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2022-03-02 21:05张正贵
新课程 2022年10期
关键词:核心儿童素养

张正贵

(甘肃省康县第一中学,甘肃 陇南)

2016 年9 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布,标志着我国教育价值的重大转变,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五育并举”的课程实施方案,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全方位多角度渗透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方面具体素养。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深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大量农民为了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离开家乡去其他城市打工,加之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存在的缺位现象,留守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日益严重。当然,在我国偏远的农村地区实施核心素养培育谈何容易,当前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父母在外务工,较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并且较多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回归问题产生的根源。笔者所在学校和所在县区留守儿童较为普遍,笔者通过走访留守儿童,感受其生活状况,通过长期的跟踪研究,找到了培养留守儿童核心素养的抓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状况

笔者所在的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持续输出,致使当地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15%,而且初高中留守情况更为普遍。通过走访调查,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面临较多问题。(1)留守儿童生活方面,部分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堪忧。(2)留守儿童教育方面,一般情况留守儿童会跟爷爷奶奶生活,要负担农活和家务,甚至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故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好,甚至部分儿童出现厌学现象。(3)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留守儿童缺乏情感和心灵关怀,较多儿童表现为内心封闭,不愿意与外界交流,甚至会有行为孤僻的倾向。(4)留守儿童安全方面,较多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需要独自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独自上下学面临的交通安全问题。尤其是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不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而处于青少年阶段的留守儿童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期,因此培养良好习惯显得尤为关键。

基于上述调查研究,尽最大可能弥补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势在必行,基于所面临现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得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培养留守儿童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坚持“五育并举”

在社会发展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学生需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养成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仍然需要坚持“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并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促进留守儿童形成高尚品德,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艺术审美,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从物质上满足留守儿童所需,学校尽可能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给留守儿童,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其给予更多的精神上的支持和保护,引导留守儿童关心集体,建立服务社会的公共意识[1]。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针对问题儿童“走出内心”的社交活动,开展同伴之间的一对一互助,营造轻松的生活、学习氛围。

其次,加强心理师资队伍建设,在农村落后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相对匮乏,因此有计划、全方位地培养学科教师的心理疏通能力,加强各学科教师基本心理辅导能力,让全体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并且将这些技能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及时帮助心理缺失的留守儿童找回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建立家校互动平台

培养学生的全部责任不仅在于教师,需要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协作,在信息科技发展的今天,各种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学校应建立良好的“家校共育”平台,及时跟家长建立紧密联系,学生也可通过平台与自己的父母取得联系[2]。例如在学校教室和宿舍门外安装电子班牌,“电子班牌”有学校、教师、家长三方终端,家长可以随时关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现状,家长有急切的事情也可以通过“电子班牌”通知学生。特别是具有视频通话功能的“电子班牌”更能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

三、结语

要想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将留守儿童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树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意识,促使其关心同学,尊敬师长,热爱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最终成长为积极乐观、勇于拼搏,有益于社会、国家的优秀青年。

猜你喜欢
核心儿童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