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建设与美术课堂的隔空呼应
——以漂亮的挂盘为例让发现美的眼睛闪亮课堂

2022-03-03 08:52胡婉明
关键词:人文美术资源

胡婉明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金本小学 广东佛山 528100)

乡村振兴中的一项重任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近期金本的美丽乡村建设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地文化特色,以墙绘的形式提炼呈现出来。这表面看来与美术教学看似没有关联,但我在“漂亮的挂盘”这一课堂教学中,发现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这些美化过程,让身处农村的我校学生全程亲眼目睹。这些变化让学生亲历了自己身边环境变美的过程和做法,这不正是再好不过的课程资源吗?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本土(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既贴近我们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生活,又是当地的本土特色资源。那么如何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我对此展开了探索。

身处农村学校的我们,在设施、设备、人力、课程资源、学生和老师的素养各方面都不优越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好短短的40分钟,如何立足课堂把方法传授得当?其他硬性条件不是我一个普通老师可以左右的,那么我能有效开展的就只有课程资源的调控这一软性条件了。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怎样的课才是一堂能解决问题的课?怎样才能触摸到一堂课的核心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以岭南版四年级上册设计·应用领域的“漂亮的挂盘”一课开展了多次课堂教学实验。同时我们教研组也围绕着有“有效课堂”,开展了数次教研活动,我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

一、紧贴生活是课程资源的首要条件

一开始我就按照教育部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学参考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参考和教学过程示例开展课堂设计。用课本中的素材资源,结果是学生整节课完全是接受性地坐着听我讲,按我布置的任务,照搬范画完成了作品,而且全班学生的课堂作业类同,与课本范画非常相似。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重难点,按理说我这节任务完成了,学生也明白了课本中的知识,但这就是一节意义深远的美术课了吗?他们的作品是自己情感的表现还是照搬模仿别人的思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美术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打好人生的底色。”所以这样的课堂并不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1]。

我的课堂预设与学生的输出发生了偏离,这让我陷入了抓耳挠腮的状态。课堂依据教参中的优秀课例设计了,也按教参提供的图片、范画素材进行了教学活动,结果却让人黯然神伤,学生反馈出来的作品是没有体现他们自己的思想,挂盘是能画出来,题材、纹样都与老师给出的范画雷同。这些课堂作业既没特色,又没能巧妙运用合适的纹样设计出挂盘。这是技能方面的要求,但传思想、奠感情却没体现出来。我又翻看了教参,每句每字我都研精究微,恨不得把教参韦编三绝。后来教参中的这句话启发了我:“通过一定指向的课题内容,使学生的创作思维尽早建立起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生活”?我这节课只按教参设计,有联系他们的生活吗?课本中的图片资源跟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吗?范画的作品跟孩子身边的环境存在联系吗?学生对课堂的素材有感情吗?美术在人类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教学是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的[2]。

对于美术课程来说,“知觉经验”是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某种感受体验,以此获得直接认识经验,同时,儿童的神经系统、心理也在美术活动中逐步成熟。生活的眼睛是视知觉,是人的眼睛在生活中受到外界不同刺激,形成对人的肌体和心理输入的某些确定或关键的影响。我们的眼睛看到事物后,物象在视网膜投射的形象被记忆储存,产生一种记忆的图式,这为以后同类物象视知觉感受提供了“库存”中匹配的图式,这也是人不断丰富自己视知觉理解力而积累的图式。这样在美术创作中才能顺手拈来进行自主的创造表现。于是我又开展了第二阶段的教学尝试。

二、本土人文是紧贴生活的最佳点

我重新调整了课堂的教学资源,把范画、设计元素、创作主题换成了学生身边生活常见的事物,紧贴他们的生活。这节课中学生的输出有了不一样的效果。我给出的范画不再得到同学们的青睐进行临摹,学生的作品变得有了他们各自的感情色彩,作品独具一格,没有一幅作品是雷同。课堂环节虽然没有做太多的调整,但是却对课堂呈现的图像资源进行了大换,每一幅图、每一幅画我都换成学生每天都会见到的场景或熟悉的生活事物。知觉感受调控了他们的感受,课堂作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正如周绍斌先生提出的“经验、体验、超验”三个层次知觉递进的论点。我的课堂教学资源紧贴学生的生活,首先展示过去生活里有过特殊感受和经历中的图像,勾起学生的图像记忆和感受。然后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体验此刻发生的情景,切身感受当下的经历和从而建立在学生眼睛当下感觉之上的思维意识,是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意象性眼光。此境界建立在美术观看基础上,思维逐步改变与提升,实现了本节美术课教学的目标[3]。

但是这些教学资源都是老师经过筛选整合的,都以老师的视点为基准经过加工后的资源,学生的视点是不是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是否符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经过新课标十分强调小学美术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强调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打好人生的底色。学美术不能同其他学科相比,也不能直接带来经济的发展。但是美学理论却能培养学生们的情趣,使得他们受益:“它(美学训练)给他(学生)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存在于他所见的每一件事物中,还使他从中发现许多通常难以被人类察觉的迷人感受。”这种感受需要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对美术资源形成“自我搜寻模式”。

三、美术课堂本土人文的成效

根据卢梭的思想,孩子们应学会自己直接观察,因此应鼓励孩子们在自然界中积极思考经常提问,他们自己学得的要比经过书本作者筛选后学得的更有价值,卢梭向我们展示了孩子们在自然界中的写生如何与实在的外部世界保持了正确的关系。学生能观察发现身边的美,自然就能练就学生技能以外的文化,传思想,传感情。塑造学生的人文就是从观察开始的。

这就明确了美术课程的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可以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因此我通过开发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加强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到丰富的乡土美术知识和技能,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关键要让学生“爱”上乡土美,不“爱”又怎么会主动去想、去看,怎么会有发现?第三阶段我要培养的是爱生活,感受当地的人文。用我的理解是如何实现自我搜寻的模式呢?

依据学生们所在的村居都有了崭新的变化,我收集了金本各村居的变化图片,制作成精美的音乐相册,上课时展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欢呼雀跃着,对短片中的景物议论纷纷。正当他们各抒己见之时我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任务是为学校文化长廊设计挂盘,说明本课任务为“我爱家我爱校设计大赛”,让学生设计一个有本土特色的挂盘。请全班同学观看视频找出中描绘了家乡的什么美,让学生感受乡村变美后的好,营造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感知艺术性。布置比赛任务,激励学生积极创作,参与到爱家乡爱学校的行动中,为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做铺垫。通过寻宝游戏,在课本范画中发现对称、均衡式的纹样设计规律,用这些规律对家乡挂盘进行设计。感受明快色彩的装饰方法,突破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沉思目前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与我校实际情况间是否存在隔阂。现用教材中有国家标准的人教版、区域特色的湘教版、鲁教版、岭南版等,为了使美术教学更贴近当地教育实际和学生生活,各地出版了区域文化特色的教材,这就是美术教育“本土化”的一种体现。先哲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这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出的。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想要培育孩子人文底蕴离不开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地域特色。以我校金本农村小学的“漂亮挂盘”美术课堂教学为例,我的课堂教育也应针对地域差异进行相应调整,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当地日常生活文化元素的“本土化”美术教学模式。切实开展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身处农村的我们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可以根据资源优势打造鲜明特色的“本土化”美术课堂,对于促进美术课程改革及多元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之前金本缺乏相关的“本土化”美术教学研究,但现在就要以此为界拉开新的篇章。以美术教育的方式去传授、探究和传承本地美术文化,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美术综合学习能力,还能加深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当今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为主导的时代,是学习化的时代,知识的淘汰速度非常快,想利用短暂的课堂让学生慢慢欣赏寻找本土人文,这样的教育无疑不合时宜。这需要把本土人文归纳梳理出来,并把这些资源提炼到美术课程领域,这需要师生合力进行开发和利用。但我校的人力物力还没达到自编教材的能力,所以我就用现有的力量在课堂中融入本土资源,结合领南版的美术教材,去探究课程中的培养目标。

四、金本本土人文的梳理方向

接下来将学校和校外的家乡,通过信息技术把本土化资源编入金本小学美术课程资源中。

主要阵地是学校课程资源,体现在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点滴、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很多教育专家都提出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典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有一位美术教师在上“未来和现在的自己”一课时并没有让每个学生自己带镜子,而是把美术课堂搬到有着大面镜子的舞蹈练功房,让学生可以整体地观察自己,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有老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和体验,对课时作了调整,将原本一周两节40分钟的小课调整为一周一节80分钟的大课,合理的时间配置受到学生和教师的一致欢迎。我校的这些例子都体现出教师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条件性课程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始终是课程资源的核心要素,它处于支配的地位,专家提醒我们在重视条件性课程资源的改善和建设过程中,不要忽视教育观念的更新,否则再好的教学条件也只是漂亮的摆设,最终会造成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5]。

第二阵地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仅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各种展示校园文化的标示、宣传栏、建筑摆设等设施,还有学校长期积累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没有活动就难以建立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氛围则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观念,它可能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上,也可能体现在校园的环境布置上,这一切对学生具有陶冶和教化的作用,具备课程的作用。

第三阵地是校外农村资源,乡村振兴让原本黯然失色的家乡建筑和环境通过美术的点缀,让旧村貌重获生机。学生亲身体验了美术如何变腐朽为神奇,真切地感受到了美原来就在身边,需要我们去发现,家乡的人文提炼成形,家乡的美景突然彰显。这就是最好的美的感受和观察,我们不要错过这么好的时机,让学生主动去看看去探究吧!美丽乡村建设中让尘封的线条用现代的手段重塑了身边的篱笆和围栏,欢悦的点重塑了村落的田野河流,绚丽的色彩重新闪亮了旧屋的墙壁,让一切有了奇妙变化,让一切美得如此近在咫尺。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能欣赏还得能创作表现,是兼顾教文化、传思想、奠感情和技能的综合性学科。课堂中要运用各种手段表现出艺术的奇妙,还要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知识。因此如何通过一节课让学生找对方法、打造有效的美术课堂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人文美术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资源回收
人文绍兴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