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系温病”理论探析*

2022-03-03 18:50刘亚娟姚鹏宇张思超
中医药导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肺系温病阳明

刘亚娟,姚鹏宇,张思超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山东工程技术研究室,山东 济南 250102;3.济南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2)

“胃系温病”是温病学中的重要概念,温病根据感邪途径及病理表现的不同分为肺、胃两系,“胃系温病”是有别于“肺系温病”的病理概念。“胃系温病”这一理论自温病伊始便存在,但其具体内容尚乏明论,历代医家各抒己见,代有发挥。随着温病学的发展,尤其是受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1]341等学术观点的影响,逐渐出现“肺系日彰,胃系日衰”的局面,时至今日“胃系温病”已少有提及。笔者基于文献研究展开相关理论探讨,探析温病肺系、胃系之异,进一步明确“胃系温病”的定义,并结合现代医学疾病,以病、证、治三者为要,梳理“胃系温病”相关内容,以冀丰富温病学理论体系,为临证诊疗提供参考。

1 温病肺、胃两系之别

温病学疾病范围广泛,病种丰富。在温病学史上,医学发展局限性、疾病谱差异性等因素,导致历代医家对于温病概念的认识并不统一。随着教材编纂、学科建设的日趋完善,外感热病学得到系统化的发展,对温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名词概念开始统一,疾病范围逐渐规范,病种分化日趋明晰。温病学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根据病证性质分类、发病性质分类及病位分类3种。温病的发生发展往往具有典型的病位特点,其病位分类法又包括卫气营血分类、三焦分类、脏腑分类等。温病肺系、胃系分类是脏腑分类法中的一种,根据脏腑病变特点对温病进行分类。以肺为病变中心的温病称为“肺系温病”,包括风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温病可称为“胃系温病”,包括湿温、暑温等。另有不能单一归属于某脏腑主导的温病,则另立其类,如春温、伏暑等。根据病变脏腑差异性,明确“肺系温病”“胃系温病”的类别,这一分类方法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深刻意义,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被广泛应用。

为解决“寒温争端”,推动学术发展,伤寒、温病异同比较一直是中医学的一个大命题。根据病邪传染途径,明晰伤寒自皮毛而入,温病自口鼻而入的不同,是两者鉴别的重要内容。这一对比也为温病学的进一步分类奠定了基础,肺开窍于鼻,脾(胃)开窍于口,据此邪气入里窍道的不同,再分肺、胃两系温病,温邪自鼻入肺,属肺系;自口入胃,属胃系。温病伊始,肺胃皆有其论,至清而渐显“肺彰胃衰”之势。清代叶天士《温热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1]341之语,后世医家曲解其意,误认为温病传入必经肺而入,致使温病胃系一途日晦不明,以为温邪侵袭,必经肺而延及他处,须知叶氏亦有“夏暑发自阳明”[1]301-302之论。叶天士认为:“肺主卫”[1]146,“胃主卫”[1]34。卫气营血,温邪先犯卫分,卫分为肺、胃共主,故其病传亦有此二途。《幼科要略》邵案载:“痘中复感温邪,口鼻触入,由中道以布及络脉。”[1]317此即为温邪首先犯胃之明证。沈仲圭云:“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搏,肺胃内应。”[2]温邪先犯卫分,肺胃内应,据口、鼻之异,见症不同,分为两系。

温病肺、胃之别本为互参之说,不可缺一,至清叶天士、吴鞠通立论,而此消彼长,成“肺彰胃衰”之局面。温病初期据温属阳邪的病性特点,多从清热立法,效法伤寒阳明治法,俟时尚无“肺系温病”一说。谢仲墨云:“温病学说之剧变,王安道启其端,温病名实之淆乱,叶天士为祸首……用药之对象,大抵为胃,致叶天士始别创犯肺之说。而温病之病所,遂有肺胃两系,此时胃系之温病,虽尚存在,然已处模糊之状态中,渐为医者所淡忘。”[3]此论颇为确当。“肺系温病”的论述为温病学理论丰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启了温病诊治的新端,但也导致温病论述“肺系日彰,胃系渐衰”的局面。这固然与部分医家据文衍意有关,但也是因为脱离临床实践所致。故而时逸人提出:“不得以首先犯肺,以印定后人眼目”[4]176,并认为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温病分为9种不同的温病,都始在上焦,在手太阴,乃固执其说,有理论与实际脱节的舛误。柴中元勘误解惑提出叶派所说之温病,包括甚广,但由于叶天士将温病、风温、湿温混在一起讲,故华岫云等人误认为邪从口鼻而入的温病,必定首先犯肺。实则风温等“肺系温病”从鼻而犯肺,湿温等“胃系温病”从口而犯肺,入肺入胃,分明两途[5]。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可以明确肺系、胃系之别,温病初立首言胃系,俟后始有肺系之论。

“肺系温病”与“胃系温病”为温病病位分类下的两个病理概念,两者在理论起源、病位特点、感邪途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差异。相较于对“肺系温病”的认可,当下“胃系温病”的研究和发展,面临着较为窘迫的局面。

2 “胃系温病”文献探源

温病伊始即有“胃系温病”的相关内容,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记载有“温病二日,阳明受病”[6]113、“伏热在胃”[6]115等内容,介绍了温病胃系见证。清代,自胃论温者不乏其人,其中尤以吴中名医陆懋修最具代表性。陆懋修《文十六卷·温热病说一》载:“温热由里出表,其始即为阳明证”[7];“温热起自阳明,惟辛凉始可达邪”[7]。专从阳明胃系论温,结合临证经验继承发挥“胃系温病”内容,陆懋修针对“胃系温病”发病特点,提出“达邪外出”“由里出表”的治法思想,对于温病治疗具有启发性意义。迨至民国,沿袭陆懋修之论,传承“胃系温病”者,不乏其人,如王德宣《温病正宗·温病专书之概论》谓陆九芝“胃系温病”所论“颇明晰有条贯,此乃发明温病之一端”[8]207。严鸿志《感证辑要》记载:“温热多始自阳明,或始自少阴,此即热归于气,或归于血之明辨也。”[9]其将温病分为气、血两途,从阳明、少阴而论,其分类之法迥于常论,然亦发明温热始于胃腑之说。

“胃系温病”在温热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记载:“伤寒瘟疫,三阳证中,往往多带阳明者,以手阳明经属大肠,与肺为表里,同开窍于鼻;足阳明经属胃,与脾为表里,同开窍于口。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故兼阳明证者独多。”[10]其论温病胃系居多,此处“胃系温病”既包括邪气自口鼻入胃的温病,又包括邪气感肺,顺传至胃的温病。章太炎言:“阳明病多属温热”[11]。其强调了阳明病与温热的联系,从另一角度论述了“胃系温病”,强调伤寒阳明病与温病胃系见症相似性。温病学的“肺胃之争”促进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时逸人对陆九芝“在太阳为伤寒,在阳明为温热”之论持否定态度,认为:“是举温病的名义,可以概括阳明病;单执阳明病症候,不可概括温病。太阳篇亦有温病,六经都有发生温病的可能,不可一概用阳明来限制”[4]178-179。其并提出温病系外感病症兼有伏热者,如发现肺系病状,即为“肺系温病”,发现胃系病状,即为“胃系温病”[12]。这一看法较为公允且为人所接受。温病虽有胃系一途,然亦有它,不可偏执一说,以偏概全。

“胃系温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胃系温病”既包括温病早期发展的胃系阶段,也包括湿温、温疫、暑病等以胃为病变中心的温病。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1]301-302,指代暑夏炎热来势迅猛,初起即可见壮热、大烦、大渴等阳明气分证候[13],系暑病以胃为病变中心的论述。《湿热论》云:“(湿温)至其所以必属阳明者,以阳明为水谷之海,鼻食气,口食味,悉归阳明。”[8]119其明确了湿温病的发于胃的病理特点。《温病正宗·温病学说之折衷》记载:“胃乃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有之。”[8]217论述了湿温、疫毒皆从胃系而发的病理特点。胃为水谷之海,受纳传化之腑,邪气感传悉可归于此。《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与风寒各异》亦有“若温热则邪从中道而或表、或里,惟视入何经之强弱为传变”[14],论温疫发于阳明胃系之言。

“胃系温病”有表里、虚实、阴阳之分。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云:“风邪属阳,阳邪从阳,必伤卫气。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温内袭,肺胃受病。其温邪之内外有异形,而肺胃之专司无二致。”[15]即有肺胃同主卫、分之论,可知肺系有表、胃系亦当有之。张山雷《陆九芝论温热病篇书后》一文认为:“《成注伤寒论》,于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一条,注曰‘阳明也’三字,最是干爽醒目,即此可知病在阳明之表”,并言“要之为温为热,初起无非外感,无非表邪,阳明亦是表病,不得谓太阳是表,阳明是里。不过太阳之表,宜于辛温祛寒,阳明之表,宜于辛凉泄热耳”[16]。其对胃系表证特点及治法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胃系温病”不仅有表里之别,亦有虚实之分,如雷少逸《时病论》有胃虚温病、胃实温病之区别。五脏体阴而用阳,六腑体阳而用阴,皆具阴阳气血精津液,各有主次。据温病所伤不同,“胃系温病”又可分为伤胃阴、伤胃阳两途,然临床见证多错综复杂,故临证虽依表里、虚实、阴阳为纲目,又不可死守其制而失变通。

历代医家对于“胃系温病”的论述颇为丰富,其内容涉及“胃系温病”病因病机、病理特点、治法及与其他疾病鉴别。“胃系温病”与伤寒阳明证的鉴别,“胃系温病”与“肺系温病”的异同,以及“胃系温病”的内涵,是研究“胃系温病”必须明确的前提条件。把握这些内容,方不至于在研读文献之时混淆眼目,无所适从。

3 “胃系温病”病、证、治概述

“胃系温病”是温病学重要内容,故笔者从疾病范围、证候特点、治法特点3个方面论述“胃系温病”,纲举目张,以冀明确“胃系温病”内涵。

3.1 概念范围“胃系温病”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有别于“肺系温病”的温病类型。“胃系温病”感邪途径以口、鼻为主,亦有邪犯卫表传入胃腑引发者。在温病卫分期、气分期均可见典型的“胃系温病”表现,而其他如感邪初期以胃为病变中心者,而后随病情改变而延及他处者,亦属于“胃系温病”,但治疗方法却不同于单纯的“胃系温病”治法。湿温、暑温、疫毒、温疟等均属于“胃系温病”,风温的气分阶段、秋燥的耗伤胃津阶段亦属这一范畴。另有冬温伏邪自内而发,见胃系症状者,亦属“胃系温病”。《温病朗照·详论温病以破大惑》载:“人之口气通于地,故阴中水土之邪者为浊邪,谓饮食浊味,从口舌而下入于阴…正与俗称绞肠瘟、软脚瘟之说符也。然从鼻从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于中焦,以次分布上下,故中焦受邪,因而不治,则胃中为浊,营气不通,血凝不流,其酿变即现中焦,俗称瓜瓤瘟、疙瘩瘟等证。”[17]145其所论述绞肠瘟、软脚瘟、瓜瓤瘟、疙瘩瘟等瘟疫病,因病变中心以胃为主,亦属于“胃系温病”范畴。现代医学手足口病、肠阿米巴病、疱疹性咽峡炎、病毒性肠炎、霍乱、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胃肠炎、真菌性胃肠炎、细菌性腹膜炎、幽门螺杆菌导致多种胃肠疾病等,根据其临床表现、病位特点及感邪途径均可归纳于“胃系温病”范畴。“胃系温病”是温病中的一大类别。国医大师周仲瑛有云:“温邪多从口鼻而入,但病性有二:一为‘肺系温病’,一为‘胃系温病’。”[18]“胃系温病”病位在胃(脾),新感者多自口、鼻受邪,伏气者多自阳明至外。“胃系温病”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温邪伤人,首先犯胃的温病;其二,病变中心在胃的温病;其三,临床表现以胃系症状为主的温病。虽有病名繁多,争议纷纭,然“胃系温病”共同点即其核心病变脏腑在胃,治疗首重于胃。

3.2 证候特点“胃系温病”有两层含义,广义“胃系温病”包括胃系的温病与湿温两大类,狭义“胃系温病”即“胃系温病”中除湿温以外的温病。发热与神志病变是“胃系温病”的常见症状。“胃主卫”[1]34、主肌肉,外感温邪,表郁不宣则发热;足阳明胃经在经络循行上与心、脑相连,胃也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与心、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19]。温邪犯胃,胃热上蒸,则脑中之元神,心中之神明,皆受其累,故多见神志之变。《研经言·驳临证指南二条》云:“温热类以神昏为心包络病,考古说神昏属阳明”[20]。

狭义“胃系温病”依据病理阶段、病位变化、邪气轻重等因素,可分为表证、经证、腑证三大类。(1)“胃系温病”表证,系温邪袭表,导致胃主卫、胃主肌肉等功能失常,表郁不宣,卫气失和的病理阶段,即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证。对于“胃系温病”表证的临床表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面赤”[21]的症状描述,可供参考。证候表现包括发热、面赤、头痛、口微渴、纳谷不馨、微烦、舌边尖红、脉多浮数。胃气不达于表,内郁于里,通降不利,纳谷不馨;阳明主面,前额属阳明走行之处,症见面赤、头痛,且头痛多以前额头痛多见。此三者为鉴别“肺系温病”与“胃系温病”表证、卫分之要点。(2)“胃系温病”经证,多属卫气营血中的气分轻证或卫气同病。《温热逢源·伏温热结胃府证治》载:“温病邪热蒸郁,入于阳明者居多,热在于经,犹属无形之热,其证烦渴多汗,狂谵脉洪,此白虎证也。若热结于腑,则齿垢唇焦晡热,舌苔焦黄,神昏谵语,脉沉实,此承气也。”[17]1311证候表现包括发热(热势较高)、多汗出、渴欲冷饮、烦躁懊、齿燥、尿黄、便干、舌质红或舌质干而无津、苔黄或白厚、脉洪大。阳明多气多血之经,邪正交争剧烈,故经证表现剧烈。(3)“胃系温病”腑证,即阳明病腑证。证候表现包括便难、腹胀满、疼痛拒按、潮热、汗出、烦躁、谵语,甚则神昏、循衣摸床、惊惕而不安,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脉沉实有力等。“胃系温病”腑证神志病变最为明显,亦最为急迫。“胃系温病”据卫气营血之顺传则入营血之分,其临床表现应与“肺系温病”之营血阶段无所差异。《温热论》有云“逆传心包”[1]341,相较“肺系温病”,胃系逆传更为多见。上述所论皆为举要概言,乃“胃系温病”之正局,“胃系温病”种类丰富,诸如他类变局繁多,非数言所能蔽之。如:气分是温病演变中向愈或加重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若失治、误治,则病邪可内陷营血[22],则应从卫气营血的营血治法着手。

胃系湿温常见湿温病为主。暑温亦属胃系湿温一途,主要以“湿”“热”证候为临床表现。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属太阴。在湿温气分阶段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因体质差异、邪气偏胜、主病脏腑不同,而形成“脾湿”“胃湿”两类[23]。热重湿轻、病主在胃腑为“胃湿”,此为胃系湿温,症见身热不扬、肢体沉重酸痛、胸部痞闷、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濡滑。“脾湿”亦可转为“胃湿”,若平素脾气不足,湿邪则壅盛,但也不乏湿蕴日久,逐渐化热的情况[24],其证候表现多如上所述。

明“胃系温病”之大纲,又以温病、湿温分类而论。而于温病、湿温之中再分条目,以纲带目,条理清晰,方能明辨其意。否则混淆其名,囿于文理,则失于临证。上述所论“胃系温病”,未能穷尽其症,然病有虚实、体质迥异,兹论已露一斑,其余正局、变局种种,当于临证求之。

3.3 临证治法 清泻治法为“胃系温病”治疗大法。李健颐云:“温病当清泻,而不当表散。故温病当从阳明病治之,此为治温病之不二法门也。”[25]清者,清除、驱逐之意;邪自外来,法当清而祛除之。泻者,泻下通导之意;胃主通降,治宜泻而通之。然据其证型不同,而又各有差异。

“胃系温病”分为表证、经证、腑证三类。表证多以疏卫透热为主,遵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1]341,兼以清热养阴,选方如桑杏汤、葛根汤等方。经证以清气透热为法,选方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葛根芩连汤等方,俟时可少加小剂大黄、番泻叶、枳实等通畅腑气,以助热邪自下而解。气机调畅是温病得以转愈的重要条件。因此,通过宣展气机,因势利导,使邪热外出,贯穿温病治疗各个阶段[26],入气不忘透热于卫,以葛根、桑叶、薄荷、芦根等轻药参入,或与栀子豉汤合方。叶天士云:“气分轻扬,无取外散,专事内通”[1]53。针对于疫邪初犯,尚在气分的病位特点,以轻药疗疾[27],经证仍属气分,亦可兼用轻药。腑证以攻下泻热为法,多以仲景承气汤辈,然此为暂治法也,下后必加沙参麦冬汤、叶氏益胃汤等清养胃阴,或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化裁,补益胃气,此善后治法。

胃系湿温以湿、热共病为特点,《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云:“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28]。祛湿清热、分消二邪为主要治法,据脾胃分理之不同而各有侧重。治疗“胃湿”的方剂以清热为主兼以祛湿,主要为白虎加苍术汤、加减三石汤、清中汤等;治疗“脾湿”的方剂以祛湿为主兼以清热,主要为雷氏芳香化浊法、桂苓甘露饮、燥湿清中汤、吴鞠通的5个加减正气散等,防止脾病延胃,脾胃共病。其法虽一,方药有异。然湿邪为病,多具变证,湿易致瘀,湿病日久易具生瘀之患[28],因此针对胃系湿温亦应据病情适当辅以活血治法,选用如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配合,或加用芍药、牡丹皮、玄参等活血化瘀之品。

4 结 语

温病分肺系、胃系两类,然医家多执肺系之论而忽略“胃系温病”之说,此“胃系温病”渐衰之因。温病肺胃之分是根据病变中心、证候特点和感邪途径而鉴别的,两者在理论起源、病位特点、感邪途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明辨两者之异方能充分把握温病的内涵。“胃系温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历代医家对于“胃系温病”论述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广义“胃系温病”可细分为温病、湿温两种,狭义“胃系温病”据症状可概括为表证、经证、腑证三大类,治法以清泻为要。胃系湿温则分脾湿与胃湿,以祛湿清热、分消二邪为主要治法。“胃系温病”疾病范围广泛,症状表现特殊、治法方药自成体系。对于“胃系温病”的探索,能够明晰温病学相关概念,对于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指导临证诊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肺系温病阳明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肺系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体会
黄吉赓应用膏方治疗肺系病经验举要
张明利副主任中医师运用谷蝉汤治疗肺系病经验
蝉蜕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