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的历史作业设计

2022-03-03 12:43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春忠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历史作业情境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春忠

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第一中学 贾广勇

北京市第25中学 殷 鹏

何为作业?《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可以说,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的延伸,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业不仅承担着巩固和强化基础知识的功能,而且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随随便便地拿一套教辅资料或者在网上下载一份中高考真题、模拟题、练习题让学生练一练、写一写就算完成作业环节的教学任务了;它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情、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刻认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要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进行作业设计。只有从学情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的作业,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正确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多维度创设情境,训练学生在情境下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符合“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具体要求的。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和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都明确要求系统设计“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

一、以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的作业设计案例

(一)将学习情境作业融入课堂教学,凸显实效性

知识产生于活动和情境,是活动和情境的认知产物;知识只有置于一定情境中才有意义,才能被理解,离开具体情境,学生很难形成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因此,从学习环节出发,可以设计课中探究性作业,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时,可以通过引入史料创设问题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史料研读的基础上,得出冷战爆发的原因。

案例1:读史料探究冷战爆发的原因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问题1:阅读材料,概括二战后两国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

——美国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讲(1945年4月16日)

问题2:杜鲁门的话反映了战后美国的什么意愿?

在那里(指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我们惟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

——乔治·凯南1946年2月22日致美国国务院电文

苏维埃共产主义是自由的主要威胁,美国具有无可争辩的责任去同它斗争。

——麦可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问题3: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波兰问题对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苏】萨纳柯耶夫等编《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

问题4:斯大林为什么这样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一个问题情境的解决,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冷战爆发的原因: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雅尔塔体系奠定美苏两极格局基础;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对立(根本原因);美国在全球扩张,称霸世界,把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苏联为构筑西部安全,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

课中作业要突出探究性和实效性,要体现学科本质与特点。我们都知道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情境,如文字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以问题引领作为切入点,结合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引入适当的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解释”是学生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的,侧重于对历史史实和历史理解的主观表达,既包含对历史史实的叙述,也包含历史观和价值观。学习与探究历史不仅是了解和探寻历史真相,更是要运用历史学习中所形成的历史意识与思维去解释、解决现实的问题。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以全面、客观、辩证、联系、发展的眼光进行看待和评判。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关注情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获得新的认识。

(二)利用生活实践情境设计作业,培养应用意识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作业设计提出要“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知识只有应用到具体情境中才能发挥作用,任何去情境化的知识都不能被称为知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案例2:调查历史见证人

调查历史见证人,了解北京市民对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的感受,请参照示例,自拟一个调查题目,并说明调查理由,在两周后的历史课上进行调查内容(口述史)分享。

示例:调查题目——20世纪80年代首钢推行承包制

调查理由:了解当时以首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行承包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背景下,工人阶层的感受。

笔者在教学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通过设计开放性的调查历史见证人活动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访谈的形式感受“活着的历史”,提升对历史的认同感;通过普通市民的感受丰富历史教材叙述的重大历史事件;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创设的生活实践情境中,并在其中升华感悟,获得真知。

生活情境是指与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资源,包括学生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学科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在家庭生活中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作品、参观博物馆、游览历史名胜古迹时遇到的历史问题等都可以作为情境载体进行作业设计。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学科问题,用学科知识、思维和关键能力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学科价值,形成将学科知识与能力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是四萼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嫁接亲合力好,成活率可以达到70%以上,根系发达,有“小脚”现象,抗根腐病、溃疡病效果好,嫁接的苗木生长比较旺盛,适宜在南方栽培。

(三)借助主题探索情境设计作业,培养创新思维

知识的情境性意味着个体只有在参与情境过程中才能获得知识意义,学习者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完全理解、运用知识,形成特定情境下的语言符号系统。当前,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它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等审辩式思维,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尝试迁移和应用知识,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识。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的相互关联性,选取一个话题创设主题探索情境作业。如在教学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之后,可以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相关内容以“南京——中国城市近代化的缩影”为主题设计探索情境作业。

案例3:南京——中国城市近代化的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革命军攻克北京以后,中国重归统一,首都亦由北京迁至南京。自从太平天国灭亡,劫后南京一直未曾恢复昔日的美丽……国民革命军进入南京以后,一种新精神随之诞生——一种改革和建设的精神。大家要拿现代科学来复兴往昔的艺术。在这疮痍满目的废墟上,一座柏油马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城市建立起来了。

交通部大楼和铁道部大楼都是钢骨水泥的建筑,里面有现代的照明、通风等设备。但是它们的建筑图样却是完全中式的,釉瓦、雕梁、画栋、花窗,以及其他古色古香的装潢……成为配合现代需要的中国古代艺术的纪程碑。

……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定都南京开始,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止,其间只有短短十年工夫让国民政府从事建设。

——蒋梦麟《西潮·新潮》(1943年 重庆)

问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时期南京建筑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背景。

民国建立后,年年有灾,且多灾并存。1928年全国大旱……9省还发生了水灾。1929年8省旱灾……3省水灾…… 8省虫灾。1931年江淮流域发生大水灾……1933年黄河大洪荒,12省发生旱灾……

——曹峻《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

问题2: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归纳南京城市建设难以为继的原因。

问题3:结合上述材料,以近代南京城市兴衰为例,请你谈谈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在作业设计时,在明确“南京——中国城市近代化的缩影”这一主题定位后,选取符合主题内容的史料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探究,将关联知识串联起来。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必修与选修相关知识关联起来,加深学生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更加丰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

(四)利用学术问题创设情境,训练思维能力

史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学术研究过程,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特点。再加上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内容要保证时代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和创新精神。近些年的历史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试题的命制也比较关注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运用。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设计作业时可以适当引入史学家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或者史学研究中的新成果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问题,训练审辩式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之后,可以引入史学界对全球化的不同理解创设情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案例4:对全球化的理解,学者们有以下四种解释:

第一,全球化5000年(全球化就是多个人口群体之间的联系增多,等同于文明的传播交流);

第二,全球化500年(全球化源于西方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殖民扩张,把其他区域的文明都纳入其体系中);

第三,全球化250年(全球化是18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形成以来才出现的,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世界,并引发生产关系的变动);

第四,全球化30年(全球化是20世纪70年代后才出现的,其特点是国家被不断忽略,超国家组织不断产生并影响深远)。

——摘编自许菁《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综述》等问题:请用两个史实说明你认同的一种解释,并举一个史实反驳你不认同的一种解释。

在阅读情境基础上,学生选取一种自己认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其他三种观点中任选其一,用一条史实反驳其不当之处。作业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分层性,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行阐释。

二、以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的作业设计原则

作业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在改编、重组或原创设计作业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涵盖重要的学习内容与能力

作业既应该反映教学强调的高级目标,也应该反映低级目标;不仅要考虑巩固概念性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需要,而且要考虑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与备课同步,要与教学内容匹配,即作业要能反映教学所强调的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要能训练与评价学生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如果作业与所学内容关联不大,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课堂教学内容价值不大,进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期望。只有当作业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瞄准学科核心素养时,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二)避免模糊性的、混乱的表述

在设计作业时,无论是采用改编、重组的方式,还是采用自主开发的方式,都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要避免模糊性、混乱的措辞和句子结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作业题干表述指向性不明确,表述出现问题,学生在做题时就很难理解透彻,也就很难实现与作业题目的正常“沟通交流”,必然会影响对问题的解答,无法展示其所学,作业训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和开发题目时,必须用准确的措辞、合适的词汇、恰当的句子明确表明自己的意图,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学生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去作答题目。

(三)问题要简短并切中要害

题干是学生分析、解答作业题的出发点,若表述不当,势必影响学生的思考与作答。因此,设计的作业题干必须让学生在读完题时能清晰地明白问题是什么,即作业题干问题设置要清晰,语言表述要简单明了,不要包含与所问问题不相关的信息。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换位思考,要从学生思维的角度进行问题设置。如果作业题干中冗词赘句频现,容易造成学生对题意理解不清,甚至误解,干扰学生的解题思路,影响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为了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作业问题设计必须简短,以便学生明晰教师的问题指向,进而方便学生明确需要从哪些角度展开作答。

(四)须给出期望性答案信息

以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的作业设计,侧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典型的情境材料和问题,学生在此基础上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进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无论是题干问题的设置,还是情境的创设,应该对待考查的某些知识或能力有明确的界定。学生通过审题和阅读情境能清晰地知道答案的预期性和回答范围,即题目应该包括问题的范围、说明,所期望的答案的评分标准等信息,不要让学生觉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总之,一份好的作业设计要考虑很多方面,要明确重要的考查目标,选择与这些目标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进行改编、重组、自主开发作业题目或者精选成题。改编、重组、自主开发作业时,题干设计要清楚准确,表述要简练扼要、指向明确,避免出现逻辑错误;情境创设要与问题相匹配,科学恰当,无科学性错误和意识形态问题。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用审辩式思维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编号:DCYB2021-309)。

猜你喜欢
历史作业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新历史
作业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