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及相关干预措施

2022-02-27 03:37余健敏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24期
关键词:类抗生素喹诺酮氧氟沙星

余健敏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抗生素问世以来,在抗感染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应用在各种感染指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改善感染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氧氟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等多种类型[1]。该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在于能够通过对人体发挥作用,抑制细菌中的脱氧核糖苷酸活性,并阻断脱氧核糖苷酸回旋酶生成途径,从而促使细菌不再继续增殖,出现萎缩及凋亡。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在喹诺酮类抗生素第6 位上加入了氟元素而组成的新的抗生素类型。这种组合方式,提升了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脂溶性,提高了其穿透细胞的能力,还加强了抑菌、抗菌、灭菌效果,抗感染功能更加显著。目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基础,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应用安全性的关注[2]。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抗感染治疗中,被发现可引发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为了提升用药安全性,本次研究通过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类型、累及的系统以及涉及的具体抗生素名称等进行多方面分析,找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然后通过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应用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临床指导及监督中,为抗生素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0 年9 月至2021 年8 月开展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用药安全性及干预措施的研究,将某院收治的70 例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纳入研究样本。纳入的患者中,男女比例38:32 ;年龄20 ~75 岁,平均(52.6±4.8)岁。纳入标准:患者存在抗生素用药指征,经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确定采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患者进行系统化治疗;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符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中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用药引发不良反应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充分了解后,签订入组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联用的其他治疗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存在不能确定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所有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将其中70 例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统计所有患者的详细信息,涉及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病程以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用药情况(药物名称、给药方式及给药频率)。统计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分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以及具体表现。分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的医嘱以及指导意见等。通过对氟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具体分析结果,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目的是保证用药安全性及效果。本次研究中,评估不良反应的指导工具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对引发的不良反应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将损伤程度轻,可自行消失,无需干预的情况评估为轻度不良反应;将损伤程度中等,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身体机能,需要停药处理的不良反应评估为中度不良反应;将损伤较为严重,可能致畸致残,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可能导致永久性器官功能损伤甚至患者死亡的情况评估为重度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统计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具体情表现及累及系统;统计引发不良反应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名称;统计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分级情况;统计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病例的给药方式[3]。

2 结果

2.1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及累及系统分析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累及系统以皮肤系统为主(48.6%),其次为消化系统(28.6%),神经系统占第三位(10.0%);皮肤系统、消化系统与其他累及系统的占比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及累及系统分析

2.2 引发不良反应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名称分析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名称主要为左氧氟沙星(35.7%),其次为氟罗沙星(25.7%),环丙沙星占第三位(17.1%),氧氟沙星占第四位(10.0%),左氧氟沙星与其他药物的占比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引发不良反应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名称分析

2.3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分级情况分析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以轻度不良反应为主(57.1%),其次为中度不良反应(34.3%),重度不良反应较少(8.6%),三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分级情况分析

2.4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病例的给药方式分析

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中,以静脉滴注为给药方式的占比最高(55.7%),其次为口服给药(30.0%),最低为静脉注射(14.3%),三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病例的给药方式分析

3 讨论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种新型合成抗菌药物,该药物作用机理在于将细菌中的脱氧核糖核酸作为作用靶点,通过对微生物染色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而破坏基因复制及表达,促进细菌凋亡[4]。该类抗生素对细菌具有选择性,且在作用过程中,受到质粒传导耐药性影响小,在与其他抗生素联用过程中,无交叉耐药性,是较好的联合治疗药物[5]。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生物抗菌活性,作用于人体中可稳定发挥作用,因而在各种呼吸道、尿路及胃肠道感染、骨关节感染、皮肤感染中的抗感染效果较为显著[6]。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以及环丙沙星等,从药理学角度看,这些药物生物吸收度高,且组织分布浓度高,作用时间长,因而治疗效果显著,但其引发的不良反应情况也较为普遍[7]。

本次研究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累及系统以皮肤系统为主(48.6%),其次为消化系统(28.6%),神经系统占第三位(10.0%);皮肤系统、消化系统与其他累及系统的占比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名称主要为左氧氟沙星(35.7%),其次为氟罗沙星(25.7%),环丙沙星占第三位(17.1%),氧氟沙星占第四位(10.0%),左氧氟沙星与其他药物的占比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几种药物也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因此引发的不良反应比例较高。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以轻度不良反应为主(57.1%),其次为中度不良反应(34.3%),重度不良反应较少(8.6%),三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不良反应分级上看,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整体上比较轻微,对症干预后可得到控制。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中,以静脉滴注为给药方式的占比最高(55.7%),其次为口服给药(30.0%),最低为静脉注射(14.3%),三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姜艳艳等[1]的研究也显示,静脉滴注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风险高于口服给药,这可能是由于经静脉滴注时,药物直接经血管进入到血液循环当中,在血液酸碱值以及血压、微粒、毒素的影响下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对上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用药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特点及规律,本次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首先,在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既往病史、现病史以及用药指征、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8]。对各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抗菌性以及半衰期、吸收情况、耐药性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9]。一般来说,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肺炎、肠道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中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其次,需要根据患者年龄、机体免疫状况以及实际需求、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能口服的尽量口服用药[10]。采取静脉滴注治疗时,初始剂量需严格控制,并注意控制滴速及药物浓度,及时调整用量,观察患者的不适反应。再次,在用药治疗前,需要明确患者的用药禁忌症,并明确18 岁以下未成年人及孕妇、肝肾功能异常等类型患者是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用药禁忌人群[11]。对于具有过敏史的患者,也需要谨慎用药,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过敏史,排除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会对患者多器官系统产生影响,在用药前,需要获得患者的详细医疗资料,对于存在器官、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也需要谨慎用药[12]。在用药过程中,应明确联合用药安全性,避免与华法林、万古霉素等药物联用,以免产生用药不良反应。

综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抗生素类型,在抗菌、抑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药物应用过程中可引发消化系统、皮肤系统等多系统不良反应。针对引发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提升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用药安全性,确保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类抗生素喹诺酮氧氟沙星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
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