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

2022-03-07 06:32王学华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主旨精神人生

▲▲技法指导

精彩的结尾,能为文章增光添彩,从而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让人回味无穷。议论文的结尾,有以下几种可供大家借鉴:

1.照应开头,呼应前文

结尾或照应文题,或照应开头,前后呼应,文气贯通,结构圆合。例如:

开头——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得到、失去,轮回流转,如同福祸相倚,时为终点,时为起点,时为过程。

结尾——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得与失的终点和起点,连缀起了人生轨迹的一个个小点,行而不辍,接续过往。得失之间,是为过程。

文章前后都表达了对“得与失”的深刻思考,首尾呼应,中心突出,形成结构上的对称美,显得整齐完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提出希望,呼告号召

在文章最后发出号召,呼吁人们朝着某一个目标去努力,这种结尾鼓动性强,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例如:

肩负神圣使命的青年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结语一语中的,总结升华,号召有力,令人思考,让人备受鼓舞。但这种形式的结尾,一定要注意不要空喊口号。

3.画龙点睛,总结升华

即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凝练简洁的语句归纳总结,以便对前面的观点、态度、主张和主旨再一次进行重申,画龙点睛,揭示中心,点明文章主旨,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例如:

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只要我们勇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跨过茫茫的人海,迎接我们的一定会是璀璨的星辰大海。

寥寥數语,就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点明题旨,收尾自然圆满。

4.抒情强烈,启迪人心

采用直接或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表明观点、态度,拓宽意境,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

天地英雄气,江河万古流。一座山峰的崛起,挺立的是脊梁;中国共产党的勃兴,耸立的是风骨。一个时代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英雄辈出;一个国家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我们回望历史的纪念日,是为了不忘历史,因为,一百年长歌未央;我们眺望未来的指路标,是为了更好前行,因为,九万里风鹏正举!

这个结尾,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的由衷赞美之情,表达了对英雄与历史的铭记情怀,更是讴歌了美好的未来,写得极富感染力。

5.巧用修辞,尽显文采

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结尾可使文章引人深思。例如: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汲汲于得失,不戚戚于荣辱,因为无论得失,皆是过程,在过程中行走,在过程中反思,在过程中突破,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结尾段语句采用排比形式,气势磅礴,情感容量充沛,充分传达出“珍惜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好地收束与点题,思维开阔,语意流畅。

6.巧妙引用,增强底蕴

用名言、俗语、警句、歌词、诗文结尾,收束有力,余音绕梁,使文章活泼而有文采。例如: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时代大有可为,为何不为?为何无为?反观当下,“躺平”“内卷”等词语的兴起,冷峻地观照了当下部分青年无为之态。然而,懦者从不启程,弱者死于途中,只剩下我们前行,一刻也不能停,因为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结尾段引用了鲁迅的名言警句,阐明了新时代的青年所应该有的正确态度,深挖内涵,拓展新意,雄辩而深刻,耐人寻味。

7.问句作结,突出强调

问句有设问、反问和一般性的疑问等,在文章结尾设置问句,能够增强情感力度,或者启发读者思考,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例如: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有了修身、矫思、立义作为基础,理想自然就变得崇高而伟大,如此,再付诸行动,矢志不渝追逐理想,怎么可能创造不出精彩而辉煌的人生呢?

这个结尾在总结上文的基础之上,最后以反问语气强化观点,表达信念,在引人注意的同时,更加彰显了主题,启发读者展开联想,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

8.阐明道理,揭示主旨

即在前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最后阐明道理,揭示主旨。例如: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得”,也不可能永远“失”,所有的得失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所有的得失都是人生的过程与财富。赤日煌煌,其芒未央;与得同行,与失为伴,在得与失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意味,创造人生的精彩。

这个结尾再一次阐明了“得与失”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在得失中前行”的主旨,雄辩而富有哲理,给人以生命的启迪。

▲▲优秀习作

滋养精神,闪耀人生

◎陈雨欣

记得电影《闻香识女人》中有这么一句台词:“没有什么比精神残废更可怕,因为没有义肢可装。”这种“残废”无法用外力弥补,这正是其可怕之处。惟有滋养精神,才能积蓄力量,闪耀人生。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确实如此,她在“太太客厅”里举办了多次精神沙龙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自我的精神世界,恪守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俨然一位“隐居女人”。倘若她未固守精神家园,而是沉溺于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的社交活动,那不免可悲可叹。她懂得精神的重要性,才没让自己迷失,终成为一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可见丰盈的精神,是生命的钙片。

胡尔·卢比佛说过:“我唯一想留给世界的是我的背影。”他一生创作不多,但其作品却畅销全球,在四十四岁正值人生的茂盛时期,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写作生活,将自己解放,融入平凡生活,开始独特的精神之旅。他认为外界的名利物欲令他不安,难以容忍。所以,他选择退出文学界,安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成就平凡却不平庸的自我,以独特的眼光与态度面对人生,深刻地进行自我反省,用丰盈的精神,铸造生命的强健体魄。

而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拥有丰盈之精神?放眼望去,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有多少精神缺失、道德沦丧的人!他们有的将毒奶粉送入婴儿的嘴里,有的将瘦肉精端上人们的餐桌,有的将馒头进行染色,有的将公园里的盆景据为己有,有的将道路旁的公共设施随意毁坏……如果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盈,一味地向钱看,最后只会使自己身陷囹圄、狼狈不堪,这样,既不会使自己的身心放松,更不会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让自己精神变得丰盈是多么重要。让我们怀着“东篱采菊,南山饮酒”的心境,去“坐看云起时,行至水穷处”,赏“禅房花木,曲径通幽”,品“荷笠斜阳,春山归远”,忆“黄梅时节,棋子灯花”,追求充盈的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锻造丰盈的精神,让生命的钙片滋养每一颗迷失的心灵,让不屈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的未来。

【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学生,指导老师:王学华】

点评

本文从一句电影台词切入,开头提出问题,简洁精练;中间以林徽因和胡尔·卢比佛为例,论证“精神丰盈”的意义和价值,这里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做到叙议结合,深入浅出。然后摆出当今社会精神缺失的现象,从反面加以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文章最后强调“让生命的钙片滋养每一颗迷失的心灵,让不屈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的未来”,观点深刻,而且有启发性,显示出作者强大的思考力。结尾提出希望,呼告号召,振奋人心。

猜你喜欢
主旨精神人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拿出精神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办手抄报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