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态文明绣满苏城每个角落

2022-03-07 00:08
现代苏州 2022年4期
关键词:消夏太湖野生动物

“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苏州这座与太湖同生共长的城市,以江南特有的自然资源,孕育了江南生活。

如今,我们在关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关心生态的和谐。苏州人通过对自然资源、乡土物种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更开创出与这片土地和谐共生、互惠共荣的全新发展模式,让今日的苏州融入了山水林田湖草所构成的生命共同体。

一花一木,留住江南乡愁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这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在《过苏州》中描述的苏州。千年时光流逝,苏州的各类本土生物见证了城市的变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本与我们共享一片山水的动物、植物,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为了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苏州很早就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及保护工作,通过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策略,为维护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三个层次的多样性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

多年来,林业、公安等部门积极向社会公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制意识,不仅营造了全民参与、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社会氛围,更把“生态环保是底线、红线,更是高压线”的意识传播给广大市民。

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检察院自2016年被指定管辖危害生态环境犯罪以来,办理了多起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案件,并对相关涉案人员追究刑事责任。苏州警方也在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和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案件中屡建奇功。

随着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加强,提高苏州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已经成为苏州努力的目标。2019年,苏州拆除了太湖中的4.5万亩围网,近万名渔民退捕上岸再就业,用“退蟹还湖”“渔民上岸”的方式,让太湖回归自然状态;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建设生态复层围堰,为珍贵鸟类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地,吸引了191种鸟类前来栖息繁育;金庭镇发动村民保护房前屋后的古树名木,留住了自然村记忆;太湖生态岛通过增加洞庭碧螺春茶、青种枇杷、杨梅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实现对本土特色优势品种的种质资源保护;苏州各地每年开展“爱鸟周”活动,参与人数连创新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震旦鸦雀、白鳍豚等珍稀濒危物种重现江南,苏州市湿地修复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发布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在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出品的《苏州长物》博物系列图书中,苏州生态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了十数年间,300 余种曾出现在古诗画的野花野鸟、乡土树种,穿越时光,与今日江南水乡和谐共处的场景。

一山一水,保护生态文明

苏州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散布着零星低山丘陵,是一处有山又有水的江南福地,长久以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不少苏州人的谋生之道,却也给苏州的山山水水带来了难言之痛。

1999年,为了抚平开山采石给大自然留下的伤疤,苏州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苏州市禁止开山采石条例》,并投入大量资金,历时十几年,基本完成了全市露天矿山环境整治工作。

树山村党总支书记吴雪春回忆,关停采石宕口的那几年,正值石料价格快速增长时期,为了让村民放弃开矿卖土这样低成本产业的同时,让树山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2000年左右,树山村开始引导村民们种植茶叶、杨梅、翠冠梨、水稻等农作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雏形。2006年,树山村还成立农业合作社,对农作物种植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进行农副产品销售统购统销,同时打出了树山绿色、无公害的农副产品品牌。2008年,树山村实现全部农作物丰产,原本裸露的宕口重新被绿意覆盖,到了春天,满山的梨花让树山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如今,每到一年一度的树山梨花节,都会有成千山万的游客沿着三公里的观光木栈道,深入花海,一赏春色。

有了大量生态质量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积累,太湖生态岛得以在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更多新探索、新实践,苏州探路建设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就是这样的有益尝试。

从前,消夏湾是一个破败的滩涂,到了雨天,周边果树、农田产生的农药化肥残留,以及周边区域的污染物等有害物质,会随着雨水通过消夏江直接排入太湖。当地利用经过本土化改造的德国湿地技术,通过植物、微生物和滤料,共同组成三道湿地拦截处理体系,对原有的面源污染进行拦截,和周邊的山林、农田形成一个“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生态系统。

如今,消夏湾汇水区域农村面源污染物COD削减83.0%、总氮削减65.5%、总磷削减73.3%,消夏江河道COD、氨氮和总磷等主要指标优于地表III类水标准。2021年4月,该项目被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列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案例。

金庭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我们的目标,是将太湖生态岛建设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岛的‘中国样本’、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苏州方案’、苏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示范’、美丽苏州幸福家园的‘优势品牌’。”

一点一滴,助力和谐发展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李群在采访中曾表示,“数据科学与信息时代的技术机遇”是我国生态治理面临的三大机遇之一。如今,苏州各地在发展高水平的生态质量和高效益的绿色经济的过程中,也正大量借助着科技的力量。

生态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全民参与。2020年,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检察院发起了一款运用区块链技术,将打击和保护野生动物双效合一的微信平台——“法眼识动物”,为解决办理野生动物案件线索零星、取证难、存在滞后性等难点提供了方案。

今后,市民在发现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后,可以采用“不见面”方式,拍照上传证据,一键提交举报线索至微信平台,系统将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司法局、餐饮协会等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多方联动,对违法行为进行相应处理。

为了提升蓝藻防控的效率,针对水源地取水口容易受到外来水华藻类影响,近岸带水生植被物质少、多样性指数低的问题,太湖生态岛在此类敏感水域实施藻类智能拦截系统工程,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识别软件浮游藻类,并浮力调节进行拦截,可以有效防止藻源性污染物(藻毒素等)和藻源性生物碎屑沉降污染水体,释放嗅味物质影响空气质量,同时促进了敏感水域内外水体自由交换。

面对每年太湖蓝藻发生期间应急打捞能力不足的问题,苏州辖区太湖水域于2021年投放了第一艘移动式蓝藻分离处置船——“太湖生态岛—消夏号”,大大提升了蓝藻暴发期的应急打捞能力。

苏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既是可以入诗入画的自然禀赋,也是苏州赖以持续生存发展的最大依托,随着苏州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和创新,未来,这座江南水乡在世界舞台上将不仅以“东方威尼斯”为人所知,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猜你喜欢
消夏太湖野生动物
太湖茭白
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之道(上)
风雨闲
竹笏消夏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名画中的故事
消夏
太湖边的橘子
赞东太湖
太湖“开渔”迎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