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基本路径探究

2022-03-04 05:14臧豪杰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学术

臧豪杰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从全球视角看,国际话语权仍然极度不平衡,“西强东弱”是其基本格局。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中国只有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才能打破西方国际话语霸权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污名化,同时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争取国际话语权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和全方位外交的高度,习近平指出:“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学术话语是国际话语权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学术话语的道义性、科学性、逻辑性、中立性使其具有典型的“去政治化”特征,易于成为一种国际共通性话语,便于被国际社会所接纳与认同。当前,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深受国内学术话语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不断提升中国学术研究水平,增强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一、话语与话语权

在汉语词典中,“话语”一般被解释为“言语”和“说出来的话”。《中国百科大辞典》将其解释为“语义上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或思想的一句以上的话或书面上成段的文句”。在通俗用法中,“话语”意指“表达的形式”。在语言学上,“话语”研究始于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言语理论,索绪尔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 进行了区分,“语言”被视为一种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指某些情况下个人说话的行为与内容①郭光华,王娅姣.媒体“话语”何以赋“权”——西方话语权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15(01):202-205.,有学者认为索绪尔的言语理论已经蕴含了话语“权”的萌芽。在西方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后,“话语”不再被简单视为一种单纯的形式化的工具或符号系统,而是被认为承载了特定的价值理念、制度模式、生活原则,“话语”的主体性被确立了起来。至1970年,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就任法兰西学院院士时明确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命题,“话语权”作为一种全新的非制度性权力被熟知和广泛接受。

话语权是一个复合结构,包括了“话语”和“权”两部分。郭建宁、陈曙光、陈波、李志昌等学者认为话语权与理论、思想密切相关。郭建宁认为话语权的实质就是文化主体性和理论原创性②郭建宁.话语权的实质是文化主体性和理论原创性[J].理论视野,2016(01):1-1.。陈曙光认为理论是话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话语成立之基③陈曙光.理论与话语[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03):36-40.。陈波认为学术国际话语权有赖于理论原创性,具体来看,乃是“对相关学理性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原创性研究,特别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和现实的原创性研究,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④陈波.理论原创性与学术国际话语权[J].河北学刊,2017(06):16-20.,从这些研究中概括出“新的关键性概念和范畴”,并依据概念和范畴建构新理论体系,从中演化出新的话语。李志昌认为话语体系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要重视内容建设,新的话语体系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修辞性”三个特征⑤李志昌.话语体系的实质是思想体系[N].社会科学报,2018-04-12(05).。张志洲则强调话语权中的“话语质量”,他区分了话语权的两种不同“权力”来源。其一,由其他权力样式带来的“权力”,即“非话语因素”;其二,由话语自身带来的“权力”,即“话语因素”。“话语质量”属于“话语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话语内容的重要影响⑥张志洲.加强国际政治话语权研究[N].人民日报,2016-01-11(14).。在另一篇论文中,张志洲认为高质量话语“必须融通中外,同时有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⑦张志洲.切实改变学术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格局[N].人民日报,2016-09-20(07).。综合来看,学术界尚未对话语权的基本内涵达成共识,但“理论”在话语权中的关键角色则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此外,话语权中的“权力”不应被解读为政治权力,而应被视为一种社会权力,亦即影响力。因此,话语权乃是基于理论产生的一种控制能力,学术国际话语权则是学术研究、学术成果、学术方法、学术传播等表达出来的影响力、控制力、认同力、塑造力。

从生成史的角度来看,话语产生于社会物质生产与社会交往的实践,实践是产生、影响话语的关键因素。相对于实践来说,话语的突出特征是形式性、主观性,它属于观念产品,在其产生之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能够对实践施加一种反作用。如果说话语更多呈现了实践与意识的关系特征,那么,“话语权”的提出则更多聚焦于社会交往实践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特征。对“话语权”的考察就不能仅仅落脚于社会意识维度,还必须回溯到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实践维度,影响话语权的关键因素在于对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理论”概括与表达。综合现有“话语权”研究来看,西方话语充当着国际话语水平的外在判准,这根源于西方在近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先导性,又根源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引导性。因此,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要求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不断深化实践,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对实践的理论阐释能力与引领能力。

二、中国学术国际话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学术话语,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话语建设起步较晚。现代学术话语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拿过来”的过程,消化、吸收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核心工作,这使得近现代中国学术话语中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无不源出于西方,缺乏自身学术话语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学术话语建设需要尊重话语规律。话语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体、内容、载体、环境、效果等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话语权整体水平。具体来看,中国学术话语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一)话语主体:理论创新能力不足

理论构成了话语权之基。中国在近代遭遇了严重的文化断裂和价值解纽。随着中国传统理论的衰落,西方现代性理论以“文明”“进步”标识的角色涌入中国,并不断挤压传统理论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中西学术话语的交替过程,实质上也是西方价值观、理论、逻辑、方法不断“中心化”的过程,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大行其道的各种思潮、观念无不是根植于西方文明的话语。但是,中西方学术话语之间并不是简单的“进入—退出”关系,两者存在着复杂的纠缠,西方学术话语力图中国化,中国学术话语则力图吸纳西方学术话语。具体来看,西方学术话语往往以“普遍性”“公理性”等面貌宣示其科学性、真理性、合理性,中国学术话语则扮演着国人吸纳西方学术话语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基础性角色。金观涛、刘青峰将其描述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洋务运动时期,“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文化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的意义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如西方现代观念和中国传统观念无意义相重叠之处,即该观念是全新的,则常出现对该观念的拒斥”①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导论:8.。第二个阶段,1895-1915年的学习时期,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接受西方现代观念;第三个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及1919年之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的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②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导论:8.。中西方学术话语的复杂“转换”动态过程构成了中国理论创造的先在条件,也营造出中国理论创造的挑战,也即普遍与特殊、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的话语观念、方式矛盾。

如果说通过理论的中国化解决了西方现代理论的中国适用问题,那么,中国学术国际话语的建构则是中国理论的国际化问题。在此过程中,中国学术话语构建面临着内外双重挑战。一方面,现代学术话语不等同于西方学术话语,可是,现代学术话语主要源出于西方学术话语,更鉴于西方国家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人们往往将西方学术话语视同具有普遍性的现代学术话语;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乃是中西方学术话语复合的产物,它所使用的概念、范畴、模型与西方学术话语密切相关,但在文化、心理、价值观念、逻辑等方面呈现着鲜明中国特色。这使得中国学术话语的建构难度远大于西方国家,既要打破西方对“现代话语”的“垄断”,又要走出中国传统学术话语范式的窠臼。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突破有赖于强大理论创新能力,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三者关系的良性处理,最终建构出彰显中国智慧的世界理论范式。可是,综观中国当前理论研究,可以发现西方学术话语主导下的概念、理论、范式、模型、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理论研究“西强东弱”的局面并未改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8.。

(二)话语内容: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不高

理论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本质的把握和概括,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统一体。建构高质量学术话语要求实现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理论要反映实践和反作用于实践,实践要推动理论的产生和接受理论指导。但是,中国当前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并不恰切。

1.理论滞后于社会实践。国内层面,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但与改天换地的实践相比,我国的理论并未及时跟得上,理论落后于实践,无法有效解读中国实践的成就与不足,并做出相应反思。其结果是理论思想贫乏、理论深度不足、理论话语不生动,政治话语方面“基本上是领导人讲话的复述,把中央文件、领导人的话删掉,基本上就没有自己的话了。另外,空话、大话、套话多,老百姓不爱看不愿读”。学术话语方面则是“直面中国问题不够”,“钻故纸堆、过分抽象思辨的倾向,导致主题的西方化、选题的边缘化、研究的经院化、内容的小众化”②郭建宁.话语权的实质是文化主体性和理论原创性[J].理论视野,2016(01):1-1.。国际层面,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社会物质大生产和社会实践水平远远超越了此前人类历史任何时期,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旧有的国际秩序、格局、规则正处于不断调整、重塑过程中,国际实践活动也益发复杂。西方理论界在针对国际实践活动提出各种理论假说,比如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灰犀牛、白天鹅、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巧实力,等等。中国理论界解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深入推进的实践活动时尚显乏力,其结果是要么沦为西方学术话语理论的“贩卖机”,全面接受西方学术话语,陷入西方中心论的窠臼不能自拔;要么力图摆脱西方学术话语形式,从中国传统中挖掘与西方学术话语形式匹敌的话语表述模式,其结果是话语表述走不出国门、自说自话。

2.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乏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落后的实践活动发展不出先进的理论,落后的理论也不可能指导先进的实践活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走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亟需先进的理论提供指导。在国际层面,全球正在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多元化正在不断重构着全球社会。此外,反恐、抗疫、生态环境保护、减贫、防核扩散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旧的国际秩序正在不断崩解,西方主导推行的国际规则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国际社会,世界变得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中国怎么办,世界怎么办,需要中国理论给予回答。总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走向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亟需理论提供指导,既有的理论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时代呼唤能够引领世界发展的新理论。面对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我国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尚显不足,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对内不信、对外不行”。“对内不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存在表达不够、分析不清、说服不力的问题。现有学术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适应现实社会实践的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表达和理解需求尚有较大距离,离人民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③许徐琪,孟鑫.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世界话语权的挑战与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02):4-11.;“对外不行”则是面对西方国际理论的弱势状况尚未改变。

(三)话语形式:国际传播体系不完善

传播体系构成了学术话语的形式载体,西方学术国际话语权的强大除了自身强大理论创新能力之外,更有赖于其完备的话语传播体系。与西方相比,中国尚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的学术话语国际传播体系,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1.话语传播体系架构不够完备。完备的对外话语传播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传播模式、传播方法、传播对象、传播内容等。长期以来,中国国内存在着一套体系完备、宣传效能高的传播体系,其中,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是话语传播的主体,报纸、广播、电视、座谈会等是话语传播的载体,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是主要传播内容,广覆盖加重点宣传是主要传播模式,灌输加劝谕是主要传播方法,党政人员、社会团体、人民大众是主要传播对象。总体来看,国内学术话语传播体系呈现出政治性、灌输性等特点。在西方社会内部,国家,官方、传媒、民众构成了传播主体并各司其职,强大的传播媒介为载体并强调独立性,非政治性事件为主要内容,重视受众的主体地位。由于西方传播体系的全球巨大影响力,这使得西方社会的内部话语传播体系长期扮演着国际话语传播体系的通行标准角色。鉴于中国国内学术话语传播体系的特殊性,当前,中国不可能将国内学术话语传播体系直接适用于学术国际话语传播工作,而是必须建构出一套能够与西方国际话语传播标准相匹配的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否则,对外话语传播成效便会大打折扣。但是,所谓的国际话语传播体系标准实际上不过是西方社会话语传播体系的翻版,它并不具有普世意义。如果依照所谓的国际话语传播体系标准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则会出现国内和国际话语传播体系的龃龉。因此,在西方国际话语传播体系依然占据学术国际话语权主导地位的世情下,既吸收其合理因素,又凸显中国特色,就构成了中国构建对外学术话语传播体系的两难。

2.话语体系传播能力有待加强。一国对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既受本国硬实力的影响,也受本国软实力的制约。如果说21世纪之前中国学术话语效力主要受本国硬实力影响,那么,21世纪之后对外话语体系的不完备成为制约国际话语效力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在对外话语传播过程中,要么过度强调西方话语传播体系与中国的差异而无视其合理成分,要么坚信“天理公道自在人心”而忽视对外话语传播的方法、技术、模式,要么无视国际国内差异而直接将国内话语传播体系照搬于对外话语传播。其结果是对外话语传播中主体分工不清、话语影响范围有限、话语内容乏味、话语技术陈旧、传播载体碎片化、话语受众不明确。因此,提升中国学术话语传播能力,不仅构建完备的对外话语传播体系,更要使构成对外话语传播体系的各部分分工明确、运转协调、形成合力,并重视“国内—国际”话语的转换,将国内话语国际化,并将重点放在如何为国外受众接受方面,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①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中国报业,2019(07):5-7.。

三、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基本路径

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应针对不足对症下药。整体来看,在话语理论内容方面要不断增强中国学术话语的“厚度”,主要表现为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话语形式方面要不断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美誉度”,主要表现为完善话语体系、建设多元传播载体、增强话语传播艺术性等。具体来看,在推进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整体提升的过程中,可以选取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增强文化感召力、完备话语体系等三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一)增强中国学术话语的硬实力支撑和理论创生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与认识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实践决定着认识,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中国实践和中国理论是形成中国学术话语的先在条件,对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断推进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的有机统一,以实践丰富理论,以理论阐释实践。

1.基于中国实践创生中国学术国际话语理论。近代以来,西方地方性话语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导性话语,并被视为一种普遍性话语,这与西方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开启现代化实践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但西方学术话语的二元对立思维、霸权主义逻辑、自我中心主义理念使其对非西方社会的实践充满了严重的偏见。要打破西方学术话语长期以来的垄断性、霸权性地位,就必须基于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理论。其一,要做好中国实践的理论总结工作。近代以来,中国在国内层面和国际层面都进行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并未能有效转化为中国理论以为中国学术话语提供有效支撑。相反,中国社会实践的解释权往往掌握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里面。由于西方学术国际话语权的垄断性,国际社会很多时候正是基于西方话语来“构想”中国,中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他者”,中国的真实形象被“遮蔽”了起来。因此,要做好中国实践向中国理论的转化工作,改变实践与理论的脱节问题,真正实现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二,要推动中国实践深入化发展。不成熟的理论往往与不成熟的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相比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以来几百年的社会实践史,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史存在着时间短、历史包袱重、无经验可参考的特点,本质与现象、现代性与历史性、时代性与理想性等交织复杂。只有深入推进中国实践,才能使事物的本质、规律充分显示出来,才能生发出既具有历史普遍性,又具有中国特殊性的理论,从而为中国学术话语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其三,提升中国理论解读实践的能力。实践为理论的创生提供了动力、素材,但是,实践不会自动转变为理论,在从实践向理论升华的过程中,离不开理论工作者的参与。理论工作者一方面要深入生活,广泛搜集资料;另一方面要在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加工和创造,从而透过复杂的表象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并将其以理论的形态呈现出来。当前,孱弱的理论分析和综合表达能力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学术话语国际影响力的关键要素,其后果是要么满足于“拿来主义”,要么流于官方文件的政策式解读。总之,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在于推进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从中国实践中提炼出“标识性理论”,把“标识性理论”运用于指导人类社会实践。

2.依托中国实践彰显中国学术国际话语的世界意义。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认同力、感染力离不开中国实践破解人类社会共同问题的实效力。其一,中国近代的革命实践活动为贫穷落后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又一个鲜活的范例,壮大了世界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削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力量。其二,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富起来”提供了成功模式。纵观人类现代化历程,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三种模式,也即早发内生型和迟发外生型,具体模式又有欧美模式、前苏联模式、混合型模式之分。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患频仍中开启的,属于典型的迟发外生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步入正轨,并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了快车道的。综合来看,权威性领导集体、以人民为中心、政府和市场协调配合、坚持整体性等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既有的三种现代化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基本上都属于迟发外生类型,在开启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外部独立性不足和内部治理水平不高等挑战,既有的三种现代化模式在这些国家施行过程中面临着水土不服问题,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镜鉴。其三,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中国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角度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张的中国外交新实践正在为人类社会走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提供可行路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等正在使此主张变成现实。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中国实践正在为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性难题提供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

3.深化中国实践壮大中国学术国际话语的硬实力。政治、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不会自动转化为话语权,换言之,目前我们的国家实力与学术国际话语权并不完全匹配。尽管国家实力不会自动演变为学术国际话语权,但综合分析主导学术国际话语的国家,却可以发现学术国际话语权与国家实力并非毫不相关,有学者甚至认为“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强弱,是这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实力的综合反映”①左凤荣,刘勇.发达国家在学术国际话语权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0(01):24-31.。在当前国际交往关系中,实力原则仍然居于第一位,直接影响国与国关系的主要是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缺乏国家实力支撑的话语很难产生太大的国际效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学术国际话语权正是建立于其强大的硬实力基础之上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军事、经济、科技、政治等硬实力不断提升,国家实力不断增强,这为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硬实力仍然存在提升的空间。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拉帮结派”构建围堵中国的军事同盟,经济上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治上奉行霸权主义,安全上坚持冷战思维,污名化中国实践和主张,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构成了巨大外部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新冠肺炎疫情等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双重压力。面对国内外的风险和挑战,推动中国社会实践的深化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深化实践不断壮大国家硬实力,才能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

(二)将文化自信的基本要义熔铸于中国学术话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文化影响着一国的话语内容和形式。在推进中国学术话语建设中,要立足中国文化,凸显中国文化精神。

1.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学术话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在古典文明时期,中国曾构建出一套完备的话语体系,并使其成为东亚社会的主导性话语。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被视为中国衰落的重要责任方而遭受批判。在传统文化遭受批判的同时,发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转向,也即用语改变和语义变迁,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新词汇的涌现和旧词汇含义的转变。但是,传统学术话语向现代学术话语的转换并不是简单的新旧置换过程,传统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规则意识等仍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成为人们接受新观念、新话语的社会心理背景。此外,传统学术话语所负载的哲理性、道义性、理念性内容具有普遍性意义,比如:和而不同、义利观念、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等对于处理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挑战依然适用。因此,在推进学术国际话语权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心理结构的潜移默化影响,并成为现代中国人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的潜在心理背景和偏好因素;另一方面,要重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通过对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时代生命力。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核心是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既要反对把二者简单对立起来,又要反对把二者简单等同。

2.继承革命精神,彰显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道义价值。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过程中孕育出的精神。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依托于国内革命战争和抗击外侮的伟大实践,是近代中国人民求民主、求独立、求解放的精神写照。革命话语是革命精神的表达载体,在发动群众、鼓动革命、凝聚民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话语的重要部分。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革命具有世界意义。一方面,中国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性质,将阶级革命与民族独立熔铸于一炉,为世界贫穷落后、被殖民、受压迫民族的真正解放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在新时代继承革命精神就是要勇于向一切不正义现象做斗争。当前,帝国主义在国际关系中的掠夺性有增无减,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的经济危机危害全世界。面对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但不顺应世界潮流,甚至顽固阻挡。面对当代国际关系中存在的不正义性,中国应秉承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彰显其道义性和正义性。

3.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昭示中国学术话语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广泛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精神呈现,“建设性”是其基本内核,建设话语是其符号载体。当前,从国内角度来看,建设话语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性话语。建设话语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符号化表达,在塑造社会风气、激发社会动力、树立社会理想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国际角度来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破解全球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应坚持“建设性”,反对“冲突性”,将建设话语确立为国际主流话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话语虽然是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但却能够为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提供话语支撑。此外,鉴于新自由主义话语引发的发展灾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话语正在不断被国际主流社会所接纳,并被广大后发展国家所信奉。总之,不论是国内层面还是国际层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正在成为中国学术话语的物质和信念支撑,中国学术话语要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发掘其时代价值,以回应国际社会的普遍性需要。

(三)构建“方法-内容-形式”相统一的完备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形式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受到格外重视。西方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构建,已经建构起一套完善的话语体系。这套体系具有鲜明的逻辑自洽性、价值引领性、行为规范性,能够为西方强大的学术国际话语权提供坚实支撑。对比来看,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推进中国学术话语建设过程中,应扎根中国实践、依托中国文化,不断完善中国话语体系。

1.坚持历史继承与现实关怀相统一的中国学术话语方法。完善中国话语体系要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话语、话语体系是一定时期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映,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在完善中国话语体系过程中,要关注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具体样态、达到的水平,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0.。尽管话语体系受制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话语体系也不是完全被动,而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一方面表现为话语体系与生产的不平衡性和对生产的反作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话语体系的历史继承性。在完善中国话语体系过程中要重视话语体系的独立性,尤其是要做好对历史话语体系、话语的继承与发展工作。近代之前的中国有着一套自成体系的话语。这套话语体系虽然已经落后于时代,但其所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国与国等关系具有普遍性,对破解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具有启发意义。因此,要不断发掘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中的优秀成分,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融入中国现代话语体系,以提升中国话语体系的厚度,并彰显中国话语体系的民族特色。将历史继承与现实关怀统一起来,才能使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深度”与“现实温度”统一起来,才能使中国话语体系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民族性,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理念和相关知识深入广大国际受众的心灵。

2.坚持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中国学术话语内容。学术国际话语权奠基于一国硬实力基础之上,但从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来看,主要表现为吸引、诱导、认可的能力,更具体地说乃是一种认同或同化能力。如果排除外部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因素,基于话语体系自身来看,对某话语体系的认同主要受到该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影响。话语体系的科学性也即该话语体系反映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能力,如果某话语体系逻辑自洽、结构完备,但却不是事物本质或规律的客观反映,而是抽象的、形式化思维建构,那么,这套话语体系即使能依靠完善的形式体系说服人,失败的实践也终将使人们抛弃它。因此,在推进中国话语体系完善过程中,要依托实践深入挖掘时代的本质与规律,实现话语理论的彻底性,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标识性的概念、范畴、标书,引导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和讨论。除了科学性,价值性也是制约话语体系认同能力的重要因素。话语体系的价值性是对人与世界之间改造与被改造关系的反映。当话语体系内容符合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并能够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类社会提供“善”的指引,它就极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价值观共鸣,人们也就易于接受这种话语体系的内容和精神。因此,在推进中国话语体系完善过程中,一方面要广泛发掘、汲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所内蕴的人道主义情怀,另一方面要直面人类正在遭遇的深刻价值危机,回应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关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引。总之,完善的中国话语体系不但要呈现出科学性,还要具备浓浓的价值关怀。

3.创新话语传播形式以完善中国学术话语表达。从词源学角度看,话语在古希腊时期属于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尽管此后的话语研究已经突破了修辞学范畴,但重视“形式”仍是其应有之义。在推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创新话语传播的形式建设。一方面,要整合现有传播形式要件。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需要对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传播方法、传播客体进行整合,以改变它们之间的疏离状态,使整个传播形式要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能够针对不同的传播情境实现有效性传播。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受众的话语传播形式应体现出差异性、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在继承既有传播形式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国传统社会有着丰富的传播形式资源,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也一贯重视传播形式建设,并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地使用和发展了一系列话语表达形式,比如戏剧、文学、标语等。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现有话语传播形式也面临着传播主体职责不清、传播载体落后、传播内容僵化、传播方法陈旧、无视传播客体等挑战。因此,要广泛吸取国内外话语传播形式的经验,重视传播主体的素质、能力和传播媒介的建设,理论传播质量的提高等。同时,要结合时代环境的新变化对话语传播形式做出调整和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原则,将留学生、商业文化人士等打造为话语传播主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此外,还要重视网络传播载体建设、文艺方式利用、目标受众主观能动性发挥等。总之,创新中国话语传播形式,其旨归就在于以目标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报道,提升各类受众对中国话语体系的接受度、认可度。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经过百年奋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中国更加积极地融入世界并在世界上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论,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对于中国来说,积极融入世界不再是单向的输入,还要向世界积极讲述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这都有赖于中国具备强大的学术国际话语权。但是,现代学术国际话语权仍牢牢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学术国际话语权西强东弱的结构性现状并未改变。因此,要不断提升对学术国际话语权的重视度,将其提升到事关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以学术话语为突破口,扭转学术国际话语权疲弱的状况。

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疲弱是由多元因素导致的。在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要深入推进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的辩证统一,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验证中国话语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不断破解中国社会、人类社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为中国理论提供坚实的硬实力支撑。其次,要坚定文化自信,依托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学术话语,打破学术话语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丰富国际话语种类和价值选择。最后,要不断完善学术话语体系,从国际现实和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新概念、新表述、新理论,引领议题、制定话语规则、建构强大话语传媒载体等。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