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优化

2022-03-03 08:52张甜梦
关键词: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

张甜梦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8)

引言

互联网+时代,网络与信息技术不断加速拓展影响范围。从早期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到对社会整体全面渗透,互联网+正在促使众多领域发生颠覆性改变。互联网+背景下,技术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作用已不局限于形式或手段,而是扩展到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模式在内的全部体系。因此,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1]。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的机遇

1.丰富教育形式、手段

互联网技术从一出现就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全面普及。这充分说明这一前沿科技具有其他传统技术无法企及的技术优势。而当互联网技术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于互联网+实现创新优化的重大机遇就是大幅提升教育形式、手段的丰富性、多样化。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具体来说就是将书本上的文字内容动态化、形象化。即,利用丰富网络资源与强大信息技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超越传统模式刻板、单一的局限性,使课堂更加富于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多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立足现实生活,将真实的场景、事件、人物等内容融入严肃的课堂,这对改善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僵化、机械的不足大有助益。

2.提高针对性、有效性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大学生个体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的重要环节就是突破多年来以不变应万变的瓶颈。这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也就是利用互联网+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方面,网络平台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本身便赋予了教育越来越多的可选择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基于现实要求自由选择可用技术保持创新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平台又能实现单向、双向与多向互动兼容,这种沟通交流的多元化优势则让教育突破了一元化模式束缚。而心理健康教育最易发挥引导作用的机制恰恰是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增强密切联系。可见,多种多样的选择就是为提高教育针对性、有效性创造更加优良的条件。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的挑战

1.平台传播负面消息干扰正常教育

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在于给教育创造前所未有创新机遇的同时,平台传播负面消息干扰正常教育也成为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的新挑战。具体来说就是互联网平台上各种非主流言论正在稀释正统教育,乃至阻碍学生形成健康正常的心理[2]。

尤其个别自媒体传播者出于搏眼球、赚流量的目的歪曲事实、传播谣言,而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大学生不仅容易上当受骗,且极有可能对学校教育产生怀疑。一旦这种负面影响在短时间里产生了扩散效应,则学校耗时费力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不仅付诸东流,且个别学生也可能因此扭曲价值观或倾向于全盘否定正规学校教育。这是平台传播负面消息干扰正常教育最为严重和不利的表现。

2.网络资讯良莠不齐潜藏心理问题隐患

相较于网络平台上各种负面消息对高校心理健康正规教育的不良影响,一些网络资讯良莠不齐潜藏心理问题隐患则是更加极端和不容忽视的弊端。

比如网络贩卖焦虑。时下有个十分流行的网络热词名为内卷,意为低质量地攀比和无效地重复。这种内卷不仅在职场上作祟,且正在影响从生活到学习的更多层面。导致内卷现象的成因多种多样,除了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外,也不排除个别机构或组织出于盈利等目的刻意为之。而对正在准备迎接职场挑战的大学生来说,来自互联网上各种内卷的言论、消息不仅毫无助益,且常常引发不必要的紧张、焦虑。一旦学生对这种网络夸大的传言深信不疑,则各种负面心理便会接踵而至。加之繁重的学业、复杂人际关系考验等层层叠加,个别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必然难以负重。

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得不在原有规划设计外不断针对网络谣传进行额外强化教育或重新引导。这种计划外的教育任务不仅可能扰乱原有的教学安排,也会成为阻挡正常教育有序推进的“暗礁”。显然,与线下社会相对简单、线性的环境状态相比,虚拟世界的复杂性、隐密性常会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而这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的严重挑战之一。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优化策略

1.构建立体化教育格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当互联网已经全面影响社会各行各业,高等教育基于互联网+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首先需要构建立体化教育格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所谓立体化就是线下结合线上、传统课堂教学和互联网平台教育合而为一。之所以强调立体化,原因是互联网传播已成常态,为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区、漏洞或空白点,极有必要基于互联网+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3]。

首先,互联网+时代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表现在形式层面从现实世界拓展到了虚拟空间。这种充分拓展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互联网+社会的现实环境,同时满足新生代大学生热衷新生事物、应用网络技术的客观需要。

科技是一柄双刃剑。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获得了网络信息技术显而易见的推动与促进,但也同时面临着平台传播良莠不齐的干扰或阻碍。一方面,互联网+使心理健康教育大幅提高了个性化与针对性,使高校能够在更加以人为本的环境氛围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的精细化、精准性。这种基于技术支撑的创新优化突破了传统模式过于笼统、一刀切的瓶颈,也使更多新生代大学生转变了较为偏颇的成见、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但在另一方面,来自网络平台的各种资讯本身就存在真假难辨的隐患问题。尤其在少数别有用心者的操纵怂恿下,个别大学生可能轻易受到网络传播的蛊惑,或在从众心理驱使下成为网络谣言的受害者。可见,构建立体化教育格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创造更加完善的条件。

其次,立体化格局有助于充分延伸教育时间与空间,避免局部和片面问题。在新生代大学生早已习惯了网络化生存的状态下,互联网已经与年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密不可分。倘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味固守线下课堂而忽视更多课余时间的教育引导,则年轻大学生极有可能处于线下线上相互割裂的不利地位。倘若越来越多年轻学生被光怪陆离的互联网转移了注意力,则线下课堂所教所学更会轻易付之东流,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局部性和片面性。从更加连续和整体性的教育目标考虑,高校势必需要尽快完善线下结合线上的立体教学架构。

再次,要通过全面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架构密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促进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引导。传统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或课外辅导往往存在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限性。这种被错置的教育主客体定位不仅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影响范围小、教育力量弱,而且会使学生缺乏积极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最终导致教育引导形式有余而实质不足。同时,相对疏离的师生关系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内化与固化。而平台化教育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教学双方地位均衡,进而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教学双方开诚布公。与此同时,大学生之间也会因为社交平台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实现同龄人之间的互帮互助。这种相互促进也是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2.充分利用技术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基于兴趣先导提高教育品质和效率。因此,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也需要充分利用技术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热情。

比如充分利用音视频资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化、形象化、感性化。包括各种新闻报道的片断、影视文艺作品的节选在内,音视频资源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迅速拉近教育理论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这种更加紧密的关联性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认同感、接受度,也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理论中相对抽象、艰涩的概念、定义。同时,基于动态人物、事件的形象化演绎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代入感,从真实的人物或事件中照见自身心理健康潜在的缺陷或问题。而这种反躬自省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帮助与引导作用的开端。

又如,基于多媒体教学辅助开展情境设计和角色扮演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针对人性中的弱点或缺失进行针对性疏导,而情境设计及角色扮演则是让学生通过亲身演绎后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这些场景设计与角色扮演过程有助于学生将案例中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相对直接的人生经验。同时,作为“观众”的其他学生也能通过“演员”学生的表演体验书本中无法表达的感受或情绪。这对场景内外的学生都是难能可贵的学习过程。

3.突出以人为本教育原则,提高个性化、私密性、针对性

现代教育探索科学化发展进程中,以人为本被奉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原则之一。教育领域中的以人为本主要指切实尊重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殊规律、特点,通过采取更加有的放矢的教学形式、内容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而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互联网+时代实现创新优化更需要突出以人为本教育原则,提高个性化、私密性、针对性。这是由于新生代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其个性更加独立,也更加富于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然而相对顺利地成长过程也容易产生更多“玻璃心”,也就是抗挫折力差、抗压力不足。而这恰恰是部分新生代大学生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尊重和保护年轻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引导方式逐步提高学生们的坚强意志、顽强毅力[4]。

比如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社交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使用一对一、点对点的教育疏通形式。特别是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隐患苗头的学生而言,更加私人性质的谈话、不见面的聊天通常更易被接受。原因是这些学生过于细腻敏感的心灵完全无法暴露在众人环绕的场景下。而另一些学生则更愿意面对安静的文字、图形或图片等内容。这些学生宁愿一个人慢慢领悟教师发送内容隐含的深意,而不愿意即刻回答教师提问或参与主题讨论式教学。

又如利用年轻人热衷的圈层文化细分不同大学生群体,从而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分层教学、细化教学。新生代大学生虽然年龄相仿,然而不同生活背景、环境决定了其在交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而各种各样的圈子是年轻人寻求自我认同或相互认同的潮流形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妨尝试融入和利用这些圈子文化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一旦年轻大学生能够最终接受这些进入圈子的教育者,则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戒心或抵触情绪便可大幅消减。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正向引导作用的最佳时机与最好渠道之一。

结语

在利用互联网+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优化途径时,高校既要充分肯定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多元化优势,也要警惕技术被人为异化或滥用的风险。因此,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优化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和去伪存真原则。只有让信息技术有益于教育的一面充分放大、扩散,同时全力规避技术的负面能量与缺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互联网+成为创新优化的正面引导,才能让技术的不利因素始终得到管控与化解。这不仅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技术实现创新优化的科学发展道路,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充分利用科技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正确路径与模式。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