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建强”聚力打造高质量区域医疗中心的实践

2022-02-28 01:55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党委办公室张勇
区域治理 2022年43期
关键词:文明单位淮安市高质量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党委办公室 张勇

淮安市一院是区域内及周边地区人们口口相传的“看病到一院,到一院看病才放心”的公立“三甲医院”。百姓口碑引领下,淮安市一院党委在党建促发展中“自我把脉”,聚焦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新要求,以“三个建强”(建强高质量“三级甲等医院”,建强高质量“全国文明单位”,建强高质量“支部红色引擎”)为靶标,聚力打造高质量区域医疗中心取得实效。

一、建强高质量“三级甲等医院”,让区域百姓有“医靠”

三级甲等医院(简称:三甲医院)是医院实行“三级六等”的划分等级中的最高级别。淮安市一院自2008年创建成“三甲医院”至今,院党委围绕锚定“高质量项目”、搭建“高水平平台”、积累“高素质人才”发力,建强高质量“三甲医院”,努力让区域人民群众有“医靠”。

(一)锚定“高质量项目”重点学科攀登高峰

学科建设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质量项目的带动下,淮安市一院学科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亮点。一是建强省、市临床重点专科。2016年院党委明确将学科建设作为医院发展永恒的主题。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院领导分别挂钩全院47个专科制度,围绕《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评分标准》,每年对各专科上一年度的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对创建成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及全国百强专科分别给予奖励;2022年院党委又启动实施“筑高原立高峰”学科攀登工程,制定完成“创学科,争国临”学科跨越发展规划,全面明确国家重点专科、省重点学科创建科室、创建目标和保障措施。目前,淮安市一院已经建成国家中医药示范单位,20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江苏省示范中医科,17个淮安市临床重点专科。二是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应用。2021年院党委先后组织多轮标志性技术项目评审,初步遴选24大技术平台、92个关键项目、117个发展计划。对标国考三四级手术和国家重点专科技术目录,启动开展临床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立项临床研究课题26项,准入新技术新项目60项,成果转化应用21项,食管癌诊疗团队多个研究成果被国际顶级刊物刊载。强化“名医工作室”管理和成果转化,推动开展高峰技术3项,高原技术13项。三是学科荣登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2021年肾脏病学、血液学、护理学等8个学科荣登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榜,上榜数量位列全省第9。药学专业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级重点科研立项2项。

(二)搭建“高水平平台”科研能力提档升级

搭好“平台”唱好戏”。淮安市一院党委全力搭起“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的干事创业平台。一是建设苏北临床研究院,打造一流科研平台。淮安市人民政府与南京医科大学共同签署了《共建南京医科大学苏北临床医学研究院合作协议》,建设地点放在淮安市一院。2017年12月27日苏北临床研究院正式揭牌。研究院总体建设面积6000余平方米,其中包括科研公共平台,规范化PCR实验室,生物样本库,动物房,GCPI期病房等。二是加强平台服务,支持科研创新。2021年,经院党委研究引进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系统等大型高端科研设备,上线“云图书馆”和“医学信息资源检索”两大信息平台,开展科研信息服务进临床系列活动,全方位支撑科研创新。三是以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抓手,整体提高科研能力。2021年医院又成功获批2项国自然、2项省自然等市级以上科研立项35项、学术成果奖37项,再获市重点实验室1个。自2011年以来,医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共35项;SCI论文发表成倍增长,以2021年为例,医院全年发表SCI论文166篇,影响因子总和683.93分。

(三)积蓄“高素质人才”建成区域人才名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人才名院,走内涵发展之路,最重要的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淮安市一院党委建立“人才兴院”的工作格局,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引、育、留”人才。一是实施人才战略“引”人才。院党委启动实施五大人才战略,2021年,在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层面,为麻醉科引入学科带头人,为肾内科、中医科、超声科等引进博士11人,自培博士17人。在骨干人才层面,评审选拔“国自然培训班”第一梯队28人、“高层次人才”项目20个、“青年科技人才”项目6个。目前,医院有博士136人(另有在读博士126人)、硕士730人(另有在读46人)。正高195人、副高284人。二是围绕中心业务“育”人才。院党委制定《医院临床医师学历(学位)层次相关规定》,即“亮剑行动”,要求本科学历的临床医师(含医技科室),应在规定的年限内通过本专业的硕士学位考试,并取得学位证书后方可竞聘副高、正高职称;2021年,在基础育人层面,举办市级以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0项,与国家卫健委人才中心合作开办9期护理育人培训班项目,打造18个精品课程;提升临床育人水平,与医学高等院校共同备课系列活动,对65名研究生导师进行聘期考核,全年新增博导1人、硕导10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目前,医院拥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92人。三是优化发展环境“留”人才。“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道,必广其途之。”吸引高层次医学人才向区域医院回流,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区域人才的待遇,让区域医院工作岗位本身具有吸引力。淮安市一院党委制定出台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先后召开面对面专题座谈9次,协调解决影响人才发展的梗阻问题64个;开展专业技术职务二、三级岗位聘任管理,激励高级技术职务人员保持创新活力;积极选送优秀人才参加评先评优,2021年获评淮安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首席医学专家”5人、“医学科技精英”3人、“吴鞠通医师奖”1人;以“探索高层次人才年薪机制,科研项目有绩效奖,科研成果有激励奖,新技术新项目有引进奖,出版编著有奖励”等激励举措;还以“招才有编制,家属有照顾,安家有补贴”的政策性引才,为“留才”优化了适宜环境。

二、建强高质量“全国文明单位”,唱响医患和谐“医声”

荣誉是一种奋斗目标,它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争创“文明单位标兵”,建强“全国文明单位”,建设“全国示范医院”就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作为一所区域大型“三甲医院”,淮安市一院党委在服务过程中争先创优,唱响医患美好和谐“医声”[1]。

(一)“砥砺前行”争创“文明单位标兵”

2013年,淮安市一院在保持27年江苏省“文明单位”的基础上,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历经多年的砥砺前行,跨越式获此荣誉,得益于医院党委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高度定位。一是落实文明创建长效机制。院党委以年度“文明科室”“文明职工”等评比表彰为抓手,选树表彰文明创建先进典型,发挥好榜样的力量;针对院内停车管理、环境卫生、控烟禁烟等文明创建重点难点,以问题导向,定期组织“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不反弹,巩固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成果;提炼医院精神文化,倡导精神风格,创立《神圣的嘱托》的院歌,为医院的持久发展凝聚了力量之源。二是传承发扬医院红色文化。淮安市一院的前身是解放军苏北军区医院,院党委通过赓续院史“红色血脉”,锐意进取,打造红色文化形象。深入探寻医院历史沿革,通过与区域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联合开展百年军医研讨会、传承“红医”精神,举办红色历史文物展等活动,深挖野战医院红色文化传承;在门诊一楼打造模范人物荣誉墙、杰出专家银杏林;积极打造典型事迹宣讲会、“淮上名医,淮报讲堂”等文化载体和展示平台,全面弘扬博爱厚德、精诚创新的“一院精神”。

(二)“矢志不渝”创成“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文明单位”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2015年2月是淮安市一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医院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获此荣誉称号至今,淮安市一院党委围绕人民医院“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引导全院党员干部职工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融入精神血脉,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千方百计改善百姓就医体验。一是审时度势基建,改善就医体验。随着医院的发展,基本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大,淮安市一院党委审时度势,在现有院区的基础上,启动急救中心大楼基础建设,提前做好就诊流程优化、人力资源储备和新型门急诊管理模式探索,加快推进体验中心扩建、门诊全局改造工程,多维提升服务承载力。统筹长远发展和当前需求,按照“超前一步、略有富余”的指导原则,积极推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高精尖设备配置和ECMO、CT等急需设备增配工作,有序做好设备升级更新。完成立体停车楼建设,解决了来院患者停车难问题,进一步改善了患者来院就医体验。二是便民项目上线,提高就医效率。2021年,累计投入1500万元的便民四项实事项目(微信公众号项目、全景预约项目、自助服务终端项目、智能分诊项目)全面上线。已有13.5万患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完成预约挂号及门诊缴费,43.8万人通过自助机体验全流程门诊服务,71.2万人次借助全景预约系统完成线上自助检查预约,门诊患者预约诊疗率提升至60%,就诊时间精确到分秒,就医效率不断提高。三是改善就医流程,便捷服务暖心,启动“一日门诊”目标改进工程,设置“一站式”入院服务中心; 实施“从心出发,以心暖心,向美而行”护理服务提升年活动;围绕分级评估三级标准要求和为患者“多想一步、多做一点”的目标导向,开发应用智能诊前评估、诊中导引、诊后复诊、康复指导,为就诊患者全力打造有效率的便捷服务,暖心服务,有深度的智慧服务。

(三)“踔厉奋发”建设“全国示范医院”

2008年—2019年,淮安市政府连续12年表彰淮安市一院为“公共服务行业行风建设先进单位”;2015年—2017年国家卫健委表彰淮安市一院为第一轮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2018年又再次荣获这一殊荣至今。建设“全国示范医院”,得益于淮安市一院党委长期围绕“三度”(提高群众满意度,提高群众信任度,提高群众公认度)做工作[2]。一是重视行风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切入点,推动医院行风持续好转,定期召开行风建设大会,从思想认识层面加强对患者人格与权利的尊重与维护。持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全院范围内选树和褒扬先进典型,塑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德楷模,并邀请本院医德模范为刚入职的青年医务人员上医德课,让青年人从身边典型身上学习纯正医德医风;二是重视服务品牌,提高群众信任度。群众信任一所医院,并向往到这所医院就诊,是群众对这所医院品牌的响应。医院全面实施三大品牌中心建设工程。树立“重症中心”品牌。建立常见急危重症识别要点与预警体系,组建RRT快速反映小组,进一步完善院内急危重症救援体系,降低死亡率;树立“肿瘤中心”品牌。聚焦地区高发重大疾病,全面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成立地区首个肿瘤中心;树立“健康中心”品牌。推进健康管理中心建设,从体系层面完善“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慢病善管、重病善转”的服务流程,为区域百姓全面健康管理最后一环。三是重视惠民服务,提高群众公认度。大幅增周末坐诊专家,增设5个药学门诊,开设高级专家门诊服务,实施门诊号源动态管理,全力保证患者来院“看得病”“看成得好病”。用心构建老年友善医院,制定老年患者服务规范24条,推进老化工程改造34项,设立“安安助老驿站”,开通老年护理线上服务,打造百姓身边贴心的“健康管家”,使患者感受到医院的关怀与温暖。

三、建强高质量“支部红色引擎”,守牢群众健康“医线”

聚焦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总要求,淮安市一院党委着力基层党支部红色引擎建设,让战斗堡垒在任务“医线”发力,助推高质量区域医疗中心建设[3]。

(一)红色“堡垒”建到临床一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淮安市一院党委通过“完善架构,构建网络和落实责任”三大举措有效促进基层组织担其责。一是建好党支部。按照科室应建全建的总体思路,在科室、重点学科组中设置党支部。目前,淮安市一院党委共有8个党总支、54个党支部,基层党组织的堡垒更加牢固,活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二是选好带头人。在支部改选中,院党委注重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党务干部队伍。把一批有担当,善作为,群众公认的同志选任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让其在一线发挥鼓士气、当先锋、作表率作用。三是织好工作网。院党委依托基层党(总)支部,构建由62名党(总)支部纪检委员编织而成的思想意识工作组织网络[4],履行一线科室工作“哨兵”职能,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切实把对思想政治的监督延伸到“神经末梢”。

(二)红色“先锋”健康服务一线

为区域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健康服务,是淮安市一院党委抓党建的着力点之一。近年来,院党委积极探索基层党支部服务百姓特色亮点工作:一是爱心家访有特色。开展“服务零距离,爱传千万家”公益家访活动,为出院患者送去“健康小药箱”,54个党支部家访出院患者540余次,惠及区域群众约20000余人次。二是品牌服务有实招。由口腔科、眼科党支部牵头开展的“微笑列车”项目,惠及区域内唇腭裂患儿430余名,形成了“让唇腭裂患儿绽放自信微笑”服务品牌,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三是健康扶贫有亮点。为凸显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建+健康扶贫”“阳光扶贫”等免费健康义诊活动,并为区域内的贫困乡村徐溜村、红星村、友谊村送去了扶贫资金共计33万元;为贫困村的村民每户送上2000元慰问金,共计77000元,及生产生活物资,努力让区域百姓感受到党的温暖。

“三个建强”(建强高质量“三级甲等医院”,建强高质量“全国文明单位”,建强高质量“支部红色引擎”)是医院人“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目标,一项项荣誉的取得,并加以“高质量”推进,得到人民群众对医院服务的信赖与公认,在金光闪闪的荣誉背后,淮安市一院党委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并将为此而踔厉奋发,担当作为。

猜你喜欢
文明单位淮安市高质量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对灵新煤矿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凝心聚力 互促共进 实现机关党建与文明单位创建合拍共振
安康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单位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