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链”促成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的策略分析

2022-03-03 08:52万学良
关键词:问题链高中物理深度

万学良

(重庆市开州区陈家中学 重庆 405402)

深度学习是浅层学习的相对概念,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理念及方法视为浅层学习,那么学习者的相关行为带有明显的被动性特征,深度学习则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促进作用,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对深度学习模式的应用不应局限于知识学习,在提升学生认知、锻炼其思维能力之外,教师还可将深度学习与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育等相联系,展现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高中物理新课标指出,物理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带有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规律,其教学本质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物理问题难度的增加,学生也会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物理水平。通过把握这一学科规律,我们应认识到,在物理深度学习中,“问题链”的设计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1]。

一、以“问题链”促成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的实际价值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然科学充满了未知的奥秘,对高中生而言富有吸引力,而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物理学科所描述的现象也能快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则能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以行动探究。问题链是蕴含着验证性物理知识的问题集群,其有着鲜明的主体性、层次性特征,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能够推动学生的物理能力由低到高有序发展。同时,在问题链中,前一个问题往往是后一个问题的答案,也是新问题的引线,不断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由浅入深地进行物理学习。

2.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要让学生从浅层学习进入深度学习,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以问题链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问题链发挥了极大的驱动作用,以问题为载体促成了学生的知识构建,以层层递进的形式驱使学生经历转化、内化、同化等机制,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实现自我提升。比如,学生若要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必然要先掌握“弹力”的概念,这样由旧知识掌握向新知识掌握的发展才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3.助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多元思维参与是深度学习的一大特征,若学生处于深度学习状态,那么其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是极其活跃的。问题链是一类带有诱导性的教学方法,其倡导学生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学习物理知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运用,使学生在面对同一个或同一类物理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切入,拓展自身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问题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元素,“问题链”的特别之处则在于,其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用更甚。比如,在学习“质点”这一概念时,教师从学生个体出发,以问题链引导其思考“同一排学生内”“教室内”“学校内”“地球内”的质点性质的界定,更易于学生理解与转化[2]。

二、以“问题链”促成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的基本原则

1.聚焦性原则

根据新课标对物理学科的定义,可知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碎片性等特点,需要应用数学工具与模型辅助学习,这又增加了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因此,要以问题链促成学生的物理深度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应聚焦课程学习的核心知识模块。比如,在教学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时,其中包含了质点、参考系、唯一、速度、加速度等重要知识点,教师在构建问题链时要紧紧围绕着核心知识,并明确核心知识关联什么,进而将核心知识分层,设计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当学生完成所有问题的探索,也就掌握了核心知识。

2.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具体指的是为学生构建贴近真实生活的问题,并使用学生熟悉、容易理解的语言。物理学科知识及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着较高的曝光度,易于教师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熟悉感与代入感,进而以充分的学习兴趣深入探索物理知识。具体到问题链的设计中,教师则应注意问题的表述不能过于学术化,要以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去描述,同时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感受,主动提出切中要点的问题,为接下来的分析、解决问题环节做好铺垫,这也是深度学习的起始点。

3.互动性原则

实际教学中,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对问题链的认知不足,在构建问题链时错误地将其设置为“闭环形态”,导致学生跟着问题层层深入,却陷入问题嵌套的死循环。立足于物理知识结构,问题链应呈现出开放形态,其可成为教学过程,也可作为教学预设,问题之间的链节应能随时断开,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插入新问题,展开良好的师生互动。其次,问题链设计应遵循互动性原则既指问题间表现为互动、因果关系,也指问题链要有益于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用问题连接教师与学生,促成两者的合作探索、相互启发,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最近发展区”。

4.启迪性原则

此外,还有部分教师不重视问题间的内在联系,将简单的几个问题集合当作问题链,尽管其确保了问题难度的层层递进,却不能保证该问题链的解答对学生有启迪性。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应仅围绕着高考,而应兼顾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启迪性原则要求问题链整体能够引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各个问题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与引导性,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活跃自身思维,产生智慧火花[3]。

三、以“问题链”促成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的具体策略

1.根据教学环境设计问题链

上文提到,深度学习状态的实现必然要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浅层是深度学习的出发点,深度学习又是学习者需要坚持的学习目标,而问题驱动了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展开。教师可将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链看作是问题聚合的形式,在设计问题链时充分考虑“环境”这一变量,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设置合适的问题链,切实发挥问题链的效能。

(1)基于课堂教学环境的问题链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包括理论模块与实验模块两大类,尽管两者的教学环境及教学形式都有所不同,但可都划分在“课堂教学”之下,基于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相应的问题链设计。由于课堂教学在时间、资源、工具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不应作过多铺垫,或是过度发散问题,应确保问题链具有收敛性特点。教师可将当堂教学内容细致划分,以问题链中问题节点加以展现,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操作逐一突破每个问题节点,有效吸收转化教学内容。

(2)基于课下自学环境的问题链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尽可能设计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以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由此,教师可以多元化的问题链设计驱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实际上,“问题—自学”模式的构建是学好高中物理学科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物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频繁利用问题强化思维、训练解题技巧,确保学科知识水平的稳步提升;另一方面,物理知识及物理现象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其生活化特征为学生课下自学提供了支持,使学生在脱离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调动已有认知经验解决问题。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物理潜能,多设置一些整合型问题链、衍生性问题链等[4]。

2.不同类型的问题链设计

(1)导入型问题链

导入环节是整体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的课堂导入能够奠定整体教学的基调与节奏。而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应用问题链则能帮助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为深度学习做好铺垫。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强化问题的情境,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体验,同时要确保问题之间的联系足够紧密。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质点”一课时,教师可在导入环节设计如下问题:①同学们,你会描述生活常见事物的运动状态吗?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其中一种。②描述一个运动需要哪些特定条件呢?③物体本身的体积、结构对它的运动有影响吗?请作出判断并讲述依据。④“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诗描述的是地球的自转,那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一日行了八万里呢?⑤若将地球视为一个点,公转能够体现出地球的运动轨迹,自转却可以忽略不计了,由此可得,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点?上述问题链中,首先运用了亲和力强的生活化元素,能够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熟悉感,并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思考,比如飞翔的鸟、飞驰的汽车等,初步形成参照物的概念。接着,随着问题的深入,质点的概念得到凸显,若跳过前面四个问题,直接提出问题⑤,则较为生硬,缺乏过渡性。

(2)探究型问题链

探究是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在设计探究型问题链时,教师要注重对物理现象本质的挖掘,归纳相应的物理规律,以免学生滞留于浅层理解,难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同时,探究过程也是推翻、重建旧有知识体系的过程,探究型问题链的设计要凸显知识构建的作用。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这一实验教学中,根据欧姆定律可推导出R=U/I的公式利用电压表、电流表即可得出电阻,教师可以“电流表和电压表有电阻吗?这对测量结果有影响吗?具体有什么影响?”这一问题为出发点,展开研究型问题链:①电压表上有电流吗?有电阻吗?②电流表上有电压吗?有电阻吗?③电压表数值等于电阻两端的数值吗?是否存在偏大或偏小的情况?④假设没有操作误差,实际测得的电阻值是否是理论电阻值?存在偏大或偏小的情况吗?⑤假设电流表内阻2Ω,电压表内阻2000Ω,怎样设计电路以测定50Ω左右的电阻?上述探究型问题链中,问题⑤为核心内容,但该类型问题链的设计目的不单是锻炼学生准确测定与计算的能力,其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电压表与电流表的内在本质,摒弃物理学中的绝对理想状态,进而启发学生反思自身在实际解题时是否存在惯性思维,片面追求理论上的计算值,忽略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5]。

(3)迁移型问题链

实际物理教学中,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深度学习目标?尽管物理知识及现象有着抽象复杂的特征,但其本质规律却是易于把握的,若学生能够根据某一定理或定律进行灵活拓展,在应用中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实现高效的知识迁移,那么便说明学生达到了深度学习目标。因为,迁移型问题链要在学生熟悉相关的物理规律之后提出,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构建逻辑推理模型。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可设置如下迁移型问题:①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复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吗?②自由落体过程中,物体的动能该变量该如何判断?③打点计时器所测定的是什么?④你还能想出其他获取物体某一时刻瞬时速度的方法吗?上述迁移型问题链中,问题①为物理规律的本质描述,问题②为思考定律的表现,问题③为思考定律的验证手段,问题④则要求学生设计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具体步骤,引导其进行知识迁移。

(4)整合型问题链

由于高中物理知识抽象性及逻辑性都较强,各知识点间关系复杂,尽管采用思维导图形式能构建起知识体系,但其局限于理论层面,难以实现物理规律与表象的统一。因此,教师应善用整合型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应用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物块质量2kg,沿着30°斜面从顶端开始下滑,g取9.8m/s,摩擦系数为0.2、斜面长度1m,分析整个运动过程。”这一典型例题时,教师可设计如下整合型问题链:①物块受到了哪些力?请你画图体现力的方向及大小。②你能计算每个方向上的力做了多少功吗?③在物体下滑过程中,它的动能、势能、机械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上述整合型问题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点,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融入新的知识点,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增强教学实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是一类动态的学习过程,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下浅层学习的突破与创新,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认知向高阶发展,加快其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问题链则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其提倡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以深度学习为导向,以问题链构建为途径,构建有深度的物理课堂。

猜你喜欢
问题链高中物理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