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京都的山水桥

2022-03-08 14:26台恩普
新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北京

台恩普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它是公元前1122年战国时期的燕国都城“燕都”,它也是两汉、唐代时的“幽州”,它还是辽代的“上京”,元代时的“大都”。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国民党统治时期的1928年,曾一度把北京改為北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又恢复了“北京”这个名字。历朝历代何以都选择在这里?主要还是因为,这里是山川险峻的战略要地,有着肥沃的水田耕地,以及历史文化。

燕山脚下

笔者家住海淀区润千秋,西面大约500米就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百望山森林公园,这里的占地面积足足有160多公顷。百望山又名望儿山,相传北宋杨六郎与辽兵在此山下鏖战,佘太君登山观阵助威,此山因而得名。百望山四季景色宜人,春花灿烂,生机盎然;夏木荫翳,清幽凉爽;秋意感人,红叶傲霜;飞雪漫卷,银装素裹。

百望山森林公园内建有首都绿色文化碑林,依顺山势在林中置景,景中设碑,分别建有碑亭、碑廊及碑刻艺术墙,镶嵌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知名人士题词及书画艺术家的作品碑刻600余通,以宣传绿色文化建设为中心,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百望山盘旋的山路旁,有一座华国锋同志题写的“太行前哨”石碑。这也标示着此地就是太行山与燕山连接之地。放眼望去,峰峦叠嶂,山野莽莽,不由让人发自京都怀古之忧思。

北京三面环山,除了西南部房山区关沟与河北省太行山相隔之外,西北部和东南部均是著名的燕山。它西起张家口市万全县和怀安县境内的洋河,东至山海关,北接坝上高原,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东西长约42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千米,主峰东猴顶,海拔2292.6米。南侧为河北平原,高差大。滦河切断此山,形成峡口即喜峰口,潮河切割形成古北口等,自古为南北交通孔道。在古代与近代战争中,常常是兵家必争之地。

燕山,巍峨如王者。这里有刀光剑影,生死悲欢,有农耕和游牧两大文明的较量,有帝王一统天下的意志。晶莹的雪夹杂着烈烈的风,数不尽的草木枯荣、花开花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是《北风行》里的诗句。从长安而来的李白,站在居庸关前迎风而立,燕山报之以狂雪飞舞。燕山山脉离北京城最近,大家印象比较深的应是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居庸关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燕国的上谷郡。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这么记载:“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现今的居庸关,是大明王朝于洪武时期,为防御蒙元势力,拱卫京师而修建的居庸关下的观花铁路。关于这一关隘,如果你翻过明史,还能读到这么一段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明朝三百年中,处理政务果断刚毅的明武宗朱厚照,他出居庸关,到达宣化,其后在宣化御驾打败了进犯的蒙古小王子,取得了应州大捷。

燕山,贯通着古今,延续着文脉。这里的景物极美,历史极厚。沿燕山山脊筑有长城,形势险要。喜峰口、古北口、黄花城、居庸关、东方口、独石口、张家口是燕山长城重要关隘,自古以来是由燕山以北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孔道。有北京——承德、北京——通辽、北京——包头铁路和公路通过。

八达岭是燕山居庸关留存最富有代表性的古长城之一。这里墙身高大坚固,外壳全是用整齐的巨大条石筑成,城顶上铺砌着方砖,十分平整。虽然是下宽上窄,但在长城顶上五、六匹马都可以并肩前进。墙顶靠外的一侧有高达两米的垛口,垛口上都还有瞭望口,垛口下面则是用作射击的小洞。由于地势陡峭,城墙靠内的一侧还有卷门,开向一系列通到外边地面的阶梯,士兵可以从这里上下。这样一座堡垒,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数目极多,紧接不断。

当年,统治者设计这里的意图,是想把“塞外”和“塞内”的人民隔开,彼此不再往来,但历史的发展却得出了相反的结果。那些长年守戍的士兵都来自中原的农民家庭,他们对塞外的游牧民族没有过多的仇恨,那些不时被王爷驱使来骚扰中原的匈奴士兵,对塞内的人民也没有多大的恶感。他们逐渐了解了彼此的境遇,建立了友谊。在这种友谊的交流中,中原的耕作技术和文化也逐渐传到了塞外。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所谓“塞外江南”就是这种交流的成果。

如今我们登上万里长城,展现在面前的已经不是古代诗人所谓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了,现在的八达岭长城已成为游客来京必选的项目之一。

水乡京师

这些年,大家曾对北京的水犯过愁。认为北京地下水位深,水源不充足,比不上江南的山碧水绿。

其实,我们的首都北京,历史上曾经是河湖纵横、清泉四溢、稻花飘香、禽鸟翔集的美丽城市。这座文化底蕴浓厚的古都一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积水潭展示过“舳舻蔽水”的美丽景观,通惠河畔萦绕着纤夫牵挽的号声,高梁桥边回响着诗人骚客的吟哦,长河两岸留下了无数踏青者的萍踪履印,胡同深处时时传来“卖甜水”的吆喝……

北京西北三面环山,东南是朝海接阳的沃野平原。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秀美的山河。永定河、拒马河、潮白河、泃河四条自然水系,穿山越野咆哮而来,在沟通了北京200多条小河大渠和湖泊坑塘后,滋润着本地的万物生灵。一代代君王,在这里修筑高大城墙的同时,也挖掘了宽大的护城河,自有资料可查的辽代开始,至明清止,护城河总长度达130多里,形成了一道道网格线,在这些水乡网格中,又有无数个坑塘洼淀,与郊区大大小小的湿地和山泉,组成了一个胜似仙境的巨幅立体水景图。“运河般宽阔的护城河,是这幅风景画的主体,岸坡下有幼童在芦苇中玩耍,水面上浮游着群群白鸭,溅着水花,发出嘎嘎的声音回答着主人的呼唤。提着洋铁桶下到岸边打水的人往往要蹲上一会儿,静静地欣赏这幅田园般的景致……”

把都城选在北京,就是因为北京有得天独厚的山水地理环境。契丹人的辽代大后方,在今内蒙古的东部一带,为了解决陪都燕京的城市供应,每年将大量粮草物资,从渤海湾水运到天津附近,然后走大运河,运抵通州的张家湾。从通州到燕京城里,还有四十多里的路程,若靠车载人拉,费时费力,效率很低。辽圣宗时期,在萧太后的指挥下,挖修了一条从张家湾到迎春门(约在今南横街东段附近)的人工运河,这是北京都城历史上第一条漕运河道。当年,张家湾以南的漷县一带,是方圆百里的延芳淀。《辽史》记载:“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现如今,昔日的延芳淀早已变成洼地农田,只有老迈龙钟的萧太后桥还在。

为忽必烈解忧,郭守敬修了北京第二条运河。蒙古人的大元朝,人马需求比辽金时期更多,但辽代的运粮河道其時已淤塞断流,为了支撑庞大的中央政府和对外战争,每年南方的粮食、木材和丝织品等走大运河水道,货物运到通州后,只能陆路运进京。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向皇帝提出六项治水建议,第一条就是修复中都城到通州的漕运河道。根据当时的水源情况,郭守敬认为,高梁河东北部的一条支流上承玉泉之水,中途又汇白莲潭水,如果把这些水,灌入高粱河东段的旧河道,就会重新打通这条漕运路线,郭守敬的建议得到皇帝批准。至元十六年(1279年),从光熙门到通州50多里长的漕运河道,重被疏浚通航,称为坝河。为了控制因地势高差形成的水流湍急,沿途修建了王村坝、郑村坝、西阳坝、郭村坝、常庆坝、千斯坝等七座闸坝,形成梯级水面,分段行船。还安排了8377户维护和控制闸坝的夫户,950户船户,这些夫户,不分冬夏寒暑,整日劳作在坝河两岸,每天190多条大小船只,来往于这条漕运河道上,气势颇为壮观。

第三条运河——通惠河,有北京的生命河之称。若论数漕运功劳,堪立头功的当数通惠河。在十里长安街东段的建国门路南,有一处古观象台遗址,它就在元大都城的东南拐角处,通惠河从南侧流出城。当年通惠河上的船队,就是从观象台南侧向西,经北京站和苏州胡同继续向西又向北,接通从积水潭流出的水道。今天积水潭边的郭守敬纪念馆南侧水面,原先就是元代的积水潭码头。西直门立交桥中心东侧,就是积水潭的西岸,北岸在地铁车辆段以北,东边和南边的水面也比现在大得多,这片水面与二环路北边的水面是连通的,到了明初,水势仍很大。明清时期,许多名人富户,都在码头周围修建豪宅名园。在郭守敬的主持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动工修建这条漕运河道,次年秋天,上自白浮泉,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口的济漕工程全线贯通,全长160里零140步。琼浆玉液似的河水,从瓮山泊南出口流出,经长河引入今紫竹院湖继续东流,一部分水注入大都护城河,主要水量由西海(积水潭)南折入城,晶莹清澈的山泉水,经后海、前海,沿萧墙东侧(今南北河沿)南流,在今长安街南侧汇入元代南护城河,然后经今东单、船板胡同、北京站,出东城流向通州大运河方向。

漕运之外,皇家苑囿受益更丰。在东二环路上,一点漕运的影子都看不见,因为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护城河就被填埋在二环路下。但东直门和朝阳门内的禄米仓、南新仓、北新仓等古老建筑,见证了这段漕运史。

明清时期,城外的通惠河两岸仍是杨柳拥堤、风光旖旎,河水里鱼虾畅游,水禽时飞时落,由于通惠河上的水源,使得北京西郊水环境得以极大改善,清代开辟的西郊园林,受益更丰。古老的长河因水源充足,也焕发出生机。长河,是清代帝后们前往颐和园的主要水上通道,乾隆曾用“柳荫深处是蓬莱”来比喻长河观柳的意境。初夏一到,慈禧太后就带着光绪皇帝到颐和园避暑,并处理朝政。他们坐轿到西直门外的倚虹堂,换乘船只一路西行。

今天在北京被视为偏僻落后的南苑,曾经是水域广阔的南海子,有凉水河、小龙河、凤河,到清代仍有“水泉72处”的记载。辽金时期帝王就在这里渔猎,并修建行宫。明代将南海子围成皇家园林。清朝修建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和南红门行宫及寺院。

1949年后,国家对北京的水资源进行了重点考虑和规划,北京建造了官厅、密云、十三陵、怀柔四大水库,极大解决了北京用水和水患问题。

在水资源利用取得相当显著成绩的同时,新的问题也出现了。1949年,北京常住人口414万,1978年,北京常住人口871万,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2189万,五倍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么多人要生活,城市要发展,都需要水。北京面临着资源紧缺问题,地下水超采严重、湿地消失、湖泊面积缩小,曾经肆虐的永定河,也出现断流。

面临严峻的考验,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应对。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一期南水进京,2016年北京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继而大运河、北京中轴线申遗,曾经消失的景观又再次重现。一座座湿地公园为首都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场所。消失多年的麋鹿,又在南海子快乐生活。断流的永定河重新波涛荡漾,不同的是流淌的水不再是浑浊的泥水。2021年,北京出现了几十年来最大夏季降水量,地下水位再次回升。加上通州陪都和雄安新区的规划,老北京城区人口得到合理控制,重回“青山碧水、河湖纵横、禽鸟翔集、稻花飘香”的美丽景象已指日可待!

古桥文化

在北京这座千年古都里,有各式各样的古桥,有的已经上千年。大家知道的是:卢沟桥是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北京古桥,始建于1189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卢沟晓月从而成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清乾隆时修建,是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欣赏十七孔桥之美,有四时之美,有晨昏之美,但更重要的是从不同角度去领略,即站在园中各处望桥和站在桥上望园中各处。

金水桥,分为内外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以元皇城的周桥为蓝本。外金水桥在天安门、太庙、中山公园前,共7座,三孔拱券式,南临天安门广场,北倚天安门城楼。桥栏雕琢精美,形似条条玉带,与古朴的华表和雄伟的石狮构成天安门前巍峨壮丽的景色。内金水桥在太和门前广场,共5座,单孔拱券式。造型秀美,同雄伟壮观的午门城楼和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相映衬,引人入胜。午门之内,太和门前是青砖墁地的一个大广场,广场南部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如弓形的金水河。河上并排横跨五座单孔石桥,是紫禁城内最大,也是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

不过,许多人认为如今最为热闹,最接地气,交通最为方便的石桥应是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水道上的银锭桥。

该桥始建于明朝,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在晴日的银锭桥上总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游人凭桥远眺,西山的轮廓在蓝天白云之下,后海波光粼粼,两岸树影依稀,葱茏流翠,桥下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桥周围古宅相拥,胡同密集,古韵悠然,一派清雅幽静的氛围。银锭桥北大约100米就是烟袋斜街,全长232米。别看街面不大,但它在老北京人心里的声望可不小,其街名也颇有说头。据清乾隆年间记载,在斜街的东口路北曾有一家烟袋铺,门前竖着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穗,远远就能看到,十分醒目。此街也由此得名,流传至今。如今经修整,烟袋斜街两侧建筑朴素典雅,明清传统风格夺人眼目,前店后居的形式呈现出浓厚的市井风情和浓郁的老北京特色。这斜街仿佛是一条时空隧道,走进其中可以看到衣着时尚鲜亮的游人,有着不同肤色,用着各样语言,寻觅着各式带有时代印记的物品。

(作者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主任,高级记者)

猜你喜欢
北京
C919降落北京
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回信
北京X7
北京卷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