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2-03-04 21:53胡田军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2511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课堂教学

胡田军(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251100)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结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历经千年依旧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了有益启发。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不断普及的当下,多元化社会思潮不断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响被削弱。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歌、散文、戏曲等,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向初中生开展自强不息、爱国主义、豁达宽容等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渗透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传统文化兴趣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纲领性文件,并对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重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制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流程。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以优秀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学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时,一些学生会产生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一些古代文人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却依然把仕途发展作为人生的理想追求呢?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正是由于家国情怀的影响,才有了仁人志士的伟大付出,他们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抛弃个人恩怨得失,前仆后继、无私奉献,才有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而家国情怀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通过这样的教学,也实现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同时,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教师解答疑问,这样的教学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再如,新课标要求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教学方法保守,注重再现文本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规范指导代替让学生亲身体验,追求读法上的统一性,导致学生缺少自主感悟的机会,也很难进行创造性解读,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会丧失阅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初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朗读主动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打造展示个性的平台,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多元化阅读的基础上,增强语感,使之体会语言文学的无穷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促进知识与文化融合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不再仅仅依赖于课堂这一途径。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生动,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石拱桥》这一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学中渗透桥梁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建筑、中国桥梁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让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建造历史、建造种类、建造背景等有关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密切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又如,《石壕吏》这篇文章是诗人杜甫对当时社会形态的描写,但初中生因生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诗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感受诗人爱国爱民的思想,教师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组织学生自主编排舞台剧,结合诗篇内容展示舞台剧情节,以情境演绎的方式表达“妇啼一何苦”等诗篇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学生能从舞台剧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在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的同时,也会对现代生活的和平安定感到庆幸,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民的情感。

再如,北朝民歌《木兰诗》表达了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英雄气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花木兰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木兰诗》中蕴含的孝道文化,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动画对课文产生更深刻的感悟。同时,也有很多其他课文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出来,如《观舞记》等,教师可以播放多媒体视频,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理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挖掘传统文化素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把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相联系,增强文化渗透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教师在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前提下,还应把常规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影响学生的言行,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为增强教学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武陵人的奇特境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为学生简单翻译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课文中的细节问题。另外,教师还可结合课程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桃花源人会如此热情地招待武陵人?这是否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待客之道?教师可借机向学生讲解我国人民热情好客、待客礼仪等内容,提高传统文化渗透的实效。

再如,《三字经》诠释了开展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可借助古人的聪明智慧来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把这些优良的习惯和品格内化为个人行为,这将会成为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板报等工具带领学生学习和感悟《弟子规》里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古人对待朋友、对待家人的规范和礼仪,在诵读经典的基础上逐步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背诵《百孝篇》有关内容,教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用感恩之心回报他人的关怀,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目前稳定和谐的社会,只有大家都常怀感恩之心,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

四、依托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渗透方式

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让学生更加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师应创新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第一,教师可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拓展学习,学习方式不单单局限于阅读书籍,还可以观看有关电视节目和专题讲座,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观看和收听,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二,在工作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与班主任配合,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课间学习活动,通过趣味性的课间学习活动,更好地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唐诗五首》时,可在开展常规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开展唐诗诵读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唐诗诵读;教师也可以组织开展全校范围的唐诗诵读比赛等活动,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促进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延伸阅读范围,学习传统优秀文化

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任,不但应注重学生的课内阅读,还应引导学生多开展课外阅读,通过延伸阅读,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中领悟古人智慧,激发学习兴趣,把传统文化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切身体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这一章节时,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教师可在全班范围内深入开展“赏析经典,阅读名著”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四大名著,并讲一下自己最喜欢名著中的哪个人物?感悟这些人物的精神和品格。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不但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还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和品格,从而提高鉴赏文本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但可以提高初中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还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使初中生深刻地感悟和理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为今后学习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采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传统文化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促进知识与文化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素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依托课外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渗透方式等多种有效策略,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传统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