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2022-03-07 06:41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灌醉壶口河套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阅读下面两篇文章,让我们感受作家笔下奔涌的黄河水,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独特意蕴。

阅读训练一

河套忆

白居易忆江南,最忆的是红花、绿水、桂子、芙蓉。我却常想起西北的河套,想那里的大漠、黄河、沙枣、蜜瓜。

一九六八年底,我从首都的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小县里,迎接我的是狂风飞沙,几乎整天整日天地混沌朦胧,嘴里沙土不绝。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绿,甚至没有声音。在这里,好像一切都骤然停止。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这几个人本是有力量的,有天文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可是到哪里去自食其力呢?

春天到了,我被派去和民工一起到黄河边防汛。开河前的天气是阴沉低闷的,铅灰色的天空像一口大锅扣在头上,不肯露出一丝蓝天。长长的大堤裹满枯草蓬蒿,在风中冷得颤抖。那茫茫大河本是西来,北上,东折,在这里绕了一个弯子又浩浩南去的。如今却静悄悄的,裹一身银甲,像一条沉睡的巨龙。河的那岸便是茫茫的伊克昭沙漠,连天接地,一片灰黄。我一个人巡视着五六里长的一段堤,每天就在这苍天与莽野间机械地移动,像大风中滚动着的一粒石子,我的心也像石头一样的沉。我只盼着快点开河,好离开这忧郁的天地。

一天下午,当我又在河上来回走动时,眼前突然一亮,半天上云开一线,太阳像一团白热化的水团,挤开云缝,火团旁那铅块似的厚云受不了这炽热,渐渐由厚变薄,被熔化,被蒸发。云缝越来越宽,阳光急泻而下,在半空中洒开一个金色的大扇面。这时,远处好似传来隐隐的雷鸣,我的心激动了,侧过耳朵静静地听着,声音却好像是从脚下发出的。啊,老河工说过,春气是先从地下泛动的。忽然我又发现,不知何时,黄河那身银色的铠甲裂开了一线金丝,在渐渐地扩宽。那是被禁锢了一冬的河水啊,正在阳光下欢快地闪出软软的金波。不一会儿,偌大的冰河就破碎了,浮动了。黄河伸伸懒腰苏醒了,宽阔的水面上漂着巨大的冰块,顺流直下,浩浩荡荡,像一支要出海的舰队。那冰块相撞着发出巨大的响声,有时前面的冰块流得稍慢一些,后面的便斜翘着,一块赶一块地压了上来,瞬时形成一道冰坝,平静的河面陡然水涨潮涌。北国的春天啊,等不得那柳梢青绿、墙头杏红,竟来得这样勇猛。

不知何时,堤外的河滩里跑来一群觅草的马,它们狂奔着,嘶鸣著,一会儿吻吻地下的春泥,一会儿又仰天甩着长鬃。我被感染了,不禁动了那在心头关锁了许久的诗情,轻声咏道: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我的心解冻了。

初夏的一夜,经过一天的劳累,我在泥壁草顶的小屋里酣卧。一觉醒来,月照中天,寰宇一片空明,窗外的院子白得像落了一层薄霜。不知为什么,我不觉动了对北京的思念。这时的北海,当是碧水涟涟,繁花似锦了。铁狮子胡同我们那个古老的校园——那里曾是鲁迅先生不能忘却的刘和珍君牺牲的地方——这时,那一树树的木槿又该用她硕密的花朵去遮掩那明净的教室了。图书馆的楼下一定也泛起了一阵阵清香,那满园的丁香应该已经开放。和着月色,我忆起宋人的诗句,“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不知过了多久,便又在一种浮动的暗香中蒙眬睡去。

翌日,我起来扫院子,鼻间总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清香。我怀疑还是昨夜的梦,但这香又总不肯退去。原来沙枣花已悄悄绽开。我拉着扫把伫立着,房东大爷看见了说:“后生,想家了吧,春过了,你们也该走了。”我说:“大爷,我们不走了,就在这里当一辈子农民。”不料,他胡子一抖,脸上闪过一丝不快:“那还行?那还行?”

一年后,我们自然是分配了,工作了,各自去自食其力了。去年夏天,我们这一伙河套人在北京的一个朋友家里小聚。主人说要给大家吃一件稀罕物,说着便捧出一个金黄如碗大的东西。众人一见,不觉齐声惊呼:“河套蜜瓜!”在北京见到这种东西,真如他乡遇故人,席间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瓜切开了,那瓤像玉,且清且白,味却极甜,似糖似蜜,立时香溢满室。老朋友们尽情畅谈。大家诉说着,互相安慰、祝贺、勉励。当然,也少不了忆旧,重又陶醉河套平原那迷人的夏夜、火红的深秋,最后自然又谈到桌上的蜜瓜。那样苦的地方,怎么能产出这样好的瓜呢?我们这些在那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人自然知道,正因为经了那风沙、干旱和早晚极悬殊的温差,这瓜里的蜜才酿得这样甜、这样浓。事物本是相反才能相成的。

河套,我永不会忘记那个我刚开始学步的地方。

(选自《大家·经典:梁衡经典散文》,有删改)

思考

1.散文家林非认为梁衡的散文具有“捕捉住自然或人文景观令人神往的妙处”“表达出人的心灵、意志和力量”等特点。请结合第四段的相关语句,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二

陶醉壶口

到壶口看瀑布去!

然而,清晨出发时还很高的兴致,现在却渐渐被这漫长的旅途磨损了,加上黄土高原的平淡无奇,车厢内寂静下来,欢声笑语也被断断续续的鼾声取代了。

忽然有人从梦中猛地醒过来,惊呼雨来了。我们也确实听到隆隆的雷声。可窗外明明是风轻云淡,没有变天啊。司机笑着说,那就是壶口瀑布的响声。真是先声夺人,车上立刻活跃起来,每个人都侧耳倾听。那声音好像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大家的心全被强烈地震撼着,内心的激动从眼神里迸射出来。

车一停,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跳下去,快步走下岩磴,跑过石滩,来到面对瀑布的巨岩边。(甲)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如土山飞崩,黄海倒倾,溅起水雾腾空,蒸云弥漫,恰似从水底冒出滚滚浓烟。水底悬流激荡,如开锅沸水,浪滚涡拥。这雾,这云,这烟,全部是黄色,散发着泥土气息,使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更使那吼声如洪钟闷雷,震荡峡谷,气吞山河。

大家聚精会神,不知什么时候云破日出,这瀑布骤然亮起来,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乙)那升腾的水雾因为阳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从天际插入,似长鲸饮涧;有的横卧河上,如彩桥飞架;有的飘忽游移,似花团锦簇;有的续续断断,扑朔迷离。

我默立在瀑布面前,被这气势这风采惊得目瞪口呆,任飞溅的水花淋个痛快。我拜倒在这大自然的杰作脚下,不寒而栗,觉得自己这么渺小,骄骄二气荡然无存。我忽然领悟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知晓了光未然、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明白了为什么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东渡抗日的将士们要选在这里誓师出征。

壶口以下的河槽很窄,不过一二十米,水急浪高,槽深流远,当地人称“十里龙槽”。龙槽中的河水汹涌澎湃,仿佛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有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概。

以前,我曾经多次看到过黄河:在青海,它是美妙的一缕;在宁夏,它是平静的一湾;在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山东,它是平稳的漫流;而在这壶口,我看到了它性格的另一面,巨大的落差,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看到了一条立体的黄河,一条完整的黄河,看到了它漫长的历史,看到了它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它的真传。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动,它的雄风在我血管内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闪动。从今天起,我才成为一个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壺口,天下第一壶,盛满了西凤、杜康,盛满了汾酒、竹叶青,盛满了陕北的米酒。当年灌醉了李白、王之涣,灌醉了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灌醉了我,灌醉了我们大家。

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

(作者尧山壁,选自《山水清音/美文美读》,有删改)

思考

1.选文的语言形象生动且富有表现力,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成为一个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灌醉壶口河套
壶口放歌
河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
近代晋陕移民与“河套”内涵变迁
忆秦娥·临壶口
风从故乡来
都不是真的
捡尸体
壶口放歌
河套灌区:兴水利强基础 惠民生促和谐
河套灌区试用无人机获取作物需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