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别克姑娘》中的婚姻习俗及女性形象探析

2022-03-03 03:18阿依努尔毛吾力提
新疆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长诗哈萨克哈萨克族

□ 阿依努尔·毛吾力提

哈萨克族毡房

哈萨克族民间爱情长诗是哈萨克族民间长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长诗都以歌颂坚贞的爱情和追求个性自由为主题。通过这些爱情长诗,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哈萨克族的婚丧习俗、誓约习俗、生产习俗等。这些爱情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好的审美感受,也为我们了解哈萨克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吉别克姑娘》大约成诗于17 世纪。该诗也存在多种变体,它的变体早在1880 年就曾经有人搜集、记录过。1894 年出版第一个印刷本。在1910 年之前,已经多次出版过这部叙事诗的哈萨克语本。目前,前苏联哈萨克斯坦科学院收藏有它的11 个变体。《绿草》等哈萨克文杂志刊登过近年在我国搜集到的抄本。

一、《吉别克姑娘》的故事梗概

贾哈尔拜勒部落的巴扎尔拜非常富有,他的小老婆生了托列根和桑斯孜拜两个儿子,托列根长大后,经过许多曲折,与另一部落斯尔勒拜可汗的女儿吉别克相识并定下终身。以别克江为首的四十个歹徒也对吉别克姑娘垂涎三尺,他们获悉她与托列根订婚,便密谋暗害托列根。

秋天,托列根因思念亲人和故乡,想要返回。吉别克梦见凶兆,求托列根留下。但托列根却不以为然,临走时叮嘱吉别克,若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家里有一个弟弟,他会前来寻找她,将来与她共度终生。第二年春天,托列根来接吉别克,在走到阔斯窝巴湖岸时,惨遭别克江一伙的杀害。

8 年过去,吉别克得不到托列根的任何音讯,忧心如焚。别克江耀武扬威地骑着托列根的马来向吉别克求婚,结果被吉别克的兄长们用烈马拖死在荒野。这之后,卡勒玛克的汗王霍仁侵占斯尔勒拜可汗的部落,并强行迎娶吉别克姑娘。吉别克为使乡亲们免遭敌人的蹂躏,决定举行婚礼,然后秉剑自杀。这时,托列根的弟弟桑斯孜拜带领谢盖英雄赶到,和吉别克姑娘相见。吉别克姑娘智取霍仁汗王的灰快马和宝剑,与桑斯孜拜一同逃走。

霍仁召集一万大军追赶,但并未得逞。他逼迫战败的斯尔勒拜可汗的大将哈里西嘎指挥大军,自己则脱离大军独自猛追。桑斯孜拜反杀霍仁汗王,和吉别克姑娘返回故乡。年迈的巴扎尔拜悲喜交集,翌日便邀请四方的乡亲为他俩举办了盛大的婚礼。

霍仁汗王的大军被哈里西嘎引进浩瀚的沙漠,迷失方向,全军覆没。此时,吉别克姑娘在大喜的日子因担心乡亲们遭受霍仁大军的杀戮而忧从中来,寝食不安。一天夜里,她梦见一群美丽的华鹰飞进自己的新毡房,就猜想是亲人们要来寻找她。果然,哈里西嘎带领30 个勇士风尘仆仆地赶来。巴扎尔拜为他们宰杀象征吉祥的黄头绵羊举办盛宴,答应新婚的儿子和儿媳来年去探亲。最后,又给他们馈赠许多礼物,依依不舍地看着他们登程回返。

二、长诗中反映的婚姻习俗

哈萨克族牧民手工制作花毯

从长诗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第一,在长诗中,托列根与吉别克相识并定终身。在传统社会,哈萨克青年男女要结婚,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双方家庭必须先定亲,即缔结婚姻关系,然后才能结婚。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婚姻缔结的过程和形式一再简化,先定亲后结婚的习俗一直没有改变。

第二,七代以内不能通婚的婚姻习俗。在长诗的不同变体中我们都可以读到,托列根结识吉别克的过程复杂,路途极其遥远。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为二人的坚贞爱情做铺垫,其实并非如此。根据哈萨克族习惯,认为七代以内是属于近亲,而近亲不能通婚,所以同一部落内的青年男女七代以内绝对不能通婚。违反这一规定的人会被认为有罪,从而受到严厉的惩罚。七代以内不允许通婚其实还只是最低的标准,实际上很多部落即使超过七代,往往也不允许在本部落内建立婚姻关系。这便是托列根长大后为了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备足钱财和牛羊远走天涯的重要原因。最终,托列根“与另一部落斯尔勒拜可汗的女儿吉别克相识并定终身”,这里特别交代是另一部落,而不是托列根所属的贾哈尔拜勒部落。

第三,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传统社会中,哈萨克人十分重视和讲究双方门当户对。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要相当或相近才能缔结婚姻关系。《吉别克姑娘》中,托列根是贾哈尔拜勒部落富有的巴扎尔拜的儿子,而吉别克是另一部落斯尔勒拜可汗的女儿,双方地位大致等同,因此双方能够顺利缔结婚姻关系,并没有受到双方家长和部落的强烈反对。

大部分的哈萨克爱情叙事长诗的故事都是悲剧性的。其中大多数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而不能成功缔结婚姻,男女双方为反抗这样的命运而走上决绝的悲剧之路,以此反映封建婚姻制度的吃人本质。《吉别克姑娘》是个例外,其歌颂了男女青年纯洁与真挚的爱情以及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第四,安盟格尔里克习俗。关于这部长诗的思想倾向,学术界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这部长诗主要是讴歌忠贞爱情,有人则认为更多地反映了安盟格尔里克习俗。

所谓安盟格尔里克习俗,指的是收继婚制度:缔结婚姻关系后,如果男方去世,那么他的兄弟或堂兄弟等有收继婚的权利,如果女方愿意就可以嫁;如果女方不愿意,或者女方父母不同意,抑或男方家族没有合适的男人,那么双方在退还彩礼的前提下也可以解除婚约。如果男方要求收继婚,而女方家不同意,那么双方之间就会产生纠纷,这种纠纷甚至会变成部落纷争。对于有子女的寡妇而言,如果改嫁其他部落的男子,那么她的孩子将会成为“外人”。因此,寡妇所在的部落要想办法让她留下来,如果她要改嫁,就可根据“安盟格尔里克习俗”,亡夫的兄弟或堂兄弟可收继婚,如果女方要求改嫁就必须嫁给亡夫的兄弟或堂兄弟;如果亡夫没有兄弟,则应嫁给亡夫的叔伯兄弟;如果本家族没有合适的人,那么应嫁给本部落的男人,即所谓的“即使失去丈夫也不离开部落”。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落后的婚姻习俗完全被取缔。

历史上的解忧公主和亲时嫁与军须靡,在军须靡死去之后又嫁与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生有5 个子女。在翁归靡死去之后又嫁给匈奴公主之子泥靡。都是因为遵循了乌孙的婚姻习俗,即我们所说的安盟格尔里克习俗。

三、长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冬不拉响起,哈萨克族老人跳起了欢快的“黑走马”

很多哈萨克爱情叙事长诗都反映了封建婚姻带给女性的伤害,以及女性在哈萨克传统社会的低下地位。但《吉别克姑娘》不然,叙事长诗其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哈萨克族女性的社会形象。

很多哈萨克民间文学作品都透露出一些共同的信息,那便是哈萨克女子在婚姻爱情中的地位,虽不能说是主导,但至少也是与男性平起平坐。哈萨克女子并不是只会围着锅台,很多的时候她们和男子一样,驰骋在马上,而作为父母也会以此为荣。在浩瀚的哈萨克民间文学的海洋里,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在脍炙人口的哈萨克爱情长诗《吉别克姑娘》中也可见一斑:占领了吉别克所属汗国的侵略者霍仁汗王想凭借自己的淫威强娶她为妾。另一方面,霍仁汗王又为了讨取吉别克的欢心用尽方法,甚至苦苦请求吉别克嫁给他。可见哈萨克族中女性确实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对自己的情郎托列根忠贞不二的吉别克拒绝并愚弄了霍仁汗王,骗走了他的骏马和武器,并逃出了他的魔掌。在有的《吉别克姑娘》的变体中,最终吉别克还成了率汗国百姓战胜侵略者,杀死劲敌霍仁的领袖之一。

哈萨克民间爱情叙事长诗中男女青年的恋爱过程与东方文学中描述的恋爱过程不同。在有些东方爱情文学作品中,男女一般都相互不认识,他们要在梦里相识相爱,一旦见面就会激动得昏厥过去,甚至因害相思病而死亡。这种现象与当时主流文化中不许长大成人的女孩出闺阁,不许见成年男性,甚至连男性的声音也不许听到的封建礼教有关。而哈萨克叙事长诗中的男女青年恋爱过程却不是这样,无论男女都有自己自由择偶的权力。哈萨克英雄史诗《哈木巴尔巴特尔》中,娜孜姆的父亲是名震六大部落的头人,而他却给了娜孜姆自己选择爱人的自由。为此,他专门修建了一座凉亭让女儿坐在其中,招来六大部落未婚青年从亭前走过,让娜孜姆选择如意郎君。她从无数青年中选中了哈木巴尔巴特尔。

在哈萨克人看来,女儿是暂住家里的贵客,所以很尊重她们的自由。随着她们一天天长大,家里的父母,亲戚,甚至全部落的人都很敬重她们。正是这种民族习俗和草原游牧生活给哈萨克青年男女们创造了自由见面的机会,男女青年通过姑娘追、阿肯阿依特斯等活动有了了解对方人品和才能的种种可能。

在哈萨克族历史上,女子常与男子并肩作战,女子若无此经历则被族人轻视,很难出阁。而在阿勒泰民俗博物馆、巴里坤县哈萨克展馆、伊犁唐加勒克纪念馆等地展出的哈萨克族女式马鞍则说明此事绝非空穴来风。

猜你喜欢
长诗哈萨克哈萨克族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四川彝族传统民间长诗鸟瞰
以有限来追求无限
新疆哈萨克族鹰舞
适彼乐土
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与饮食结构分析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与生灵共舞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文化发展与传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