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学背景下内蒙古医科大学师生对遗体和器官捐献的认知及意愿调查*

2022-03-04 05:48李雅静李志军李筱贺
解剖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捐献者医科大学遗体

李雅静 要 旗 李志军 张 倩 李筱贺△

(内蒙古医科大学,1 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2 鄂尔多斯临床医学院,3 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4 第一临床医学院,呼和浩特 010110)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在死亡后,由执行人依照其意愿或者由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1]。遗体捐献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爱和生命的延续。此外,遗体和器官捐献在医学教育、科研发展及医疗救治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生尊称遗体捐献者为“无言良师”或“大体老师”。在医学院校中,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捐献遗体的“无言良师”,但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我国遗体捐献者甚少,截至2011年,遗体捐献人数登记仅占我国人口的0.01%左右[2]。在对不同地区、医学院校或非医学院校的捐献意愿调查中,我国民众捐献意愿同国外相比,总体呈偏低趋势,后者捐献意愿可高达30%~80%[3-7]。医学生是遗体捐献的直接受益者,了解他们对遗体捐献的认知程度和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遗体捐献工作的进程。故本研究以内蒙古医科大学具有医学背景的在校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对遗体捐献的认知程度、态度和意愿,以期能探索出化解遗体捐献太少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提高遗体捐献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了使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代表性,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内蒙古医科大学在校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是具有医学背景者;被调查学生为已学习过系统解剖学的医学生。在试验回收的1 00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参与调查教师有66人,占比6.6%;学生参与人数较多,有936人,占比93.6%。

1.2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具体开展时间为2020年7月~2020年9月。在开展调查前,课题组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调查问卷;在与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教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及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后,剔除不合理的问题,最终确定了本实验的调查问卷[8-9]。该调查问卷包含50余个条目,主要涉及3个方面:①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②对遗体、器官捐献的认知情况,包括获取捐献知识的程度、对遗体、器官捐献的了解和认可程度等;③对遗体、器官捐献的态度和意愿,包括是否支持亲属捐献、自身捐献意愿、捐献器官和对象、及是否该有相应的补偿等。本研究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为了保证填写内容的真实性,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填写,完整填写问卷内容视为知情同意,不再另外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本次调查共1 000人,受访者年龄在18~23周岁者居多,多数受访者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8.5%,多数被调查者无慢性疾病(96.9%)。

2.2 受访者对遗体、器官捐献的认知情况

在对遗体、器官捐献程序及相关法规的了解中,只有4.1%的受访者很了解捐献程序,而了解甚少者和完全不了解的人分别占比69.9%和26.0%;而受访者获取遗体、器官捐献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课堂和电视,3种途径各占比53.7%、25.3%、10.2%;通过报刊书籍、红十字会者人数较少,分别占比7.5%和3.0%。在1 000位受访者中,73.6%的受访者认为死亡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应该积极面对;有63.1%的人认为通过遗体、器官捐献可以使生命得到延续和升华,是一种高尚的行为,19.3%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破坏。

2.3 受访者对遗体、器官捐献的意愿和态度

在1 00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18位(21.8%)教师与学生愿意捐献自己去世后的遗体,且其中有1.7%人已签署了遗体捐献同意书;有9.0%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捐献遗体,其余高达69.2%的受访者尚未明确表态,但其中有49.6%人表示会考虑并与家人商量过。对于捐献对象,家人和医疗机构排在前2位,其次依次为朋友、亲戚、不认识的人和红十字会,各有68.2% 、67.5%、57.3%、54%、48.7%、15.6%的受访者选择。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遗体、器官捐献的部位选择时,眼角膜是受访者中首位的愿意捐献的器官,其次是整个身体、肾、心、肝和肺,各占比35.7%、35%、23.9%、23.2%、21.5%、20.8%。

在对遗体、器官捐献态度的调查中,受访者对周围人、亲人器官捐献态度及宣传意愿不同(表1)。本调查显示,有39.7%的受访者认为器官捐献应该得到一定的补偿。

表1 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师和学生对遗体、器官捐献态度(n=1 000,%)

3 讨论

3.1 遗体、器官捐献了解程度偏低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和对策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于2008年制定了《呼和浩特遗体捐献管理办法》,将遗体捐助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下,纳入法制化轨道。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师生对遗体、器官捐献程序及相关法规的了解程度偏低,这与李鼎等[10]对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调查结果一致,究其原因与目前对遗体捐献的宣传缺少有一定关系。在对获取遗体、器官捐献知识的途径的了解中,网络是受访者常见的途径,课堂、红十字会发挥的作用甚微。这一结果提示对遗体捐献知识有待于广泛、深入的宣传。首先,鉴于互联网是大众常接触到的渠道,相关部门可以借助网络以不同的方式宣传和普及遗体捐献知识,甚至可以建立独立的遗体捐献网站,介绍遗体捐献者的生平与无私的爱,刊载遗体捐献的相关新闻等。这样通过网络,使遗体捐献程序、相关法规被大众所认知和熟悉。此外,建议增设国家遗体捐献日,并从不同的媒体渠道、网络平台增设遗体捐献专题报道,使遗体捐献进一步深入的为大众所熟知和接受,也可使遗体捐献者无声的正能量得到传播。其次,充分发挥没有很好被利用的红十字会、医学院校的作用,这2个机构是遗体捐献中的钮带和受益者。在本调查中,有高达60.2%的教师与医学生愿意成为志愿者宣传遗体捐献,因此通过权威机构成立志愿咨询点,或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宣传活动,使遗体捐献一步步走入大众的视野,提高其社会认同感。

3.2 遗体、器官捐献意愿偏低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和对策

在本次针对内蒙古医科大学有医学背景师生的捐献意愿调查中,受访者对遗体、器官的捐献意愿偏低,只有21.8%。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内蒙古医科大学师生捐献意愿偏低,但是类比之下也只有9%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捐献遗体,而高达69.2%的受访者尚未明确表态。究其原因,22.6%的受访者考虑到家庭因素,21.5%的受访者表示担心被他人牟利或被利用,8.9%的受访者担心同意捐献后,医务人员会救助不到位。针对上述原因,建议相关部门建立遗体捐献碑,为捐献者家属提供一个庄重、可寄托情感的场所;其次,增加遗体捐献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人性化,能够向捐献者说明具体的捐献流程,让捐献者了解到遗体用途,从而消除其思想顾虑,再者建议专门成立相关公益部门帮助和资助家属完成丧葬和骨灰回收,这不仅是对家属的心理安慰,也可间接实现经济补偿。此外,死亡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在遗体捐献中也有着无形的影响[13],理解死亡会使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和懂得生命的意义,在生命终结时,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而医学院校在开展教学中,也应以尊重遗体为核心,使学生在学习前理解每一位“无言良师”对自己的意义,在此建议以医学院校为试点,增设“开学第一课”,向学生呈现遗体捐献的相关知识,遗体捐献者生平和无私的爱,感恩和缅怀那无声的“大体老师”,这也可培养学生责任之心、仁爱之心。就如本校刘其端教授,他在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学校,而他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代的医科大学的学子。

综上所述,本调查期望探索出解决遗体捐献太少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促进遗体捐献工作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捐献者医科大学遗体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1期英文目次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分析
分析心理护理在机采血小板采集中的效果
哥伦比亚默认公民都为器官捐献者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与死者的遗体告别
表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