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2022-02-27 00:36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精品课程

莫 媛

(桂林理工大学 团委,广西 桂林 54100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与延伸,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使高校“立德”与“树人”两大教育任务完美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共青团中央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教学组织形式,整体设计共青团工作内容,实现第二课堂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1],是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关键一招”。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的内涵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及课程项目体系的概念分析

“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是指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框架下,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教学组织形式,对以往零散化、碎片化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形成的类似于第一课堂课程、以课程项目形式呈现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2]。因此,第二课堂课程项目本质上是第二课堂活动。而课程项目体系是指在“系统性”要求下,对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进行分类整合和体系构建形成的一套课程项目体系。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体系的重要地位

根据《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青联发〔2018〕5 号)文件精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包含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信息体系、动态管理体系和价值应用体系,五大体系相互联系、相互支撑,而课程项目体系是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基础[1]。首先,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承载的是“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内容,其他四个体系承载的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的进程。内容是“本”,实施进程是“木”,没有课程项目体系,“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次,课程项目是实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内涵式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键。没有高质量的课程项目,无论实施过程体制机制多么科学和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也无法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无法充分实现育人目标。“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结构是否科学、课程质量是否过硬,将决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个性化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6 年,桂林理工大学成为全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单位,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校内探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几年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项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具体表现在,第二课堂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建设方案和课程架构设计,课程虽能按内容进行基本的分类但层次不明显,绝大部分第二课堂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其实施过程也无连贯性,未能形成有机的课程群。

2.课程项目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部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存在“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想什么时候干就什么时候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问题,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缺少统一的实施标准和评价标准。

3.课程项目质量参差不齐

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实施主体非常广泛,有校内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也有各种学生组织。各实施主体对活动项目投入的经费、精力、指导力量不同,导致课程项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课程项目存在流于形式、强迫参加、摊派人数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反感。

4.课程项目类型供给不均衡

桂林理工大学将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分为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创新创业、志愿公益、文艺体育、技能特长、工作履历七大类。依照目前“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建设实施情况来看,思想成长类、文艺体育类课程项目的供给一般都能满足学生的修读需要,而其他几类课程项目,尤其是创新创业类、实践实习类课程项目却常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

(二)课程项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第二课堂课程化的研究相对第一课堂来说,仍处于探索初期,缺乏系统理论研究支持和学科支撑[3]。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大多以已有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基础,“短、平、快”特点明显,还未完成系统化的设计,相互衔接不紧密;其次,第二课堂还没有真正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第一课堂融合不充分[4],育人效果难以量化,导致校内各部门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主动性、投入力度还不够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合力,对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统筹谋划、整体调控的能力不足;再次,教师指导第二课堂的工作量难以量化,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中难以体现,导致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第二课堂课程项目指导力量不足[5],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建设的实施路径

桂林理工大学自2016 年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来,围绕“双一流”建设,对标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将第二课堂写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运用“分层+分类+重点培育”的方式,对第二课堂项目供给进行科学分类、有机整合,构建了“3·7·21”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形成了具有理工科高校育人特色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库。该校开展第二课堂精品课程立项培育,在校内建设了一批网络第二课堂精品课程,2 门课程获得广西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精品课程立项。该校还积极参与共青团中央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项目调研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案例征集,2021 年5 月,全国学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收录转发了桂林理工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案例材料《探索构建高质量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

(一)贯彻“系统化”建设原则,整体构建课程项目体系

根据“系统化”建设原则,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要体现“分层分类”的特点。“分层”指的是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同时也划分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层次,设置“必修课”“选修课”等不同的层次。“分类”指的是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将活动设置成若干类别,搭建课程项目库,合理设置各类型课程项目数量,确保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供给类型均衡。

桂林理工大学对第二课堂项目供给进行科学分类、有机整合,形成了“3·7·21”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3”指第二课堂课程的3 个级别,即校级、院级、班级;“7”指第二课堂课程的7 个类别,即思想成长类、创新创业类、实习实践类、志愿公益类、文艺体育类、技能特长类、工作履历类;“21”指“‘青马工程’系列、‘百千万工程’实践系列、社团文化系列”等第二课堂课程的21 个系列。在“3·7·21”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下,归纳整理了200 多项课程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份体系明晰、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菜单”,满足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在第二课堂教育培养方案中明确“面向一年级学生重点开展思想政治类课程项目,面向二年级、三年级学生重点开展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类课程项目,面向毕业年级学生重点开展企业实习、就业见习类课程项目”①。配套制定《桂林理工大学全校性第二课堂课程设置一览表》,在表中列出各门课程的建议修读学期,为各单位开课和各年级学生选课提供指导。

(二)发挥“学分制”导向作用,科学设置课程项目属性

目前,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普遍的做法是用学分、积分来激励和约束学生,但制约第二课堂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是这类学分是否是硬约束、是否是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应将第二课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确保第二课堂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全覆盖。此外,还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第二课堂项目活动分配不同的学分权重,充分发挥学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均衡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实现全面发展。

桂林理工大学将第二课堂写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科所有专业学生均须完成6 个以上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的设计中,充分发挥“学分”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激励作用,对学生的选课进行导向和分流。7 类课程中,将思想成长类、创新创业类、实习实践类课程设为必修课程,每类课程设置最低学分修读要求。通过必修、选修、学分制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科学搭配,从“偏科”到“全能”,既做到“均衡发展”,又能够“学有所长”。

(三)围绕“一体化”建设思路,促进第一、第二课堂互动互融

第一课堂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主渠道,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与延伸。高等学校要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逐步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要围绕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做好战略配合,实现互动互补的时空同步、互促互融的无缝对接。要探索构建以专业为单位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强化第二课堂的专业赋能,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互促。

桂林理工大学坚持“一院一品、一院一特”的课程项目建设理念,开发以专业为单位、良好衔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专业竞赛类、技能实践类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做到“每一个专业均有校级专业学科竞赛”和“无缝衔接自治区级、国家级专业学科竞赛”,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补互促。例如,商学院的品牌活动“商学期”,融合了金融精英挑战大赛、房地产策划大赛、物流知识竞赛等8 项专业项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品牌活动“环保春天行”,包含环保知识宣讲、漓江水质监测、环保科技作品设计大赛等多项子活动。此外,学校着力打通第一、第二课堂学分评价体系,探索实施第一、第二课堂学分转换机制,规定学生通过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重点赛事活动获得的创新创业学分,可申请抵第一课堂公共选修课学分或公共课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促进了第一、第二课堂的互动互融。

(四)坚持“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课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建设要坚持“标准化”建设要求,把好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入口关”,对于哪些课程项目达到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标准、能够立项实施,要有统一标准并严格审查。要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对能够课程化的项目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制定教学大纲,配备师资力量,规范教学过程,完善考核方式;对不宜课程化的项目活动要规范供给标准,注重质量控制[1]。要加强课程项目的过程化管理,要组织专门力量监督课程项目是否按教学计划实施、是否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

桂林理工大学按照“课程化”的建设要求,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各开课单位制定“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大纲,整理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库,提升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对“青马工程”系列培训项目、创新创业系列培训项目、“尚学堂”中华传统文化育人工程系列活动项目进行了课程化设计,制定了教学大纲并组织优质师资集中备课。对其余百余项“短、平、快”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开展了课程立项审查,将其纳入课程项目库,明确了项目的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开课对象、开课时间、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要素。教学过程中,组建以学校专兼职团干和学生骨干为成员的教学督导组,深入第二课堂听课、评课,确保了系列课程的规范实施。通过配齐配强学生组织指导教师、加强活动指导、强化过程监督、规范活动供给标准、明晰活动主办方责任、严格活动审批,切实提升了活动质量。

(五)突出“精品化”建设方向,助推课程项目提质升级

“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建设要朝着“精品化”建设方向,突出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思想性、实践性、时代性,打造一批“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的金课、精品课、示范课,发挥示范课的示范带动作用,助推课程项目提质升级。

桂林理工大学鼓励二级学院结合学院特色、学科特点和平台优势建设第二课堂精品课程,以项目立项的方式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培育,着力打造一批“第二课堂成绩单”的金课。2020 年和2021 年,学校连续两年在校内组织“第二课堂成绩单”精品课程项目立项,共立项11 项校级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其中2 项获得广西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精品课程立项。第二课堂精品课程以其系统性强、趣味性足、授课质量高等特点,为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标杆。同时,学校应对疫情防控新常态,开发系列第二课堂线上课程,“读史明志——走近湘江战役的烽火岁月”“创新创业网上学堂”等一批高质量网络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应运而生,确保了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充足供应,提升了第二课堂课程参与率和覆盖面。

(六)树立“开放性”建设思维,拓宽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供给

“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建设要坚持开放包容、协同育人,可借鉴校企、校地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平台、共建队伍的思路,充分吸纳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举办的、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和项目,实现“校政企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

注释:

①详见《桂林理工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相关文件汇编》,https:/ggtw.glut.edu.cn/info/1035/5543.htm.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精品课程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委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情况研究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浅析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意义
成绩单的妙用
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
糟糕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