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语言实践,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2022-03-03 08:38江苏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小学215131李筛梅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1期
关键词:田忌猴子文本

江苏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小学(215131)李筛梅

于漪老师在谈语文教学时强调: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展开语言训练,从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句话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它阐明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强调立足语言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语言,而且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思维方法,夯实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含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等。而群文阅读实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教材中,单元编排适合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来教学,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深刻理解文本的主旨。从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特点可以看出,单元内的课文具有整体性、关联性。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个以思维训练为主题的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编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等三篇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学习文本,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一、深入阅读文本,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

阅读与思维密不可分。在初读文本时,教师应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引导学生快速沉入文本,展开思考活动。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培养。而思维的敏捷性通常从阅读时思维的速度、思维的正确性等方面来衡量。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个提高阅读速度的单元,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要让学生尝试快速阅读文本,迅速展开思考,提高阅读的质量。快速阅读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我们要迅速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沉入文本,展开深度思考。

(一)由图读文,猜读故事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梳理文本内容,学生发现课文主要是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阐明深刻的道理。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初读文本,以考察学生思维的速度和思维的准确性。例如,《自相矛盾》一文有一幅插图,揭示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要求学生猜读、思考,看看能否知晓故事的内容,并说一说从图中自己想到什么故事;然后,让学生再读文本,结合课文插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概括比较笼统,教师鼓励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并对照插图进行复述。对文言文的语言,学生在阅读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插图的帮助,学生能快速领会文本大意。学生在观察插图时,结合所读的文字,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这样将阅读与观察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文字、插图中抓住关键点,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提炼词串,梳理故事情节

词串是将一些形式比较整齐、词义彼此有关的词语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提炼文本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串联起整个故事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可从人物动作、神态等方面来提取关键词,梳理故事情节。在赛马中,每个人的语言、神态都不同,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取关键词,通过词串来把握文本内容。例如,写田忌的神态变化,文章用这些词:“不动声色”“不着急”“微微一笑”“满意地笑”;对孙膑,这样写他的动作神态:“看了几场”“胸有成竹”“请到一边”“悄悄告诉”。教师以词串为支架,让学生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变化入手,探寻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复述故事,这样能有效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又如,在读《跳水》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梳理故事的内容。例如,对船长儿子的神态、动作的描写,作者用了“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大喊大叫”“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心惊胆战”等词语。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这些词语来梳理故事的内容,能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变换角色体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的思维要根据语言实践的情况不断变换。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类的文本,文本中人物的思维都存在关联性。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感受、理解。

阅读写人记事类文本,要求学生能把握人物的关系,感知文本大意。变换角色体验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人物的思维过程。例如,《自相矛盾》一文,楚人所言的“矛”与“盾”,实则是买与卖两个方面的关系。学生在读课文时,要将自己转换为“买”“卖”双方,先从“买”方的角度去思考“矛”或“盾”,再从“卖”方的角度去反思“矛”或“盾”,这样就能理解楚人的思维了。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买家’,看到楚人的矛,你能说一说矛为什么好吗?作为‘卖家’,请问楚人,你能解释‘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吗?请同学们再换个视角思考,为什么其他人都没有提出疑义,而偏偏你提出这个想法呢?”这样,引领学生走进角色,以不同的身份去审视文本,体验从不同的角色去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效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

例如,《跳水》一文中的猴子是关键角色。为什么?通过阅读文本,我们发现原本是一场喜剧,但因为猴子变成了惊险剧,甚至差点酿成惨剧。一系列剧情的变化,与猴子的角色变化直接有关。尽管猴子没说话,但其内心的想法会怎样呢?教学时,首先,教师鼓励学生站在猴子的立场去揭示猴子的想法。通过阅读文本,分析猴子的一举一动,学生能体会到猴子的想法。这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推测猴子的想法。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猴子,你能明白船上其他人的想法吗?”这样,让学生从猴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人的想法。这样的语言思维实践,让学生不断地变换角色,体验人物的想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如,在阅读《田忌赛马》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当旁观者角色,以观众的身份来看待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的比赛策略。转换角色,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也让学生的语言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对田忌、孙膑、齐威王各自的策略以及相应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进行细致的分析,体会他们各自的想法,获得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抓住时机追问,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思维的广度、深度与难度等方面。在语文课堂上,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直是一个难点。很多时候,课堂热闹有余而思维深度不足。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除了关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还要把握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通过追问,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更深刻一些,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

(一)链接学生体验,追问中理解人物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言行、故事情节等进行概括与提炼,把握人物的情感、性格,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追问能让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读完《自相矛盾》后,教师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然后追问:“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这样,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读了故事,学生了解了楚人所言自相矛盾,但在生活中是否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呢?从故事中,学生知道,这个楚人喜欢自吹自擂,所说的自相矛盾。联系生活,学生发现有的商人在卖东西时夸大其词,自卖自夸,也有的商人并不爱吹嘘,实实在在地做生意。这样,学生从“正”“反”两个视角探究人物特点,思维广度、深度得到拓宽、加深。

(二)对接学生求知欲,追问中洞见机智

追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法。追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通过对三次比赛策略的思考,教师提出问题:“田忌为什么能够赢齐威王?”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就要对每次比赛的策略、结果进行梳理,理解田忌战胜齐威王的智慧。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画出赛马的对阵图。借助对阵图,教师追问:“为什么田忌没有想到这个策略,而孙膑却想出来呢?”于是,学生对田忌、齐威王进行分析,探讨田忌获胜的原因。田忌与齐威王,两人在赛马中墨守成规,而孙膑却善于观察,以变取胜。最后,教师追问:“如果你是旁观者,你能想出更好的策略来取得比赛的胜利吗?”这样,让学生体悟到孙膑的才智过人。

四、鼓励不断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学贵有疑。”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是优秀品质,也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陈先云老师认为:“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不同文章的表达技巧,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在解疑中感悟方法。”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编排了提问策略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提问、质疑。在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提问策略,对文本进行质疑感知,提出问题,了解语言表达的技巧,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析字品词,发现文言文简练之道

阅读《自相矛盾》一文,学生感到文章语言表达“残缺不全”。对文言文的表达,学生提出疑问:“语言表达要完整。为什么该文会出现语句省略的问题呢?”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对文中的四个“之”字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些‘之’字所指代的内容为什么不同?为什么文言文用‘之’字来代替人或物?”这样,拉开学生对文言文句式表达讨论的序幕,增进了学生对文言语言精练表达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

(二)质疑内容,体悟详略得当之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要通过追问、反思等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走向深入。例如,在阅读《田忌赛马》一文后,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该文主要写了什么?”不少学生脱口而出“赛马”。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赛马’是故事的表层,其深层意义是什么?”通过阅读文本,梳理每场赛马的策略,学生学会反思,从表象中挖掘内涵,明白了文本表达的内容。又如,读《跳水》一文时,有的学生认为,男孩不应与猴子斗气;有的学生提出问题:“男孩怎么有胆量爬那么高?”于是,学生展开讨论,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虽判断力不强,但自尊心极强,所以他才与猴子斗气。这样对故事的质疑,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因果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辨析力。

五、精心续编故事,展现思维的独创性

在语言实践中,读与写结合是重要的手段。读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引导他们表达出来,特别是一些独特的想法,这样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一)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实践中,写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要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要结合学生所读的内容,展开读写训练活动。对故事性强的文本,我们可以引领学生续编故事,用写作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例如,在学习《自相矛盾》一文后,文中的“楚人”的结局是什么?是否还在继续卖“矛”和“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续编故事。这样,学生会根据故事发展的情节,揣摩人物性格特点来展开续写。在续写中,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进行补写,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选编的文本大都是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作者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这样,不仅能让读者深入文本,而且能有效发展读者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跳水》一文,我们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孩子得救后水手、船长会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补写故事内容。补写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又如,《田忌赛马》一文,情节一波三折。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中间部分进行补写,对故事结局进行补写。例如,二次赛马时,具体情况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描写的方法,创造性地去写一写。有的学生认为,齐威王对赛马的结果一定不满意,会再次择日继续赛马。补写活动,为学生搭建了思考表达的平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同时,鼓励学生补写故事,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表达,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主动理解、运用、积累语言,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阅读离不开思维,写作也离不开思维。读文本,厘情节,学表达,都需要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在思维中获得语用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结合文本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展开必要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田忌猴子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田忌赛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田忌赛马
永远的新猴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