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2022-03-02 16:07张红芳
新课程 2022年1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材数学

张红芳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六小学,甘肃 白银)

数学能力包含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数学能力的形成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初始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其形成数学能力的前提条件,而数学学习方法、方式的掌握是形成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明确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数学能力究其内涵而言分为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获取的能力是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通过教材载体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求知的方式和方法;还指课后通过训练巩固获得的学习历程经验的总结。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获取能力的拓展、延伸和实践应用,也是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笔者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切入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兴趣是获取数学能力的先决条件

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除了掌握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和唤醒已建构的经验基础之外,学生对这门自然学科的兴趣才是关键因素。小学阶段无论是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还是教材内容的呈现,遵循的一个宏观原则就是以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为前提,即无论是学习还是应用都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小学生天生好奇心强,对自己周围的新鲜事物都保持浓厚的兴趣,只要我们对学生这种纯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让他们在数学学习时不再为抽象符号性的知识而感到枯燥、索然无味,而是要把数学成为他们趣味性的游戏,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去探索知识,从而形成能力。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兴趣培养的前提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的师生关系观点的束缚,教师俨然就是一个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这个园丁就是利用手中“剪刀”去“修剪”园中的幼苗,让他们规规矩矩地成长,这种辛勤的园丁虽然保证了小树不敢旁逸斜出,让他们成材,但也“剪”掉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虽然按部就班也可以使学生茁壮成长,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育林和育人有本质的差别,只可比拟,不能迁移运用。作为启蒙阶段的园丁,不在于知识传授得多少,而在于把学生引进知识的大门。而进门的钥匙就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兴趣,而兴趣的先决条件就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以朋友的角色帮助学生、服务学生,尽可能地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凭借“兴趣”这把神奇的钥匙,开启探索科学的大门。

(二)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兴趣的根本保障

教师光有观念的转变还不够完善,必须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场所还是在课堂之内,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而作为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卸掉一切负担,走进课堂就能身心愉悦地全身心投入知识的探索中,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方式、方法的掌握是形成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兴趣是敲门砖,进了大门后关键的因素是数学学习方式、方法的掌握,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北师大版的教材编排而言,其和以前传统人教版教材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概念、规律、结论的呈现的次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恰恰反映了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我们翻阅两个版本的教材对比,不难发现其呈现的特点:原人教版的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以传统的教学思想为本,先介绍概念、规律、结论,再去论证,最后训练、巩固;而北师大版的教材编排恰恰相反,先出示系列的问题和例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归纳出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概念、规律、结论。前者直截了当,学生接受起来容易,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培养,学生只要机械地记住结论,就能运用,而后者是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地抓住阶段性特点,抓住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培养数学学科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形成数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教材数学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