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对策探析

2022-03-02 16:07张立新
新课程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

张立新

(宁夏隆德县第一小学,宁夏 隆德)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根据教材内容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对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中注重科学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明确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且还能有效地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能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除此之外,生活化的科学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亲切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

科学知识本身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反映了科学现象。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结合,能将枯燥乏味的科学教材变得更直观和立体,切实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保障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一、在科学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而科学教材中的大部分科学现象以及科学理论都是根据学生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推断而来的,同时,人们生活中出现的日常现象,也能够引发学生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探究以及思考。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将生活元素融入科学理论知识的传递环节。教师应适当地在科学课堂中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拉近学生与科学课堂之间的距离,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科学理论知识的探究。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在进行科学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尽量能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切入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营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氛围,从而让枯燥乏味的教材知识变得更加立体,有效地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价值。

例如,在学习“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预先设计科学实验环节。让学生利用家中的绿豆作为种植的种子,每天对绿豆的发芽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发现种子发芽的时间与发芽的过程。在这节实验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更加直观地感受种子发芽的全周期。在本堂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种植实验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发现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的时间规律呢?通过这样的提问环节,学生就可以回忆起种子发芽阶段中不同时间下发芽的状态,并对种子发芽的时间规律进行总结,从而有效地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科学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背景下,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堂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迁移以及应用能力,确保学生能真正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才能体现科学课程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鼓励学生采用书本中的科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1]。

例如,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作息不规律、营养不均衡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讲解“健康生活”这一课时,让学生明白科学的膳食搭配方法以及作息时间安排方式,然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科学的作息规划方式制定作息时间,并且注重膳食的科学搭配,从而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营养不均衡以及作息不规律的问题。

三、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应用生活化的实验原材料

科学现象的总结离不开科学实验的开展,而实验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实验原材料。小学生还处于对世界的探究以及摸索阶段,因此,教材中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教材中设计的实验环节并不具备较高的难度,而是更加注重在实验课程中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发。因此,教师在设置科学实验环节时,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科学实验材料,从而让学生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物品科学性质的探究[2]。

例如,在进行“物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应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吸管以及小玻璃瓶,这样不仅能提升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应用价值,还能让整堂实验课程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不仅能在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搭建桥梁,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蜗牛看牙医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