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集中营烈士遗作与红色教育发展研究

2022-03-07 11:01张莉姗
活力 2022年24期
关键词:研学革命红色

刘 娅 张莉姗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阳 550018)

息烽集中营是1938年国民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设立的全国规模最大的秘密监狱,从1938年建立至1946年被撤销。先烈们以血肉之躯和顽强精神对抗国民党特务的残酷摧残和迫害,在息烽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红色传奇。1988年,国务院确定并公布息烽集中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息烽集中营旧址被中宣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息烽集中营红色基地文化由革命遗址、遗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精神、革命文艺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组成,是贵州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贵州红色教育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烈士遗作的历史文化价值

烈士罗世文、车耀先、韩子栋等在被关押期间成立了“中共狱中秘密支部”,领导狱中党员并团结难友。国民党狱中干部周养浩采取怀柔政策,在集中营创办了《复活月刊》和《养正周报》,当时未暴露身份的中共党员周科征、韩子栋、宋绮云参与了刊物的编辑,这两个报刊实际被控制在狱中党支部手中,成为支部合法的斗争阵地。集中营烈士遗作因在这两个报刊上发表得以保存至今。遗作文体有诗文、小说、书信、格言、时政评论等,记录了狱中的黑暗景况、斗争的艰难险阻和革命志士遭受的残酷迫害。遗作的情感真挚饱满,风格或昂扬或深沉,体现了创作者的革命情怀和文学修养。

(一)以文学为武器,开展狱中斗争

在集中营牢狱里最难承受的是长年累月丧失自由、尊严被践踏、目睹战友逝去。许晓轩同志先后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重庆新市区委书记,1940年被捕至息烽集中营,他利用周养浩“狱政改革”的机会将计就计,与难友们交流思想,积蓄斗争力量。

1941年,许晓轩在狱中写下《除夕有感》:“不悲身世不思乡,百结愁成铁石肠。止水生涯无节日,强颜欢笑满歌场。追寻旧事伤亡友,向往新生梦北疆。慰罢愁人情未已,低徊哦诵惯于章。”监狱中的除夕异常煎熬,自由遥遥无期,诗人愁肠百结,他不愿并肩作战的同志感受到他的悲愁,只能在心中思念亲人、追忆过往。结尾处“惯于章”指的是鲁迅有感于左联五烈士被杀所作的《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正好照应了诗人内心沉重而又任重道远的心绪,诗意深远,哀切动人。

1937年爱国民主将领杨虎城将军被戴笠软禁,此后被囚禁在息烽玄天洞长达8年,受到特务的日夜监视。玄天洞是半山腰悬崖绝壁上的一个天然溶洞,距县城8公里,洞外驻扎着30多人的军统特务。杨虎城在狱中生活困苦,仅剩的钱物被狱吏骗走,孩子衣食无安,妻子精神失常,经多次交涉才得以偶尔离开溶洞在附近山林中走动。1946年他被转押重庆前,在囚室写下《留别诗》:“离别只为民折磨,不幸当初渡片河。玄天风景真难别,万壁风声鸟唱歌。玄天处处桃源地,鸟语花香有人家。重重叠叠山峰奇,道路崎岖谁为嗟。”这首诗委婉道出杨虎城将军一家苦痛的监狱生活,当他意识到即将赴死时,平静写下对贵州自然美景的留恋,也慨叹革命道路的坎坷艰难。

1940年车耀先因从事我党地下工作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被安排在集中营图书室劳动,图书室的3000余本藏书是犯人入狱时收缴的,车耀先发现其中有不少进步书籍,就利用修补书籍的机会,把这些进步书籍改换成《七侠五义》之类灰色书籍的封面,借给狱中人,帮助他们认识革命真理,增强斗争信心。车耀先把图书室办成了支部的联络点,狱中党员以借书的名义交流思想、研究对策,更得到息烽阳朗镇农民的支持。

在图书室的几年,他撰写了《四川军事史》(已轶)和万余言的《自传》。《自传》序言中谈到,在狱中消息不通,与世隔绝,他始终坚持律己正身,他仍以“出身贫苦,不可骄傲;创业艰难,不可奢华;努力不懈,不可安逸”教育后代。车耀先牺牲后,难友孙壶东把狱中文稿带出集中营,《自传》现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自传》彰显了我党朴素、廉洁的优秀传统,对于后辈是极可贵的精神财富。

(二)以诗情为沃土,滋养牢笼中的红色传奇和生命之花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破裂,国民党在经济、政治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却未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具有号召力的独立力量。这一时期在中国大地上,无产阶级文学迅速崛起发展,用文学来宣传和鼓动革命成为创作风向和时代需要。息烽集中营里的落难者多是当时的革命先锋,牢笼成了新的宣传阵地,他们用文学抒发铁窗傲骨与碧血丹心,以此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张露萍在抗日救亡工作中潜入虎穴传递情报,挽救多位同志后入狱。1940年她被转入息烽集中营,身受酷刑但始终坚毅乐观。张露萍在《复活月刊》和《养正周报》上撰写诗文,用曲折的文字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宣传党的主张,抒发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1943年,张露萍以“晓露”为笔名在《复活月刊》第十二期发表《七月里的榴花》:“七月里山城的榴花,依旧灿烂地红满在枝头。它像战士的鲜血……我们在血海中新生,我们在血海中迈进。今天,胜利正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要准备着更大的流血,去争取前途的光明!”革命的血液生生不息,石榴花开的季节,先烈们在血海中重生。张露萍前往延安革命圣地时曾呼吁青年莫负韶华:“前程是天上的云霞,人生是海里的浪花,卿!莫愁徊,趁这黄金的时代,努力着你的前途,发出你灿烂的光华!”虽然身陷囹圄,但是她却能凭象达意,借生动的自然意象渲染自己的革命热情,呐喊式的呼告极具张力。

狱中诗人冯鸿珊,其诗风豪放自由,常用浪漫梦幻的想象抒写情怀,洋溢着一种自然之美,如《无题》:“我不希望在我的墓石上,饰着诗人的月桂冠,我只希望饰着战士之剑与帽子。”诗人用梦中“嫣红的唇与青苔”“常春树”“木樨”去祭奠狱中的逝去,而梦醒后“我的可爱梦像也跟着消失”“可怕的阴影挂在我的眼帘”,含蓄地表明了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海底“美丽的真珠”象征他奋斗的激情,也蕴含因囚禁而难以开拓奋进的无可奈何,他将自己的坟墓归于“南国的棕榈树”“莱茵河畔的菩提树荫”“神圣的天空”,或是“被不相识的手所掩埋”,把牺牲写得如此从容,结尾处“夜夜闪耀的星星”寓意着他虽死不言弃的信仰,也蕴含对国家走出黑暗的寄望。全诗用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语言来营造梦幻的诗境,充满浪漫的色彩。

20世纪40年代,中国诗坛趋向于具有强烈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烈士遗作创作于集中营设立的1938—1946年期间,也体现了这种主流创作趋势。狱中的志士作家把文学作为战斗的武器,表达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战斗激情,体现出浪漫、激昂的美学风格。

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在息烽集中营被监禁长达8年,在狱中他始终以“虎如笼中威不倒”自勉,志节弥坚,深受狱中难友敬佩。馆内珍藏其遗诗三首,仅《共勉诗》可见:“萧萧易水有荆轲,千古犹传不朽歌。此日暂抛儿女态,莫将岁月再蹉跎。”这是他写来激励即将与之分别的革命爱人黄彤光及战友的诗,借荆轲易水诀别的典故,营造慷慨激昂的诗境,饱含丰沛的战斗情感,尽显英雄本色。牢狱禁锢了革命志士的身体,他们却用残破的纸笔驰骋想象,在铁窗中滋养出傲岸的生命之花。

二、息烽集中营纪念馆红色教育发展探析

(一)息烽烈士遗作对红色教育发展的意义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于1997年被修缮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2018年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基础设施较完善,烽火不息放映室分为四个展厅,厅内收藏陈列了500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多数为孤品。

息烽集中营见证了共产党人以坚韧不拔的爱国精神摧毁人间炼狱的一段光辉而悲壮的历史,指向浓烈的爱国情怀和沉郁的民族意识,是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省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团体前往息烽集中营开展缅怀英烈、重温红色历史等教育学习活动。据2021年10月2日实地采访调查,每年纪念馆接待前来参观研学的团队和个人有八九十万人次。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息烽周边形成了以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堡子半边天文化发祥地、息烽乌江峡景区、红军烈士陵园等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文化圈。息烽县通过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路线、开发温泉特色旅游、兴办山地康养运动基地、提升乡村旅游质量等举措,促进了多种产业,如地区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度假养生等得以快速发展,红色旅游不断升温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息烽本地就业率提高,进而推动了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二)纪念馆红色教育发展瓶颈及应对策略

1.基地红色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研学活动形式急需丰富拓展

当前参观研学的方式有观看影像资料、参观烈士遗物遗作、听讲解员介绍集中营历史等,各学校、单位和公共平台呈现出的研学成果除了照片和观后感再无其他,研学过程并未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可见当前息烽集中营的红色文化开掘有限,研学活动形式单一,急需激励各界人士以集中营历史为主题创作纪实文学作品和影视戏剧,丰富发展息烽革命历史文化,开发丰富的集中营红色教育研学活动,可以通过绘画、诗文、小说、歌曲创作活动和朗诵演讲竞赛等实践活动,丰富发展红色教育研学活动的形式,以增强研学者的实践经验,提高研学者的体验感和互动性。

2.宣传意识薄弱,急需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

息烽集中营是贵州5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但由于当地缺乏宣传意识,导致知名度低于遵义、赤水等地。目前,纪念馆主要通过各大旅游网站推送、贵州报刊或特殊节日举办爱国教育活动来达到宣传目的,但宣传频率不高,信息量不大,内容重复单调甚至长期不更新,缺乏长期稳定的宣传推介平台。

当前,应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可编写制作息烽文化资源历史读本、红色诗词、红色艺术品或相关视频资料等,向社会宣传推送息烽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融汇各方资源,利用数据技术,创制息烽集中营历史文化视频、音频数据资源,融入未来的红色基地爱国教育活动中;与周边红色文化资源地相互合作,如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晴隆二十四道拐等,通过加强红色资源整合,红色教育基地由点成线,从而提高红色文化知名度,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的红色教育品牌;开发与息烽集中营相链接的旅游文化产品,增加红色教育研学的影响力;通过网站、教学软件、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传播和推广息烽红色文化,提高普通大众对息烽红色文化的关注度;充分利用学校这一教育阵地,扩大宣传对象群体;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及家长到息烽革命历史纪念馆参与弘扬红色文化的活动,或是开展党史学习的竞赛,让息烽革命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3.革命文物保护力度有待提高

集中营烈士的诗文、书信原稿长年摆放在木质陈列柜中,因年久而潮湿、风化、破损,面临毁坏和失传的危机,大量资料有待整理和修复。有的原稿只向公众展示一部分,也影响了集中营红色文化的传播和研究,研学效果受到影响。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我们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在提高文物遗产保护修复技术的同时,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研究队伍建设。研究者不仅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力度,也要深入挖掘息烽集中营的革命历史内涵,处理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此阶段,相关部门应立足实际,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投入,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良性开展。

猜你喜欢
研学革命红色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