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高效课堂中的渗透

2022-03-02 21:05马慧国
新课程 2022年1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情怀语文课堂

马慧国

(甘肃省靖远县第八中学,甘肃 靖远)

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探索研讨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语文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要的推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基于课堂调研,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优化教学短板,无论从精神熏陶、审美教育,还是从思维培养、语言学角度,文学作品等都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者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尊敬师长、爱惜资源、保护环境,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效率低

高中语文课堂是学生汲取语文文本知识、提升综合素质、涵养优秀品格的重要阵地。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多为教师单方面进行知识传输,这种模式过于单一、固化。此外,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调研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对语文学科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不明确,自律性差,缺乏意志力与执行力。因此,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高中语文课堂渗透爱国主义,加强师生联结沟通,并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打造优质课堂。

(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育

随着教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开始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放入了教育规划中。但就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培养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意识,无法从细节和具体内容上开拓学生思维,仍然延续以往传统的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单一,语文知识的内化率不高,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教学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并不具备科学性和正确性。高中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计划者和实施者,需要明确认识到培养中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

(三)教学时不注重拓展学生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侧重于完成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不是很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每道题目都设置了固定的答案,当学生回答问题与答案不符时,教师往往会指出学生与答案不一样的地方并进行纠正,不是很重视学生的答案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这样会导致学生上课不敢大胆发言,或者对自己的思想产生怀疑,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爱国主义在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渗透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爱国主义教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语文则主要是古代文人墨客以及大儒所传达出的思想道德观念,古时文人注重礼节的传承,思想政治上以和为贵、以仁为本,因此对文人墨客留下的传统文化提倡以“礼、义、廉、耻”为主的思想文化精神,通过爱国主义情怀来渗透高中语文课堂,是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水平以及行为规范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对爱国主义的教育对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优秀爱国主义英雄为榜样,对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优秀品质使学生懂得礼貌待人,谦虚对事,明晰廉耻,通晓礼义,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思想境界的提高。

(二)培养优秀的新时代接班人

学生是新时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了其之后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之后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观,在校期间将爱国主义在高中语文课堂渗透的意义就表现出来了。爱国主义教育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渗透也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把握中国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将家国情怀放在心中且在生活和学习中以此为基准。学校还需要将爱国主义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教育模式的途径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保持爱国教育载体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爱国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中打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基础。

(三)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爱国主义情怀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可以营造班级正能量氛围,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这些影响将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起着巨大的积极影响作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育模式采用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听从的模式,这样的语文教育枯燥乏味,没有学习乐趣,教育内容不够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过程不够深刻,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怀可以帮助教师对语文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三、爱国主义在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渗透方法

(一)为人师表,树立优秀学习榜样

要实现爱国主义情怀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教师要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考虑到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只有将家国情怀植入教师心灵深处,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进而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才有可能收到实效。让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浸润爱国情怀,已是教师达成的共识。语文教师在课文中挖掘爱家乡、爱祖国的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社会教师整合课程中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把历史文化、辽阔国土、科技创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瞩目成就等学科内容转化为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通过严谨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提出高要求,利用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来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师着装得体、干净、整洁,板书规范,书写工整,讲普通话,语言清晰、简洁富有逻辑性,对“优等生”多提缺点,防止骄傲自满;对“中等生”多鼓励,努力学生力争上游;对“后进生”要耐心细致,激发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教育和熏陶下,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时刻注意那些表现活跃的学生,用活跃的课堂气氛来感染学生。

(二)营造爱国主义情怀融入语文课堂的氛围

人们之所以对汉语如此熟悉,就是因为其每一天都通过汉语进行对话,生长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有助于学习汉语。由此得出结论,爱国主义在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渗透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其中加入与爱国主义情怀有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健全人格,让学生在充满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如教师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布置课堂作业制作“爱国荣校”展示栏、传统文化宣传窗、主题黑板报,目光所及之处都能发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与时俱进,每周更新内容。以环境育人,通过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语文氛围可以有效进行教学。且以这样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主动了解这方面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在图书馆内也安排了与中国共产党相关内容的图书阅览区域,以此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党建文化的了解。

(三)与网络进行融合,深入挖掘课本的爱国主义内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视频微课等拓展语文教学边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通过网络的拓展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例如,在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带领学生通过观看《觉醒年代》这样的优秀革命历史剧,进一步了解革命志士所处的时代,从而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以此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补充记载烛之武的其他文献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文本爱国主义内涵。在实际教学情境下,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状态以及学生现阶段的能力水平。把握教学课文的性质,确立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感受信息技术,从而挖掘文本的爱国主义内涵。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其中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多在题目中进行探索,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破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重重困境,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学生人格,是培养当代学生爱国情怀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日常行为建设以及思想建设中意识到爱国、爱党、爱人民的重要性,从而完成爱国主义情怀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情怀语文课堂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