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022-03-03 03:16山东省邹平市黄山中学田亚强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时空高中历史历史

山东省邹平市黄山中学 田亚强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也是高中历史重点教学任务。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提升教学质量,实现预期教育教学目标。

一、基于学科特征,培养学生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之一,即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需掌握的综合能力,强调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史实基础上运用历史学习观念与方式分析历史事件,客观评判历史现象与人物。历史解释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体现对其他素养的综合性运用,所以很多历史教师认为历史解释素养培养难度较大。与此同时,历史研究即研究过去事物,学生不能凭空想象已消失的事物,要有所依据地进行思考。换言之,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之前需先收集史料,辨别真伪,使历史解释趋于合理。在历史学科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可让其学会基于客观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与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一)展现多元历史解释,启发学生思维与智慧

纵观高中历史教材,部分知识内容为历史史实,部分知识内容则为教材编写者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事实上,不同历史学家在解释同一历史史实时有所不同,如果说历史史实存在具有客观性,那么历史解释则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与思想进行的判断与推理,主观性较强。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指导学生对历史解释与史实进行正确区分。不同学者对相同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解释,甚至部分学者的解释存在强烈冲突,若教师引用一人史料解释则会造成学生片面了解历史事件,所以教师需为学生呈现多元历史解释,指导学生辨别不同历史解释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增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素养。例如,在探究元朝儒士地位时,相关历史学者认为此类群体处于社会最底层,地位较低。而部分学者则认为元朝儒士地位要高于普通民众,地位仅次于官吏与贵族,教师呈现历史解释后即可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畅谈自身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再如,在探究辛亥革命爆发原因时,很多著作均有涉及,历史教师可选取两本著作比较分析不同作者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提出的解释,此方式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区别,进一步发展学生历史思维。

(二)运用对比方式探究历史

历史解释要求学生深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并揭示历史事件背后深层因果关系。高中历史教师可采取对比方式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进行对比探究分析。例如,采取对比方式比较《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归纳总结上述条约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形成专属于自身的历史解释素养,并深刻认识相关历史条约。

(三)增强历史阅读量,深化历史理解

历史解析建立在历史理解基础上,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进行培养,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历史阅读量增加即为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教材因篇幅有限,所展现的史料与历史事件相对有限,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相关历史。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补充史料,但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如此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相关历史事件。

二、基于学科特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建立客观且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清晰了解事实本质,理性分析事件,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迅速明确问题所在,提升学习效率。高中历史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一)结合时代背景展开理性分析

如果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唯物史观,就需引领学生全面分析事件背景与社会风气,由此一来才能明确历史事件发生起因,进而理解分析整个事件,挖掘历史事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讲解事件时代背景时可采取角色互换形式,感悟分析当时社会局势,以“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中的“国家出路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为例,需结合晚清时期的内部政治与外来阶级差异、侵略压力等历史事件背景进行分析,使分析更具有真实性与科学性。例如,在分析戊戌变法时,教师先为学生讲解当时时代背景,再让学生假设自身为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并展开场景思维转换,站在“自身”角度面对国家存亡与外国虎视眈眈现状,同时“自身”作为资产阶级,该如何对曾国藩与李鸿章等人前期致力开展的以自富与自强为主的洋务运动失败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开设新式学堂,广泛传播新思想及开放个人言论等方式,学生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其内心挣扎以及戊戌变法利弊,再结合历史史实锻炼自身唯物史观,对戊戌变法失败本质原因进行理性思考,同时思考若顽固派未干涉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是否可达到顺利局面,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分析增添真实性与科学性。在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前提即结合时代背景,将目光集中于事件本身,才能实现有意义分析,更能使学生在未来学习与生活中理性分析事件自身问题,保持理性客观态度。

(二)运用多媒体引领学生理性思考

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需指导学生基于理性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减少主观意识影响,使唯物史观更具有科学性、真实性与客观性。在具体教学中可巧用多媒体,使学生对事件本质问题予以全面掌握并保持理性认识,进而有序分析。以“两次鸦片战争”教学为例,在该章节教学时需将学生感性思维转至理性思维,客观分析事件原因。国外为谋取私利,通过走私鸦片侵蚀清朝民众身心,并借此麻痹群众思想意识、掠夺财产。在被察觉后对清朝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旨在持续获利。战败后的清廷签署《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由于学生受家国情怀影响,难以理性看待该历史事件,直接将错误归咎至国外,并未深入思考当时腐败的清廷进行内外勾结是本质原因。对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在面临鸦片战争前百姓精神与社会风气等图像资料,再引入鸦片流入后国家发展数据前后对比图,直观形象地了解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以及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本质原因,最后基于唯物史观及理性层面全面分析内外问题并寻找矛盾点,深入思考鸦片战争对清朝乃至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为后续开展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三、基于学科特征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所谓时空观念由空间观与时间观组成,即在特定时空中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发展整体脉络,深入认识历史事件。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培养学生个人素养成为“历史学科重要目标”。高中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素养培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前提,教师可采取优先方式对学生时空观念进行培养,引领学生构建历史事件、人物及现象间的联系以及理解历史变迁、延续与发展,切实了解历史发展规律。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全局观,提升历史学习效率。

(一)结合历史情境,引领学生进入特定历史时空

教师可在现有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引入特定历史情境。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教学为例,该章节重点即让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基本史实、意义、巩固统治措施及走向灭亡因素等知识内容。教师在教学前可结合知识内容搜索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并将其整合至教学素材中,使学生高效探究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以“关于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教学为例,教师结合图频资料设计时间线,使学生高效探究历史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在分析秦朝建立时间、建立过程与秦朝疆域时科学结合文字、地图等史料深入且全面理解秦朝统一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秦朝统一必然性,从而了解秦朝建立与多民族统一国家之间的联系。

(二)开展交流互动,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组织课堂教学互动交流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基于特定时空背景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发生规律,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与交流时间,并且根据知识内容设置指向历史时空的问题,促使学生高效理解知识内容。以“两次鸦片战争”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有效提问让学生在特定历史时空对该段历史进行探究思考,在遵循由浅入深原则的基础上设置阶梯型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究历史事件。在学习鸦片战争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以纵向形式对当时国内发展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再横向分析当时西方国家背景历史,最后对横纵向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地图分析鸦片战争发生时间、过程及原因,由此一来,学生可深入了解鸦片战争历史时空,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进而全面且理性地分析鸦片战争。

(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历史时空探究

不断深入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历史知识,历史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引领学生参与历史时空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需注重合作学习任务科学合理、组内成员适配度及合作学习动态等,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开展提供保障。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深入探究明清经济、文化历史发展进程,根据时间发展顺序绘制思维导图,在横向历史时空背景下对比分析中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及组间相互帮助,需全面考虑小组学习成员,将历史基础薄弱的学生与历史基础好且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小组,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获得提升和发展。

四、基于学科特征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高中生探究历史知识时所需具备的人文素养,更体现出学生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与归属感。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不单单综合展现历史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是历史学科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最高层,在某种层面可将家国情怀素养看作历史学科根本旨归。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即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上述知识内容可让学生在学习中塑造健全人格、形成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三观。与此同时,历史教师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指导学生基于历史层面了解中国国情,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及对祖国的认同感,发自内心对民族与祖国的一切感到自豪,提升民族自信心。在具体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一)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英雄人物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事迹进行深入解析,促使学生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风气。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每个历史时期都会出现英雄人物,这些英雄则以行动践行自身对国家的热爱,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并分析其事迹,强化学生家国情怀情感。在具体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各个历史时期英雄人物所展现的思想品质,鼓励学生将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并加以践行。指导学生关注发生于英雄人物身上历史事件本质,感悟英雄人物以何种民族气概与气节承担历史使命。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该章节重点即让学生掌握武昌起义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等。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开启中国社会进步的大门,属于20世纪初中国巨大变革。众多烈士在辛亥革命中为国家生存而奋斗,上述都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最佳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为学生讲解孙中山先生坚持不懈地宣传国民革命,使当时更多民众走出思想误区,形成良好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担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是课堂教学主要方式,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爱国情感,落实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目标。以“五四运动”为例,该历史事件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该运动爆发原因、了解基本史实,理解和掌握五四运动性质与精神及对中国革命产生的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火烧赵家楼》和《巴黎和会》等影视作品片段,使学生对该段历史形成初步认识,再通过演讲活动使学生感悟当时历史情境,从心灵层面进行交流,深刻感悟青少年是国家希望,新一代的青少年需勤奋努力,不断发扬和传播五四精神,为社会发展奉献自身力量。

五、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探究的热点话题,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改变以往片面思考习惯,从而切实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时空高中历史历史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时空之门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