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课爆破”为哪般

2022-02-28 07:35谷传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家 2022年50期
关键词:网课情绪青少年

谷传华 |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学校线上授课模式的推行,“网课爆破”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这种看似网络恶作剧的新型网络暴力不仅打乱了正常的课堂节奏、严重破坏了课堂气氛、降低了教学效果,还对在线课堂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现象呢?对此,人们给出了多种猜想。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状态在特定条件下,受到外部环境因素诱导后的一种反映。

青春期的影响:身心发展失衡

青春期是孩子身体快速发育和变化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容易失衡的特殊时期。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以及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逐渐接近成年人,但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处于“半成年”的状态。这是青少年有时显得“行为怪异”的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在生理层面,青少年的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性激素等激素的分泌显著增加,激素分泌的变化调节着青少年的睡眠、饥饿感以及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功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压力感和思维方式。研究表明,激素发挥作用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路线。进入青春期后,海马和杏仁核可以刺激下丘脑激素的分泌,这会刺激垂体释放促甲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会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皮质醇,进而导致青少年身高、体重的显著变化。另一条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路线。垂体分泌的激素会刺激性腺或生殖腺分泌性激素,导致青少年的性成熟,引发青少年的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激素的分泌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变化,还有心理的剧烈变化。通常,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会产生成人感和自主、独立的愿望,家长和教师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甚至会对成人的要求产生抵触和叛逆情绪。身体的剧烈变化还会让一部分青少年在短期内感到难以适应和接受,诱发他们的压力感、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激发他们的攻击性、暴力倾向和冲动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在线教学和网课可能恰好为少数青少年提供了释放攻击性的场合,进而促成了“网课爆破”的发生。

此外,青少年脑的发育也存在某种“失衡”。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脑是从后向前、从内脑向外部的大脑皮层依次发育成熟的,与情绪唤醒、强烈恐惧和兴奋有关的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的发育先于与情绪调节、冲动控制、计划能力有关的前额叶皮层。前者主管人的本能活动和情绪活动,可以称之为“情绪脑”部分,它是人脑中追求快乐体验的脑的“奖赏区”;后者主管人的反思和分析活动,可以称之为“理智脑”部分,它是人脑中负责提醒和自控的“警戒区”。“情绪脑”发育相对超前、“理智脑”发育相对滞后,这种“失衡”让青少年极容易产生情绪冲动而不受制约。

从这个角度看,一些青少年认为“网课爆破”可以让他们“感到快乐”的时候,正是“情绪脑”占据优势的时候。由于“理智脑”还不足以制衡“情绪脑”寻求快乐的冲动,“网课爆破”就成了某种必然的结果。

青少年认知的局限性:好玩就去做

与身心发展失衡直接相关的是青少年认知方式的局限性。研究表明,青少年更喜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快速的、冲动的直觉式思维,将情绪凌驾于理性和逻辑推理之上。成年人通常以分析式思维为主,这种思维方式倾向于按照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与既有条件,理智地思考行为的过程、原因和后果,思考事情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分析式思维通常让人遇事更谨慎,反应更理智。直觉式思维则不同,它虽然可以让青少年快速高效地对一件事做出决策,也可能让他们因过分冲动而不考虑后果,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

因此,“网课爆破”其实也可以看作直觉式思维的反应。对于“爆破”的突发奇想,一些青少年直觉地感到“一定很好玩”,这种想象会直接转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在这种思维方式的驱动下,他们通常不会像成年人一般,在行动之前冷静地想一想行为的后果,事后应该如何收场以及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相反,他们通常想到就去做,做了之后才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但悔之晚矣。试想,他们如果在行动之前稍加思考,考虑一下自身行动可能带来的后果,也许就可以停止这种恶意行为。

自我意识的驱动:希望得到关注

进入青春期之后,由于身心发展迅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高涨。在一些青少年身上,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出现“假想的观众”现象,二是会出现“个人的神话”现象。“假想的观众”是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别人注意和关注的焦点,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而自己好像在一个特定的舞台上给周围的观众表演。“个人的神话”是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过分夸大了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种心理倾向其实都是青少年将关注焦点转向自身的结果,是自我关注的反映。在很多场合,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青少年在众人面前过分张扬,或者自命不凡,其实都可能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在心理上将自己设想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或者说想做一个为众人瞩目的人。

在“网课爆破”行为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自我关注的推动。一些“爆破手”勇于“冲锋”在前,很可能是想通过这种行动凸显自己,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或“勇气”。网络作为一个匿名空间,也在无形中提高了“爆破手”的胆量,让他们成为一个在虚拟空间中为众人关注的“勇士”。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了他们受人关注的潜在需要,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神话”。

负面情绪和网课情境启动的攻击性

心理学有一种“挫折—攻击假说”,即人们内心的挫折感可以促成攻击或侵犯行为,当目标无法达成时,人们会感到烦闷和愤怒,这种负面的情绪可以激发人们的攻击或侵犯倾向。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刺激下,这种攻击或侵犯倾向更容易成为现实的行动。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伦纳德·伯克威茨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之后,发现了著名的“武器效应”:即攻击或侵犯行为的发生常常会受到情境或场合中的攻击线索的影响,武器的存在会增强人们攻击的倾向或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愤怒的人在某个场合或情境中正好有可以实施攻击的武器或工具的话,他就更可能出现攻击或侵犯他人的行动。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伦纳德·伯克威茨制造了一个挫折情境,让被试感到愤怒,然后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设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被试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把手枪,另一种,被试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结果发现,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换言之,攻击性武器提高了被试的攻击行为。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情绪容易受现实处境的影响,波动较大,有的心理学家甚至将青春期称为情绪的“狂风暴雨期”。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一旦在现实生活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可能产生极强的愤怒和挫折感。在负面情绪的驱动下,极容易表现出攻击或侵犯他人的行动。如果身边恰好有一个宣泄负面情绪的途径或出口的话,这种攻击倾向就更可能变成现实。事实上,网课就提供了这种途径,成了少数青少年宣泄负面情绪的出口。在此意义上,“网课爆破”也可能是少数青少年倾倒“情绪垃圾”的方式。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要完成较多的学习任务,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学业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自我评价,也影响着周围人包括家长、教师、同学、朋友对他们的评价。这些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青少年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感到烦闷、苦恼和愤怒,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调节和缓解,就可能成为攻击和侵犯行为的“导火索”。在一些青少年心目中,教师成了压力源,他们可能不自觉地认定是教师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让他们感到“压力山大”,由此产生了与教师的对立或抵触情绪。因此,在网课中,教师很容易成为一些青少年攻击的对象。

在面对面的线下教学中,由于社会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这种负面情绪和态度通常不会促成真正的攻击行动。但是,在线上教学过程中,社会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大大降低,网络的匿名性可以让青少年“隐身”,从而产生了“去个性化”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青少年甚至天真地认为,不必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也不必为恶作剧行为和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承担任何责任。“网课爆破”就发生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找乐子”的青少年“爆破手”正是借助于网络的“隐身优势”,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对无辜的教师发起了不应有的攻击。在此过程中,学业和人际压力很可能成了网络暴力行为的催化剂。

不难看出,所谓的“网课爆破”实际上是多种环境因素与青少年自身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因此,对待这种暴力行为,也应多方发力,因人因时制宜,基于上述多种因素,找到合适的干预策略和应对策略。

读编往来

《教育家》11月第3期如约而至,阅读过后,感触颇多。在我从事教育工作的22年中,任幼儿园园长的这段时间是我职业生涯中挑战最大的8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幼儿,我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无论是教育理论的科学解读还是个性化案例的展示,《教育家》的内容总是专业而又充满魅力,关于学前教育工作管理的文章更是拓宽了我的工作思路。

《让绿色伴随师幼成长》介绍了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中心幼儿园的实践,该园“绿色教育”的办园特色和我园的发展方向相符,相关实践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很多启发。比如“春播”中的“小小辩论赛”等活动,我希望学习借鉴,并在明年幼儿园的春播活动中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凸显。《保持积极情绪,支持孩子主动发展》一文恰逢其时。文章提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很多家长“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传统教育观念依然存在。如何实现积极情绪互动,让亲子关系融洽,如何实施有效的教育,还需要家长进一步学习。家长适时放手,让孩子有机会成为自己,才是影响深远的教育。

期待《教育家》呈现更丰富的内容,成为更多教育人的心灵家园。

——天津市武清区第一幼儿园 龚保兰

猜你喜欢
网课情绪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对网课不能听之任之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是什么“网课”让“学生们”好评如潮
『选』网课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