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新闻理想
——新闻学子的角色期待与新闻教育的本质回归

2022-02-27 03:38郑素侠马玉莹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子理想职业

□郑素侠 马玉莹

新闻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是什么? 是培养能够胜任瞬息万变新媒体技术传播的高手,还是不忘初心、坚守理想的专业新闻人?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在信息传播技术深刻改变传统新闻业、 新闻教育处于转型“十字路口”的今天,专业素养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孰轻孰重,令当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陷入迷思。

与此同时, 曾经令无数新闻人热血沸腾的新闻理想,成为一些纸质媒体“休刊宣言”建构的“主观想象的美好愿景”[1]、无处安放的“集体焦虑”[2]。 大学校园里,作为“新闻教育基石”的理想教育,被名目繁杂的技术应用类课程所淹没,“悬置”于历史教科书里那些为追求理想而舍生忘死的轶事之中。

本文认为,传媒行业处于深刻转型的当下,新闻学的“专业之魂”仍是新闻理想,新闻教育不能满足于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专业之魂”的铸造,这是新闻教育区别于其他职业教育、 确保专业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根基。 正是秉持这样的教育理念,郑州大学于2015 年春季开设“穆青新闻实验班”,将“勿忘人民”写入新闻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通过对在校三届实验班学生92 人的深度访谈,分析大学生选择学习新闻学、接受“勿忘人民”理想教育的动力来源、角色期待,以及实现理想过程中采取的自我激励策略,进而反思当下新闻教育应如何回归“以新闻理想为基石”的本质与初心。 深度访谈文本来自大学生报考“穆青新闻实验班”时完成的书面访谈,约4.0 万字。研究者以扎根理论的方法, 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 plus 完成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工作, 从访谈资料中自下而上地寻找核心概念及其相互联系,进而建构理论。

一、启蒙之光:新闻理想从哪里来

无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书生报国”,还是西方国家的“第四权力”,都饱含着新闻从业者对职业的想象、希望,以及对职业成就的向往与追求。[3]对于新闻学子而言, 新闻理想是他们对将来从事什么样的新闻工作的期待, 是激励他们实现职业追求的内在动力。 访谈文本的三级编码(见表1)发现,新闻理想的来源有如下4 个方面。

表1 “新闻理想的启蒙”编码结果表

(一)媒体人与名人

一些名记者与名人的著述和言论, 点燃了学子的新闻理想。 如:民国著名报人、记者邵飘萍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鲁迅先生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些著述和言论,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启蒙了学子的新闻理想。

当代中国新闻记者的楷模——穆青求真务实、扎根基层的职业精神,教育、感染了学子们。 他们多提及穆青的“勿忘人民”情怀,希望“成长为像穆青一样的人,写出感动时代的作品”。

一些(曾经)活跃在新闻界的媒体人,如钱钢、詹国枢、白岩松、曹林等,成为学子们追随的偶像。 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强调的 “记者是一个需要坚守底线的职业”,令学子们难以忘怀。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既是启蒙理想的手段,同时亦是启蒙理想的场所。一名学生回忆报考“实验班”的动力,源自大学第一节课上老师讲到 “新闻记者是船头上的瞭望者”。 这点燃了她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强烈认同。

除了课堂上接受的新闻理想教育之外, 学子们较多提及专家报告的启迪。 如:学生提到喻国明教授强调记者要“用好自己的话语权”;郑保卫教授认为记者“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境界、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的人”。 专家们的报告,激发了学子们对新闻专业的兴趣和热情。

(三)成长经历

个体成长经历中记忆深刻的生活事件, 成为孕育新闻理想的温床。 如:有学子回忆“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听大人讲‘有困难找记者! ’”还有学子提到,母亲年轻时想当记者的念头,影响了她的专业选择。

社会实践对新闻理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在校园媒体担任“小记者”的经历,令一名医学类专业学生 “亲眼看到一则报道对现实起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于是她的新闻理想“在实践里自然生长出来”,报考了穆青新闻实验班。

媒体接触经历, 亦启蒙了新闻学子对从事新闻工作的渴望。 如有学子提及看电视时特别留意出镜记者拿着话筒播报的画面,油然而生崇拜之情等。

(四)新闻名篇

一些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及其发表的文章,成为点燃学生新闻理想的火苗。 如:《南方周末》发表的系列“新年献词”,流传甚广的名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的特稿系列;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等,这些新闻名篇曾令学子们热血沸腾,激发了他们对记者职业的向往。 有学生谈到,读完《永不抵达的列车》,认为记者应该像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女记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那样,用生动朴实的笔触揭示普罗大众的人生百态。

二、角色期待:新闻理想指向何处

角色期待(Role exception)是指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位置, 或者说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期望。[4]阿兰·艾萨克将角色期待的类型划分为两类,分别是“局外人”对角色的期待和角色的自我期待。[5]本文所指的角色期待,是指新闻学子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样的专业工作所寄予的期望,即自我期待(三级编码结果见表2)。

表2 “角色期待”三级编码结果

(一)传播公平与正义

学子们认为,新闻记者不仅要关注社会热点、报道时代主题,还要学会敏锐地发现事实、真实地报道事实,像探照灯一样照亮那些幽暗的角落,为追寻真相不遗余力,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二)服务公众

象牙塔中的学子,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的热切关注, 希望将来能够以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为公众带来思考和启迪;做好舆论监督,做时代的“瞭望者”和公众了解世界的“眼睛”。

(三)服务国家新闻宣传事业

学子们希望能够将个人理想融入为社会、 为国家奉献当中,以记录者的身份捕捉时代焦点,把握时代脉搏, 对内宣传党政国策, 做好政策的宣导与传播;对外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展示中国的活力与自信,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出中国声音。

(四)推动社会进步

学子们希望担当社会进步的推动者,通过新闻报道助推社会发展。 包括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和阐释,协助媒体达成环境守望、文化教育、社会协调功能;做政府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畅通社情民意。

(五)为弱势者发声

学子们认为,新闻记者应担当公众的代言人,特别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弱势者, 他们缺少发声的能力和渠道,需要媒体给予更多关注。 学子们希望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塑造出“可见的力量”,向公众呈现“看不见的存在”,打捞沉默的声音。

三、成就理想:新闻学子的自我激励策略

无论是“局外人”对角色扮演者的期待,还是角色扮演者的自我期待,都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刺激角色扮演者采取积极行动,按照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开展角色实践。[6]强烈的自我角色期待,对新闻学子施加了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他们采取一系列的自我激励策略。 (见表3)。

表3 “自我激励”三级编码结果

(一)探索新知

学子们认为应了解新兴传播技术的最新应用及发展趋势,时刻保持新闻敏感;掌握新闻采写、编发、播报多项技能,努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多面手”;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功,保持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二)责任担当

学子们以新闻业的使命与担当来激励自己,强调要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伦理规范与新闻专业主义,以“赤子情怀”服务“公共利益”,做有思想、有担当、有责任心的记者,以点滴努力改变社会。

(三)一生热爱

学子们将“热爱”作为追求新闻理想的手段,认为对新闻工作饱含热爱、 怀揣热情是实现新闻理想的必经之途。 同时,这种热爱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需要勇气和坚持,以及勇于面对困难的坚韧和毅力。

(四)坚守独立

新闻学子以“独立思考”和“杜绝盲从”来激励自我,认为新闻工作者不应只在会议室听报告,在空调屋敲键盘, 而应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视表象, 抵达本质;要做有原则的新闻人,不做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要有史官精神,真实记录、语出本心。

四、以理想为基石:回归新闻教育的本质

本文通过对访谈文本的分析, 尝试阐释新闻学子的角色期待与职业追求,为思考新闻教育、定位新闻教育提供逻辑起点和依据。 研究发现,学子们选择新闻学专业的动机, 是出于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强烈认同和对新闻理想的追求,这反映出新时代青年学子对新闻职业规范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怀有这样新闻理想的青年群体,正是我国未来新闻社群希望之所在。在技术急剧变革的时代,新闻教育应勇担使命,回归本质与初心,呵护新闻理想,守护好“专业之魂”。

首先,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底色。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国情怀建立在人的自然情感基础之上, 从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等到心怀天下、报效国家,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天然亲情推己及人并由家及国,拓展和上升为关心社会、积极济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7]从扎根理论分析看,学子们之所以选择新闻学专业, 源于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角色的较高期待,包括服务社会、引导公众、记录时代、传播中国声音等,这是新闻学子心中有国、心中有家的体现,是家国情怀的最初和朦胧形态。 新文科背景下的卓越新闻传播教育,应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底色,基于这一底色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育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闻人才。

其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引领。民国记者邵飘萍的秉笔直书、捍卫公理,文人鲁迅的“治病救人,唤醒国人”,当代记者穆青的“扎根人民,勿忘人民”,这些前辈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为象牙塔里的新闻学子带来了理想的启蒙。活跃在传媒界的一些优秀新闻人,同样为他们追求新闻理想树立了标杆。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唤醒[8],新闻教育应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唤醒学子对朦胧理想的持续追求,对未知新世界的持续探索。通过持续追求和持续探索,被启蒙的理想逐渐清晰化,并进一步明确具体指向,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为社会进步、为时代发声的责任与担当。

最后, 以职业素养教育为核心。 为追随新闻理想,新闻学子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成就动机,并采取了自我激励策略,包括探索新闻传播新技能、新知识,勇担社会责任、坚守职业道德等,这是他们通往新闻理想之路付出的努力。 新闻教育应添薪助火,通过职业素养教育持续强化学子的新闻理想, 包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练就过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善于运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开展融合新闻报道等。 通过职业素养教育,为处于激烈变革中心的传媒业培养优秀的职业新闻人, 重塑社会化媒体时代传媒业的权威性地位。

以理想教育为基石,回归新闻教育的本质,培育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职业新闻人,使他们能够于众声喧哗之中向公众传播理性的声音、 专业的解释,彰显媒体的不可稀缺性;以面向世界、胸怀祖国的眼界和视野,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这就是新时代新闻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猜你喜欢
学子理想职业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杏林组曲·学子赋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