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2022-03-03 05:39陈曦来宋雅慧
市场周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安徽省社会保障

蒋 玲,陈曦来,宋雅慧

(1.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居民提供直接收入,会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收入预期,进而影响居民当期的消费和储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会提高居民的生活保障,提升其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保障消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部居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体现了国家对社会保障建设的重视,也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发展潜力。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增长已经成为共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消费的促进作用,而安徽省当前也确实面临着内需不足的困境,因此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安徽省居民消费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对社会保障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最先进行了分析研究。最早对二者进行实证研究的是Feldstein。他提出了资产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认为这两种效用的净效应对社会保障和居民消费的影响有决定作用。Hubbard和Judd发现信贷市场流动性约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社会保障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信贷市场的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与否直接造成了其影响方向的转变。Page综合研究了前人的理论成果,认为由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覆盖以及给付制度等存在着差异,因此无论是时间序列研究还是跨国别研究,都不能为社会保障和居民消费创建太多的联系。顾海冰、张实桐同样对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有所怀疑,他们认为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社会收入的跨阶层转移,即将中高收入人群的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人群中,因此宏观上来说社会保障并不会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和储蓄产生影响。徐静等利用基尼系数曲线全面衡量了政府收入分配效应,发现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并促进居民消费。王翠翠、李林、薛惠元等人认为社会保险缴费率、覆盖率对居民消费有正向作用,但二者的交互有负向作用。

本文立足于安徽省的社会保障和居民消费现状,分析社会保障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指出安徽省社会保障在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意见。

三、社会保障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我国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如汉朝时的“常平仓”,就是国家为了预防灾荒所设置的粮食储藏机构,丰收年份谷价低贱时以平常价向农民购入谷物,遭遇灾荒谷价昂贵时仍以常价卖出。到了近代,1951年,我国颁布了首个社会保障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8年,在养老保险方面,合并了原来分开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退职、退休制度。1965年,在医疗保险方面,对公费和劳保医疗的整顿做出了具体规定。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模式是“国家—单位”一管到底的模式,受众主要是企业职工,这批人享受着相对完善的退休、医疗保障,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相当狭小。1978年以后,市场经济发展如日中天,国有企业改革亟待开展,由国家和单位负责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显得单薄与僵化,政府开始寻求建立更完善更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起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十二五”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颇有成效,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整个城乡,实现了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法律为基准,通过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功能对有疾病、贫困以及无劳动能力的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证。主要包涵社会保险,给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困难人群提供保障基本生活的社会救济,针对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福利以及针对特殊工作人群的社会优抚。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至今天,在逐步完善的同时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比如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以养老保险为主的各项福利支出日益增加,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同时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尚未做到全方位全社会的覆盖,仍需针对国情,从实践出发,建设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社会保障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基础

不确定性预期是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其会抑制居民的消费意愿。不确定性预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收入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失业等因素,支出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医疗、购房等因素。而社会保障恰好在这些方面给予补贴和兜底保障,例如社会保险中的失业、医疗等保险,会在居民养老、保障特殊群体基本生活等方面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因此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会降低居民支出的不确定性,使居民对未来消费持乐观态度,更容易进行消费。社会保障的这种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理论方面解释。

1.预防性储蓄理论

预防性储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由Fisher和Friedman提出。该理论认为,当消费者对于未来可获得的收入并不确定时,其消费往往是由当前的收入决定的。同时,如果消费者认为将来自身可能遇到较多的风险,那么他会增加储蓄用以抵御风险。社会保障通过再分配国民收入,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减少居民的不确定性预期,减少居民面临的潜在消费风险,进而降低居民储蓄率,促进居民消费。

2.消费层级理论

消费层级理论是学者们学习、总结马斯洛需求理论等理论后提出的。一般按居民消费的层次将居民消费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居民生存劳动所必需的生存型消费,这是居民最基本的消费;第二种是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发展型消费,用于提升自身能力获得更好发展;第三种是提高生活水平、满足享乐要求的享乐型消费,这是居民消费的最高层次。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时,居民面临的收入和风险都是不确定的,消费会趋于保守和落后,更倾向于生存型消费,大部分消费用于生活必需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居民收入增加,不确定性预期减少,居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能满足自己的更多需求,因此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会慢慢改变,最终促进消费升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持久收入理论

持久收入理论的提出者是弗里德曼(Friedman),其核心思想是居民的持久收入才是居民消费的决定因素。弗里德曼将居民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很长的一段周期内所能获得的收入。而社会保障对于居民的保障正是持久的、伴随居民一生的,且覆盖居民生活的各个层面。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越广、体系越稳定完善,居民得到的保障就越全面,持久收入便会增加,进而促进消费。

四、安徽省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一)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现状

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状况调查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8份,被调查对象来自合肥、淮南、安庆、芜湖、阜阳、铜陵、淮北、六安、蚌埠、宿州、亳州、黄山、马鞍山、池州、宣城、滁州、巢湖等17个地市的乡镇。

一般来说,家庭消费分成两大块,一块维持家庭日常开销,另一块用于家庭特殊消费或者用于投资。由图1可见,在调查样本中,76%的家庭要花掉家庭总收入的1/2~3/4,日常消费占家庭消费总量的比例比较大。

图1 安徽省居民消费状况

(二)安徽省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

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04年安徽省财政总支出为601亿元,社会保障性支出为133亿元,居民人均消费为7525元,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为1813元,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为5711元。2007年财政总支出为1243亿元,社会保障总支出229亿元,为2004年的2倍多,居民人均消费5278元,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为2880元,城市居民消费为9208元。到2010年,安徽省社会保障支出为421亿元,财政总支出为2587亿元,居民消费水平达到8237元,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47元,城市居民消费为13259元,是2004年的2倍多。

(三)城镇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党和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消费补贴以刺激消费。那么对于城镇居民来说,他们最希望这种补贴体现在哪些方面上呢?

由图2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教育在城镇居民希望国家给予消费补贴的体现方向上期待最大,达到23%,其次是医药以及住房,分别为20%和18%,通信和交通、汽车占比相同,为6%,而家具的期待最低,只有1%。

图2 城镇居民希望国家给予消费补贴的体现方向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安徽省社会保障支出的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存在着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支出越多,居民消费水平越高,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支出是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途径。社会保障是关系民生的重要举措。合理的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五、政策建议

(一)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占比

到目前为止,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总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远远不足。同时,虽然我国社会保障的支出不断上涨,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太多,从人均角度看仍存在很大不足。政府应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占比;通过国有资产让利等方式提升财政收入;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和加强审查等方式减少非必需的财政支出。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只有充足的社会保障支出,才能为社会保障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撑,进而降低居民的不确定性预期,促进消费。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虽然一直在推进社会保障工作,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采取的是试点先行的方式,由点到面进行渐变式推行,因此立法方面相对滞后。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具体落实到各地方又存在实践的困难。因此,我国应逐步加快法治建设进程,出台举国通用、正式统一的社会保障法。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行,要有有限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于拖欠失业救济金、退休人员保险金的个人或单位,应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从立法角度进行处置。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更好地保障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权利,增强人民生产生活的信心,提高其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消费。

(三)推进社会保障公平性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职工和居民身份划分为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和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后者与前者在待遇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应当减少制度设计差异,提高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减少因身份造成的待遇差距。因此,在之后的社会保障工作中,政府首先要加强对于社会保障的宣传和普及,号召居民积极投保,参与社会保障。其次,在农村地区开展社会保障工作,应视开展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政策。比如在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社会保障工作应以救济为核心,保障居民的基本生存生活权利,提供饮食、义务教育、住房等服务;在相对富裕发达的地区,建立以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村民在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福利的同时,参与各项社会保险,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只有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建设,才能使所有人充分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益处,提高整个社会的可支配收入和收入预期,促进居民消费。

(四)提高低收入群众自我创收的能力

众所周知,决定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收入,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低收入人群,从社会保障方面提高其收入水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利用社会保障支出对低收入家庭进行教育投资,保护其后代受教育的权利,为其争取教育资源,提高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保障将来的家庭收入;二是投资于低收入人群自身,通过提供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通过相关扶贫政策、扶贫产业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增强其自我创收能力。只有收入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才能提升。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安徽省社会保障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