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思政课教学中价值性与知识性不尽统一的原因

2022-03-02 20:44海南省澄迈县教师研训中心王志平
新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知识性思政课思政

◎ 海南省澄迈县教师研训中心 王志平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这一指导性原则的提出,对当前初中思政课教学不仅起到号脉问诊、指明方向的作用,还对实现初中思政课课程全面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可是,在初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对这一指导性原则落实不到位,课程育人目标不明显。什么是初中思政课的价值性和知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的关系如何?造成初中思政课教学价值性与知识性不尽统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思政课教学教研工作经验和自身思考,探究造成初中思政课教学价值性与知识性不尽统一的主要原因,以求更好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一、明确价值性和知识性的关系,是实施初中思政课教学的前提

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知识性主要是指教材中的主要观点、理论,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和载体掌握基本知识。价值性是指隐含在基本知识之中,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归纳、感悟等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

初中思政课的知识性和价值性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知识性是价值性的前提和基础,价值性是知识性的必然归宿。初中思政课教学必须科学辩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开展应试教育,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条理性、识记性和完整性,对学生缺少价值性引导,课堂教学没有分析、思辨、感悟和生成,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毫无兴趣,所学知识必将是不牢固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读死书”。如果教师离开知识性大谈价值性又会陷入另一种教学困境,在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价值观教育,好比没有坚固的地基就盲目盖高楼,会导致基础不牢,后续危害严重。例如教师讲到中国的担当精神时,表示中国必须积极融入世界、主动作为、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价值性所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必须展现我国主动融入国际、积极主动作为的实例,比如中国参与全球抗疫、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暖治理、提出中欧“一带一路”方案、成功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实例,引导学生从中国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的表现中思考掌握中国担当精神的本质并达成教学目标,而不是在没有具体有效的教学情境下直接让学生回答什么是中国的担当精神。

因此,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从而实现获得知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真正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二、影响初中思政课教学价值性与知识性不尽统一的主要原因

1.不能准确理解思政课是塑造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思政课是一门重在塑造学生价值观的课程,课程知识只是载体,价值观教育才是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目标是否达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低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价值在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心理知识、道德品质、法律知识、国情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政课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科素养,影响教育广大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作为初中思政课教师,要牢记“国之大者”,要力争上好每一节思政课。教学中要一以贯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畅谈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砥砺奋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和打赢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的事迹;教育学生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领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了解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呈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时代楷模精神、道德模范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先进文化,感染、熏陶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情况却并非如此,特别是一些教学质量低下的乡镇学校,其初中思政课教学更令人担忧。由于受教学常规落实不到位、教育理念陈旧、师资队伍配备不足、学生学业水平差、教师老龄化严重等因素影响,部分学校初中思政课教学很难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活生生的生活素材、时政素材、优秀文化素材和爱国主义素材“休眠”于课本之中。不知如何教、不懂如何组织有效教学、不能当场检测课堂教学实效成为当前初中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其结果是教师“满堂灌”、独唱“独角戏”,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得昏昏欲睡,课堂毫无生气。“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成为空谈,教学效果仅完成简单的传授知识而已,无法达成初中思政课价值观目标教学之目的。

2.“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短期难以扭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长期以来,“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依然存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办学、教师评价和学生发展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分数论”,导致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一致认为学习好就是成功的标志。

放眼当下,一些学校毕业班教学管理总会出现一种教学怪象和乱象,学校一边美其名曰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突出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另一边却暗度陈仓、另起炉灶,占用音、体、美、劳、信息技术等学科课时,如火如荼、紧锣密鼓地开展考试科目复习教学,造成主科教师课时超量、叫苦连天,非主科教师却成为教学“闲人”,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教师矛盾。反观学生由于升学压力,每天起早摸黑,忙于背知识点和“刷题”,导致睡眠不足,听课效果大打折扣,身体和精神压力倍增,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成为学生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此外,教学评价也长期受到“唯分数论”的严重影响,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绩效分配等都与教学成绩密切挂钩,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把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方面,盲目搞题海战术,反复练习、测试,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顺利升学展开,学生逐渐沦为考试的工具。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深受其害,“重知识传授、轻价值观引领”教学模式成为教学主流,教学中也无法很好达成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价值性教育的成效甚微。

3.教学方式单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难以达成。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真正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要结合学生学情,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突出分层教学,达到共同提高。

作为初中思政课教师,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课程之大美。但部分初中思政课教师却没有及时反思自身教学,未积极提升教学能力水平,抱有侥幸心理,把学生视为一无所知、信息闭塞、没有思想灵气的学习接受者。教学中,教师仅靠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口就能完成教学,一讲到底,讲完下课,学生听课效果如何完全与教师无关,视学生为教学的配合者而非学习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低效的,根本无法让学生掌握有效的知识,更不可能达成课程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根据授课内容设置相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制作符合教学目标的课件、选择生动的案例和微视频、开展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思考、明辨、感悟等方式激发思维、提升能力、塑造品德。

4.教学目标和课程的生活化、时政性结合不够密切。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是我们每个初中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没有目标的教学就会失去方向,目标定位不准、落实不到位,课程的价值性成效也会大打折扣,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初中思政课的教育意义就会付诸东流。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化事例、时政热点材料,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体验、思辨、感悟达成教学目标。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运用好生活化素材和时政热点材料,原因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素材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主要表现为就素材谈素材、价值性和知识性脱节;对素材没有深挖,价值性教育凸显不出来;对素材问题的设计过于抽象化,没有分层教学,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教学现象的背后是教材中引用生活化、时政性素材和教学目标结合不够紧密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思政课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初中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备课能力、教材处理能力、问题设计能力等,逐渐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达到水到渠成之效。

5.受课程价值特殊性和社会其他因素影响。第一,初中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好讲授。初中思政课融入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历史、理论等知识,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给教师的备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能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做到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较为通俗易懂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学科素养。但是,现今能到达到这样教学境界的教师是少之又少的。

第二,初中思政课的内容更新较快,教师难以驾驭。思政课是一门进行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初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保持一致,课程实施的价值必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课程价值性的重要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快、难度大的特点,导致初中思政课教师备课必须时刻关注国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掌握社会新出现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条例等,这无疑给初中思政课教师教学带来很大压力。所以,教学中能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实属不易。

第三,学校、社会重视不够,缺乏激励机制。目前,初中思政课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属于薄弱学科,课时设置较语、数、英学科而言偏少;从学科应试重要性看,比不上语、数、英学科;从课程本质上属于德育课程,教学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因此在家长、学生心目中,乃至学校和整个社会评价中,都存在着对初中思政课的建设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师资编制不够、教师老龄化严重、学科教研组建设滞后、教师教学观念和专业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等,这就造成思政学科在教学中难以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时代在召唤,坚持初中思政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是我们从事初中思政课广大教育者的最大期盼。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深度剖析初中思政课价值性和知识性不尽统一的原因,并及时改进,最终达成初中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知识性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知识性与素养性
谜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