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度学习思维导图,提升高段学生小说阅读能力

2022-03-05 09:1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导图深度

刘 玉

(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小学 重庆 400050)

1 现状分析

小学高段学生对于阅读并不陌生,从小到大无时无刻不在阅读,看广告、路牌、示意图、绘本、杂志等。小说类课文在部编版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是在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阅读速度快,理解深刻,提升写作能力,而有的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有困难,无法掌握写作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是阅读思维能力的差距造成了这一现象。

在教学中进行思维导图的深度学习,可以改变这种现象。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景、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性学习。学生深度学习思维导图是基于该文本直观、简明,概括性强的特点,易于理解并批判性地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进行综合性的深度学习,由阅读到理解,实现知识的内化到外化。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学生对思维导图的阅读层面上,没有将这种文本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优势挖掘出来实施深度教学,因而丧失了让学生深度学习的机会。这里我们将教材中的思维导图挖掘出来,利用其直观、形象、简明等特点实施小说阅读课堂的深度学习,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小说,整理阅读思路,学习语言表达特点,实现由阅读到理解的深度学习,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阅读能力,突破小说教学的难点。

2 方法初探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主要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并且借助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来反映出一种社会生活的文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类课文的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小学高段学生虽然读过一些小说,但并没有建立对相关文体的认知,只是将这些小说当作故事来对待。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语言特点等方面切入,让学生在理清情节、学习描写、感悟语言的同时,体味作者情感的抒发,并形成较为完善的小说认知体系。

2.1 引发思维,整体把握,理清情节

在儿童感知中最直观的就是图形,通过对图形的感知辨别产生认知思维,并思考和更新头脑中存有的知识个体,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提出:“儿童在自然特性前提下,精神胚胎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反复观看图形或是影像环境造就对知识的吸收。”小学生读小说时大多数关注的是故事情节,简单的故事情节容易理清,但复杂的情节就会混乱。引导学生在小说阅读过程中进行思维导图的深度学习,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是小说单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脉络。例如《鲁滨孙漂流记》是一篇梗概,学生阅读后可以很快找到这样简单的思路:

利用这样的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相关情节,运用思维导图中的垂直思考方式,增进思考深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在读完部分章节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画思维导图,先选取关键词,可以在相关章节的内容中寻找,也可以在目录中寻找,以此作为一级标题,后面的分支就是二级标题,以此类推,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提炼出来形成关键词或短语。这样,阅读其他小说时学生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掌握文章脉络,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2.2 提取信息,分类梳理,塑造人物

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通常以一个主题向四周发散,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或多个关键词,即上文提到的关键性语言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各感觉器官及已有经验,积极思考,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可视的图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互动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在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左右脑,帮助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思维导图能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调动左右脑同时运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能使师生双方都从新的视角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拓宽,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时,由于小说中人物较多,所以常常忘记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主人公是怎样由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转变成人人称赞的英雄这个过程混淆不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水平思考,拓展思考的广度,增进创造力,从人物经历的事件中找到人物的优秀品质。

当学生在课堂中将自己的阅读过程用图外化表达时,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理解文本的思路,从而指导学生高效地阅读,并在小说课堂教学中,变传统的讲解和分析文章为师生共同分享、研究、讨论的课堂模式,使学生逐步从自学到合作探究,最终充分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方法,学会品味文学的品质。

2.3 课外阅读,导图引路,感悟语言

教育心理学关于心智技能的培养理论认为,心智活动来源于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反映。心智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实现,实践活动本身以及“内化”都是动态的过程。阅读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即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分析、理解、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是学生在进行知识内化的个性化思维活动过程,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这远比学生仅通过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来得更有效果。

通过课堂学习,在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导图绘制方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小说后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讨论式课堂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思维导图与组员进行共享,然后,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商讨小说内容,特别是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人物塑造等方面多下功夫讨论,最后推荐小组内部最终确定的导图方案,派出代表与大家分享作品。

3 实验对比

将6.5班共50位学生分为两组,随机抽样,每组25人,同一教师用两课时教学《骑鹅旅行记》。一组采用传统教学,即:教师讲解—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二组采用思维导图教学,即:明确学习要求—认真阅读小说—提取关键语言、引导画出思维导图—小组交流学习、修改完善导图—教师补充修改导图。教学完成后进行数据对比:

50人中所占百分项目人准确归纳主要内容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作者写作方法一组(对照组) 5 10% 9 18% 3 6%二组(实验组) 23 46% 20 40% 19 38%

3.1 实验效果

通过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对同一部小说学生能在运用思维导图的深度学习中,准确归纳主要内容,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作者写作方法,阅读思维的逻辑性更强,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激发高段学生小说阅读兴趣,理清故事情节,正确、全面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融入小说阅读的深度学习之中。由此看来进行思维导图的深度学习,较好地解决了我们开篇提出高段学生阅读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

3.2 存在问题

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说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绘制导图很喜欢,但有的学生绘画内容较多,导图内容不够准确,有的学生思路清晰,但绘制内容单薄。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继续研究。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导图深度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