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景区北山街景观及外部空间开放适宜度研究

2022-03-03 09:50姜丽南严劲松
浙江建筑 2022年1期
关键词:北山西湖空间

姜丽南,陈 宇,刘 洁,严劲松,都 铭,闫 瑾

(1.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连横纪念馆),浙江 杭州 310017;2.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3.浙江理工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杭州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核心区,包含了大量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以及风貌协调建筑,2004年开始的北山街保护规划主要侧重于风貌整治与环境修复。在我国进一步强调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及文物、历史建筑开放性的背景下,调研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开放利用成效迫在眉睫。基于北山街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具体情况设定出一个合适的“开放性适宜度”的边界,确定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文化展示策略和经营管理策略,成为2021年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修编时思考的重要问题。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双西合璧、喜迎亚运”以及“疫情促进周边游”的新形势下,大量游客涌入杭州,对西湖景区接待、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极大的考验。通过调研目前北山街不同保护等级建筑物业的业态、产权、面积、开放状况、空间利用及动静态交通情况等基础信息,掌握并补全原有管理资料,便于查漏补缺,提升和制定更详实有效的景区管理机制。

参考国内外类似历史文化街区的开放利用评估经验,通过对北山街调研资料定量结合定性的分析,从建筑外部空间及景观层面评估北山街的开放成效及再利用现状,游客的行走感受和开放意愿及各景点可达性分析,设定“开放适宜度”分级标准。为解决:如何提升游览舒适度、扩大文化传播力度和调整游客量热力度分布不均等热难点问题,提供相应的方案策略。根据“开放适宜度”分级标准及“景观美景度”评价建议指导北山街保护规划与近期实施方案,提升“以秀美山水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近代建筑为骨架,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杭州城市文化客厅”[1]的特色、价值及活力。

2 现状调研及分析

2.1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解读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潜藏着巨大的历史文化景观价值是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普世价值六大要素的集中展现之处(图1a)。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资源丰富,辖区内有22处文物建筑和21处历史建筑,150棵古树名木,被誉为“开放式近现代建筑博物馆”(图1b)。名人名墅、故事佳话、记忆传承的文化客厅(图1c),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忠臣名将、爱国儒商、艺术宗师汇聚在北山街,使之成为凝聚中华精神、彰显民族大义、传承文化自信的场所(图1)。

图1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解读(图片来源: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2 建筑基本信息和开放现状分析

调研选取文物及历史建筑所占比例较高的北山街东段26个建筑群收集其基本信息及开放利用情况,进行资源分类,寻找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及游客对于开放场所的偏好。通过旅游旺季热力图、网上抓取词频分析及各景点游客现场调查问卷获取北山街游人容量现状与游客游览意愿。

2.3 慢行体验情况及美景度评价

对游客现场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了解北山街慢行体验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景观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和景区的实际情况,对影响北山街外部空间美景度的要素进行了分解[2],最终选择整体和谐度、园路形式感、色彩协调度、空间开阔度、景观元素丰富度5个要素进行评价。通过微信小程序的线上问卷收集了5个评价因子及SBE美景度综合评价。设置满分为5分(表1)。在ArcGIS软件中将SBE赋值给各位置点,得到北山街东段历史街区各位置点的美景度评价结果(图2)。

表1 SBE美景度评价表

图2 美景度分级评价

2.4 外部空间及景观开放适宜度分析

评价指标的选取遵循代表性、综合性和现实性等原则,结合游客访谈和专家意见,最终确定开放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影响指标是可达性和美景度。

空间可达性是影响开放性及服务效能评价的重要因素,本次调研基于空间句法理论,采用轴线模型方法[3],量化评价北山街东段街区的可达性,并将计算结果导入ArcGIS进行分级评价,再借助Arc-GIS软件的核密度分析对结果进行制图(图3),直观反映北山街各位置点的可达性及空间分布关系。沿北山街干道一侧的景点集中,且可达性基本在4级以上,状态较好;葛岭路、宝石山下一弄等支路连接的景点,可达性评级均在2级以下,对开放性影响较大,亟待进一步优化。整体来看,北山街东段街区的可达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3 北山街东段各位置点可达性分级评价

3 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前期调研和定量定性分析,发现目前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在开放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3.1 各类资源丰厚与民众体验不足的矛盾

北山街最热的点是断桥残雪,其次是岳庙和保俶塔,因此民众游览感知以西湖代表性景观及遗产点居多,对近现代建筑及名人文化感知度较低。

在对北山街沿街建筑了解程度的调查中,有80%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北山街沿街有很多建筑是文物保护单位。但在参观次数的调查中,完全没有参观过或仅参观过1~3个景点的受访者人数过半。参观度与认知度存在巨大差距,这样的结果切实反映了北山街沿街建筑及景点存在开放性不佳的问题。

据调查,通过多年综合保护工程,北山街大量建筑整修并对外开放。但是,北山街非开放性院落,或闲置的建筑依然不少,导致游客对北山街的开放认知度不高,停留在面湖一层皮,对葛岭路、栖霞岭路等内部道路及文化资源不甚了解。

视线开放方面如海盐馆,内部庭院十分漂亮,但外部围墙高达2.65 m,视线只有部分能穿过漏窗,且被内部土坡遮挡,还有一部分漏窗被水泥封闭。游客强烈反映:树木和围墙不仅阻挡了建筑内向西湖的观景视线,也阻挡了从西湖一侧往北山街看的视线,看不到建筑的形貌,缺乏吸引力,降低了来北山街的参观意愿。

功能开放方面,如大佛寺和智果寺,存有少量居民,建筑破败,杂草丛生,整治难度极大。在宝石山下一弄的宝石山造像和关岳庙昭忠祠牌坊可达性较弱。另外,陈文龙墓、宝云寺均在静逸别墅内部,也难以被游客发现。

3.2 物业功能单调与民众需求多样的矛盾

北山街沿线物业产权情况复杂,统一管理、协调统筹难度大。部分文物及历史建筑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单调,开放性不佳,美景度评价指标中空间开阔度和景观丰富度分值偏低。

根据调研结果,绝大多数受访者都对北山街的开放表现出了积极意愿,有85%的受访者在仅开放建筑庭院的情况下仍展现了莫大的兴趣。北山街的业态以博物馆、饭店及零售业为主,业态经营现状与民众在开放场所类型的偏好上匹配度较好,传达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最受欢迎,而饭店选择度最低,从线下访谈及网上评价抓取分析得知北山街的部分饭店商业有余文化特色不足,尚须提高文化传播及服务水平(图4)。

图4 开放场所偏好

多数受访者对于北山街古朴安静的氛围较为满意,部分居民表示北山街承载了他们的童年情感,希望能以节日庆典和文化活动重塑老街记忆,使北山街更具生活气息。

3.3 城市交通穿越与舒适慢游需求的矛盾

北山街是较为罕见的“马路”街区,承担着巨大的过境交通功能,上下班及节假日高峰期动静态交通压力大,道路拥堵人车混杂、公共停车位不足、综合服务区欠缺。

受访者表示,沿湖和沿建筑的两侧道路缺乏关联,每次穿越道路都要横跨车行道,非常危险。且北侧人行道过窄,围墙高耸,开放空间不连续,使行走感受较为压抑,北山街沿建筑一侧缺少停留空间。

4 开放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研情况设定适合北山街的“开放性适宜度”,并进一步探讨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文化展示策略和经营管理策略。

4.1 进行北山街开放功能定位,打造文化品牌活动

根据26个建筑群的外部空间景观美景度评价,玛瑙寺旧址(连横纪念馆)、新新饭店、抱朴道院和纯真年代书吧分值较高,功能定位分别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1913客厅和餐厅、道教文化场所、西湖边的民间文化客厅,因此在规划修编中我们给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开放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城市文化客厅”——希望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新一轮的规划实施,突出近现代文化特色,提高文化行走类游线设计推广;挖掘和创造文化品牌活动,提升历史建筑开放度及活化利用内容,提高海派民国文化传播影响力。

4.2 明确北山街开放实施等级,提升文化资源效益

依据“可达性”和“美景度”分析结果,进行叠加运算,得到开放适宜性综合评价可视化结果(图5)。北山街东段开放适宜性可被划分成5个等级,红色区域从新新饭店至海盐馆一线,为沿街建筑,最适宜开放,要增强文化传播功能;橙色区域为坚匏别墅至望湖楼一线,连接性一般,要继续挖掘文化内涵;蓝色区域的开放适宜性等级最低,如智果寺等开放适宜性等级最低,要协调加快整治步伐。为热力度高的遗产点引流,逐步解决各景点游客量冷热不均的问题。

图5 开放适宜性综合评价

4.3 通过北山街业态联动提升,形成文博场馆集群

为提升开放区域的整体性,扩大北山街的文化影响力,建议协调相同业态的单位联动开放。例如北山街的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可以结合统一的主题,各展所长,将室内展示室外化,或者在线上展示方面进行联动协同办展。据调研统计,北山街葛岭路段,展陈建筑集中,沿路围墙可利用比例高达69.23%,如西湖山庄内(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菩提精舍(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玛瑙寺旧址(连横纪念馆)、黄源旧居(黄源纪念馆)、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旧址(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抱青别墅(杭州国画院美术馆)、海盐馆(全球家居文化交流中心),这7处展陈建筑由葛岭路串联,在特定时段可以开辟步行街,利用围墙、绿地、街道等外部空间经过场景布置成为室内外共同展示的场所。将热力度高的景点游客引流至内层空间,增加联动性活动,扩大影响力。

4.4 改善北山街舒适慢游环境,增加室外停留空间

将非历史建筑范畴的围墙拆除,或加大入口的通透性,使外部庭院直接与人行道相连,提供更多活动、休憩空间。在原有基础上对室外公共空间进行微改造,对休憩观赏功能加以改善,植入露天教室、文化雅集、流动图书馆、室外展览等增加停留时间和文化氛围的举措,并相应进行绿化环境和景观设施调整。新新饭店是较好的例子,拆除围墙后,新新饭店独具特色的建筑极具吸引力,且没有了高墙的压迫,外部人行道行走感受随之提升;若拆除围墙会对内部业态产生不良影响的,建议将围墙高度降低至1.5 m,增强视线开放性。比如青竹茶舍,庭院用作室外茶座,供消费者使用,但围墙高度仅1.25 m,内外视线沟通,消费者可以远眺西湖,外部行人感受也极佳。

4.5 加快北山街健康绿道提升,增强森林康养功能

通过外立面改造和建筑功能转化,设置包含宣传、导览、医疗、茶饮休闲等功能的综合公共服务区,根据“开放适宜度”分析位于抱朴道院上山口的葛岭路9号建筑或者处于开放等级最高的两处区域连接处的春润庐,适宜设立驿站。通过林中栈道联系葛岭路和宝石山下一弄,形成内部人行慢道,实现人车分流,统筹安排内部及公共停车场,结合水上交通,缓解动静交通压力。改造部分北山街上山节点,提升纵向道路沟通,利用建筑2层、屋顶平台和廊道空间加强建筑连接,构筑连续的街区开放体系和导览系统。加强宝石山植物资源保护,建设观景台,开辟健康绿道,林下配置药用及芳香植物,借用辖区资源进行区块联动发展森林康养产业,让山、水、街紧密结合,打造花香、茶香、书香景区。

5 结 语

科学的学术和政策研究,是抓好北山街保护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重拾北山千年遗韵、点亮西湖风雅客厅”,我们将更加详细地理清脉络,来指导实践,让北山街的未来更加美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西湖这一不断演进、始终活化着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独特魅力,也让更多人认识杭州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梁思成先生主张:“历史性城市要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相映成辉。”西湖的保护利用不断探索完善,也为今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与管理提供着可资借鉴的经验,树立了新的标准和典范。世界遗产可以和城市生活相得益彰,成为人们共享的生存空间。

猜你喜欢
北山西湖空间
张志民
乡愁
空间是什么?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后崴子北山地点发现的旧石器研究
创享空间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去北山公园秋游吧
当西湖遇上雪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