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论文

2022-02-28 00:42刘国纬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2年12期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三江平原优秀论文

刘国纬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南京 210029)

近日,读到《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第13卷第3期一篇题为“1979年开发三江平原问题科学讨论会回顾”的论文(以下简称“郭文”),作者郭大本。文章勾起我于1963年参加“北大荒”农场劳动的回忆,于是饶有兴趣一气读完,并得到几点重要启示。

1 什么是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论文

本文给出了最生动的回答。三江平原农业开发是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的黑龙江垦区更是我国商品粮的“压舱石”。然而,正当开发战略实施的初期,遇到了 1975-1978 年连续四年干旱。于是,一系列关键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连续干旱是否是由于开荒造成的?连续干旱会持续吗?连续干旱是否会引起三江平原沙化并形成“黑风暴”?三江平原农业开发战略是否正确?是否可持续?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战略决策,必须给出科学的回答。

于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农垦部邀请了有关专业共十四个单位、二十一位专家和科学工作者举行科学讨论会。会议中,黑龙江代表郭大本先生宣读了论文“三江平原近年来持续干旱和垦荒关系的几点意见”。论文指出:“连续干旱不是开荒造成的”“要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观”“开荒要注意小气候建设”等等。论文受到了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专家们的认同,并作为会议纪要的重要内容上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终于,为国家关于三江平原农业开发战略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并被列为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科学攻关计划。至今回顾,这一论文的战略价值和科学意义,仍让人温故而知新。我以为,这就是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优秀论文,因为它选题于国家需求,服务于国家需求。

2 怎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郭文”给了我两点重要启示:

1) 要深刻认识中国的国情,了解国家需求,尤其是迫切的和前瞻性的、重大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凝练满足国家需求且处于科学前沿的课题。郭大本教授从 1958 年大学毕业即投入黑龙江农垦工作,在直到退休前担任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院院长的40年间,深情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值得称道和学习的是,作者始终立足黑龙江、放眼全中国,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因而才有了高屋建瓴的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才能把握住国家需求的重大课题。作者是一位深耕于山脚、放眼于山巅的学者。

2) 要调查研究和科学思考。作者 40年间几乎踏遍了三江平原的每一寸土地,对黑龙江的气候、水文、土壤、作物及农业生产特点与规律,有着深刻的了解,因而才可能得出有坚实科学依据的结论。例如,根据近100 年大气环流和200 余年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指出连续四年干旱是气候波动的表现,而非开荒所为;通过对长期水文资料的分析,揭示了黑龙江垦区的旱涝规律,为垦区的水利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土壤、植被等分布与特点,指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原则,并指出即使连续干旱也不会出现“黑风暴”等,以及许多极有价值的开发和保护建议。

3 结 语

抚今忆昔,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一篇科学论文,成为国家当时重大决策的科学依据,而今仍对三江平原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是优秀论文的生命力和价值,因为它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猜你喜欢
黑龙江垦区三江平原优秀论文
2021年度《青年探索》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空间科学学报》发布优秀论文评选办法
2017—2018 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获奖名单
三江平原地区农田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黑龙江垦区预计粮食总产421亿斤
黑龙江垦区预计粮食总产421亿斤
松嫩—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
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水资源支撑探讨
黑龙江垦区闹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