合作教学,做到语言与知识、技能与思辨能力的同步提高。

“新文科”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5]163。跨界融合需要学科之间的互动。学科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专业上的交叉,更重要的是不同专业背景师资的主动的深度互动[6],否则,学科交叉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获得实质性的学科融合。如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建立起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以中心为平台,为学科之间的实质互动提供了动力机制。[2]26以中心的形式为学科之间的互动提供实质性的支撑,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

(三)面向市场、跨界融合提升专业与行业之间的互动

专业与行业之间的紧密互动才能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保持联动。跨界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步骤。对于语言专业来说,更是如此。与英语相比,日语专业的行业面向特征更为明显,市场需求更多来源于日资企业,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面向市场,与行业紧密合作,提升跨界融合程度。比如,在东南沿海地区,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就需要与汽车、IT、化工、电子、食品、服装、旅游等行业相结合,在文理交叉层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7]要进行融合,就要改变封闭的形态,进行跨专业的人才培养。[8]一些院校明确提出培养“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将日语定位为工作用语,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提升日语人才的竞争力。[9]上海理工大学日语系与日本的培训咨询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ALUE进行产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提升日语专业学生的“职场力”[10],这种模式同样值得推广。同时,专业与行业之间的互动,才能够保证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而不是流于形式,甚至是畸形发展。

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立体工程,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才能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保障教育质量。培养具有中国立场、文化自信的日语专业人才是首要标准。[11]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培养体系的开放和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是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动力源泉。构建质量检测体系,以大数据证据为基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高质量运转的机制保障。[12]因此,开放与互动是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关键步骤与核心特征。通过开放,实现融合;通过互动,落实成效,二者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文科日语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