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断楼兰

2022-03-08 01:27徐继山刘艺
科学24小时 2022年3期
关键词:楼兰风向风沙

徐继山 刘艺

楼兰在哪里?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口、罗布泊洼地西北角,一个风沙肆虐的沙漠地带。在汉武帝时期,这里还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它是进入沙漠前的一个“补给站”。但是,公元3世纪后,楼兰就从地图上消失了,成为遥远和荒凉的代名词。唐代的王昌龄曾有诗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实,他也不知道楼兰究竟在哪里。

古楼兰人曾经创造过令世人惊叹的文明,他们有着精湛的木雕技艺,拥有文字、国家和军队。楼兰是东西方文化的交会点。可以想见,在它显赫之时,这里一定是充满生机的一片乐土。但楼兰为何会消失呢?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由于河流堆积与风沙吹蚀作用此消彼长,塔里木河具有“钟摆式”摆动的特点,当河流堆积厉害的时候,河道就会向南迁移;当风沙吹蚀变强的时候,河道又往回迁移。一次摆动,就是1500年。就在最后一次迁移中,楼兰失去了水源,变成了荒芜之地,又被浩瀚的沙漠湮没。风的作用,真的那么大吗?

楼兰古城遗址 (图片来自网络)

风,是大气水平运动的一种形式。一旦它挟带了砂粒,就能摧枯拉朽,势不可当。

一颗砂粒在风流中大致受到三种力的作用。第一个是自重力,这是促使砂粒向下沉降的力,也是使砂粒发生沉积的主要作用力。砂粒置身于空气中,就像人在水里泡着一样,也会受到浮力,这与砂粒体积和大气密度有关。还有一个力,就是促使砂粒向上的曳力,风筝之所以能够飞上天,凭借的就是这个力。它与砂粒的横截面积、砂粒相对于风流的运动速度有关。当砂粒处于极限状态的时候,自重力等于浮力和曳力的合力。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砂粒受到的自重力、浮力是基本不变的,如果砂粒相对于风流的运动速度也看作不变,那么,砂粒在风流中是沉是升,全在于其粒径的大小。一般而言,粒径小于0.2毫米的粉砂会飘浮在大气中。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及的“霾”,PM2.5粒径为2.5微米(0.0025毫米),甚至可以穿透人体的组织器官。粒径在0.2至0.5毫米之间的细砂和中砂,砂粒的移动方式为跃移,就像跳棋那样跳着走。粒径在0.5毫米以上、2毫米以下的,也就是我们在工程上所指的“粗砂”这个范围。

砂粒移动势必会造成对地貌的破坏,其破坏方式有二:一種是吹扬,是指风以自身的动力将地面上的沙尘扬起并带走,使地面下凹的过程。当风速大于5米/秒、小于8米/秒(相当于4级风力)时 ,也就是小树枝被吹动的那种风,就能把粉砂垂直抬升到3000米的高空。这是怎么回事?风向是呈水平方向的,粉砂怎么会往天上飞呢?流体力学告诉我们,风贴地面吹过,上部的风速要大一些,所以压强小;而底部的风速小,压强大,从而产生把砂粒吹扬在空中的效果。另一种作用是磨蚀,就是风吹着砂粒在地面上移动而造成地面磨损的过程。在漫长的地史中,在这样的风沙作用下,地貌能被侵蚀成什么模样呢?

风蚀壁龛,就是在陡峭的岩壁上形成的一种窝穴状地貌形态,看起来就像放佛像的壁龛。甘肃的敦煌石窟,就开凿在鸣沙山上。鸣沙山处在一面是沙漠、另一面是戈壁的特殊地貌上,风经年累月地卷击着砂粒,发出“嗡嗡”的声音,所以人们将它命名为“鸣沙山”。那声音,正是风在“创作”风蚀壁龛。或许正是因为留意到了这种现象,十六国时期的工匠们才有了灵感,在这里开凿出了宏伟的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蘑菇的形态像一朵蘑菇,它是风流对兀立的岩石不断磨蚀的结果。紧贴地面的风,砂粒含量高,其磨蚀作用相对上部要强,这种磨蚀的不均匀性,就“刻画”出一朵蘑菇的形状。

如果第四纪沉积物的垂直节理比较多,那么风蚀作用就会把这种缝隙加宽加深,形成柱状的地貌体,这就是风蚀柱。

风蚀垄槽也被称作“雅丹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险峻的土丘”,它是指由风蚀作用形成的沟壑相间的地貌形态。这在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干涸的湖底会见到,湖底干缩产生裂缝,再加上风长时期地朝着一个方向吹,结果就形成沟壑相间的模样。

例如分布在罗布泊东北部的成片土墩,由灰白色的砂泥岩夹石膏层组成,垄高10~20米,长为200~500米,甚至可达数千米,看上去就像一条条白龙蜷伏在沙漠的海洋之中,故有“白龙堆”之称。

再如在甘肃的玉门关以西,有一片更大的雅丹地貌,面积近400平方千米,垄高20~40米,最高可达100米,地貌形态多姿多彩、非常壮观。

在风的吹扬作用下,地表的物质被吹走,地面下凹,形成椭圆形或新月形的洼地,被称为“风蚀洼地”。风蚀洼地多发育在地表比较柔软的地区,如湖积物、河流冲积物覆盖区。沿风向的剖面上,风蚀洼地的迎风面呈现为平滑的流线型,而背风面由于风的涡流作用,则变得陡一些。如果风蚀作用不断加深,那么当底部到达地下水位面时,就会形成风蚀湖。敦煌的月牙湖就是这样形成的。

风是一个很会讨巧的因素,哪里薄弱就从哪里突破。比如在荒漠地区,偶尔一次暴雨把地面侵蚀成许多沟谷,风就会沿着这些沟谷继续吹蚀,把谷地越吹越大,越吹越长,有时还能在谷壁上看到大大小小的窝穴。

风蚀谷进一步扩展,原有的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一小块地面,变成了一个土丘,这个土丘被称为“风蚀残丘”。在一些水平岩层发育的地区,长期的风力吹蚀,使地面形成一些平顶、周边陡立的残丘,远远望去,还以为是座城堡,因此被称作“风蚀城堡”。在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哈密以南的地区,就能够见到这种地貌类型。

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在一些砾石发育的荒漠地区,以风力之劲,尽管无法把这些石头搬走,但能把它们吹蚀得面目全非。变换的风向在石头上留下不同的吹蚀面,使石头表面变得犬牙交错、有棱有角,这样的石头被称为“风棱石”。由此可见,风和水虽然同属于流体,但是一个是锋利的,另一个是柔顺的,磨出来的石头也不同。

风棱石

沙丘是一种风积地貌,是沙漠地区常见的类型,它们的形态看起来就像定格了的水的波纹,形态上的差异反映了风向和风力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沙堆,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堆积形式。当风沙流遇到障碍物的时候,其中一部分砂粒在迎风面堆积下来,另一部分在背风面堆积下来。这种形态反映的是“沙多+风弱+有障碍”的情况,比如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它的出现,预示着沙漠要扩展自己的地盘了。

第二种为新月形沙丘。它的平面投影为一个新月的形状,那么,这个“新月”是怎么来的呢?假设原来的沙丘为圆形(盾形),风经过沙丘,风速发生变化——地面的风速小,而丘顶的风速较大;迎风坡风大,而背风坡风小。于是,风就在背风坡处产生涡流,这种涡流呈螺旋式,自沙丘中部至左右两侧逐渐减弱。这样,圆形沙丘先是变成马蹄形,最后变成新月形。这种形态反映的是“沙多+风强+无障碍”的情况。

沙堆的形成

第三种是纵向沙垄,它是顺着风向延伸的垄状堆积。这种沙丘其实是由新月形沙丘演变而来,也就是说,当风力再强一点、沙粒含量再少一点,吹蚀作用就会增强,就把新月形的两侧拉伸得越来越长,拉成一个长长的条带,无数个这样的条带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纵向沙垄。所以,这种形态反映的是“沙少+風强+无障碍”的情况,是新月形沙丘的“加强版”。

第四种是抛物线沙丘。这种沙丘乍看起来很像新月形沙丘,其实两者是不同的,它们的形成机理完全不同。它的“开口”指向的是风的逆向,它的“弯弧”则指向风的正向。那么,这种沙丘是如何形成的呢?形成这种沙丘通常需要两侧的风力小、中间的风力大,这种形态反映的是“沙少+风强+有障碍”的情况。

沙丘的几种类型

以上四类沙丘,都是在单一风向下形成的,即信风型沙丘。实际上,沙漠中的风风向是多变的,风力是不均的,含沙量也是不同的,它们还能塑造出更加迷人的形态,比如新月形沙丘链、横向沙垄、金字塔形沙丘和蜂窝状沙丘,它们是在两个风向,甚至多个风向下形成的,虽然形态不一,但本质是相同的。

当我们回顾我国风沙地貌的分布时,不禁会产生新的困惑,那就是:这些强劲的风与沙是从哪里吹来的?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的强大的干冷气流,受到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阻挡,形成东、西两条“风道”。其中,西部的风沙来自中亚(哈萨克斯坦),东部的风沙则来自蒙古国中南地区。正是因为这样的风沙作用,最终湮没了繁华一时的古楼兰。

楼兰古城复原图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7123、42042054、41302249、42130706)、中国矿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21KCSZ34Y、2020YB20、2018ZX06)、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YJSJG011)、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支持。

猜你喜欢
楼兰风向风沙
楼兰一直在沉默
风向
时间的年轮
毕节飞雄机场的风及其对飞行的影响
沙枣花
都怪祖先
确定风向
楼兰古国
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