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研究

2022-03-09 22:17马伟黄炎坤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青年教师应用型

马伟 黄炎坤

摘要:加强产教融会贯通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师资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发展

前言

进入新时代,我国地方高校扎根地方,面向区域办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力地支撑了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培育壮大了地方新产业新业态,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主动瞄准产业发展需求侧,发力改革人才培养供给侧,地方高校才能在时代变革中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不断提高竞争力,办出特色。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关键。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工作作风扎实、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学校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出要求和关键核心。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资队伍还存在着思想观念转变速度慢,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等显著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能完全適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还存在困难。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学习不深入,教育思想观念更新速度慢

近年来,国家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新建、提高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方面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590号)、《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2019]6号)等一系列的文件。这些文件厘清了应用型本科办学的定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办法措施、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供需脱节的途径。这些顶层设计文件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起到了制度引导作用,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指导文件。

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大部分人能够接受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对“新时代高教40条”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这些提法也略知一二,但缺乏详细研读深入思考这些关于自身发展的相关政策。对高等教育变革他们思想上没有做好准备,在教育观念转变上,还没完全适应,行动上缺乏理论指导,面对当前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普遍存在着本领恐慌感和能力危机感。部分教师对新时期应用型本科办学特点认识不足,教学内容同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不能充分反映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教职工对应用型专业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教学改革投入精力不够,考虑自身办学条件多,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少。对学校转型带来的困难了解不够,对区域人才需求了解不全面,进行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不强。不愿承担开新课的风险,存在守老本的惰性,甚至存在畏难逃避情绪。在高等教育大变局中,部分教师职业发展迷茫,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改革的积极性较弱。

(二)师资队伍整体学历提升并没有带来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变化

高考扩招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使得地方高校经历了两轮师资队伍扩张,从当时看,青年教师入职,满足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高校发展需求,实现了高校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高考扩招新进师资队伍大部分本科、硕士,本科教学部新进师资队伍大部分是博士,少部分是硕士。高校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和整体素质,师资队伍整体学历明显提升。

近年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高,但与学生和家长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就业端,例如,学生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跃迁能力没有竞争力,就业岗位与专业方向不匹配,工资待遇与收入期待差距大,职业发展和规划目标不一致,就业质量差。另外,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期待差距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无法向企业提供满足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毕业生。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作为保障。他们不仅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高的科研能力以及优秀的教学水平,而且需要具有与所教授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双师型”教师。这里的“双师”,并非具有“双证”或“双职称”即可,而是能够掌握所授专业对应的行业的最新动态,具备行业最新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应用性技术,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一大批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师德高尚,具有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四有好老师,才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理论教育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相结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目前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中专业课教师占比较大,但存在着教师队伍规模小、数量少,“双师”素质亟待提升,“双师”结构需要优化等问题。大部分“双师型”教师没有企业生产实践经历,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脱节,难以真正帮助企业开展科研攻关,在合作中解决企业生产中面临的难题。校企合作中,高校教师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影响了双方的合作水准,造成合作双方信任缺失,当然教师很难通过把企业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通过科研攻关反哺教学。学校缺乏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高层次双师型人才队伍,这影响到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思想上缺乏变革主动性,行动上没有体现出个体积极性

高校的氛围使得教师习惯于象牙塔中安静的环境,习惯于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探究和自我欣赏,而对处于高教变革转型发展的时代感和机遇认知不足,仍坚守原有的发展之道,难以调动其参与转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部分高校教师存在因循守旧等待观望思想,一旦遇到学校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对缺乏办学特色、社会需求量明显下降、办学水平差、办学效益低的专业,采取“关、停、并、转”等方式进行调控时,缺乏转型意识和应对能力,对变化反应迟钝。行动上受所处学科专业、所学知识结构、自身思想状态等的限制,他们不会主动求变,没有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主动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积极更新课程内容、适时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

(二)青年教师缺乏教学技能训练,实践能力提升速度较慢

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都面临着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和审核评估,这两个评估都要求学校办学条件指标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须达到《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规定的相应标准。相关评估的关键性定量指标包括专任教师规模、生师比、专任教师中博士和硕士的比例等,这些硬性规定迫使地方院校加快扩大专任教师规模。部分地方院校为了满足评估所要求的教师学历结构、生师比等指标,短时期内大量引进高校应届毕业生、没有专任教师资格和经历的外单位专业人员。这些青年教师,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理论基础扎实,知识储备丰富,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科研能力强,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和实践经验,课堂掌控能力不足。教学上面临着三年站稳讲台,五年站好讲台的挑战,大部分教师平时忙于教学,缺乏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科研上地方院校科研基础相对薄弱、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困难,难以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没有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在学术创新氛围方面相对不足,缺少科研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社会服务上,由于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落实等方面敏感度较差、把握不准,获取信息渠道有限等原因,青年教师无法获取更多的企业需求信息。而对于获取的中小微企业应用研发项目机会,由于企业要求项目能够快速带来收益,青年教师缺少企业历练和研发实践经验,缺乏信心,不敢对接;大企业或大集团急需的能够带来创新性或颠覆性的研发项目,青年教师无法对接。他们缺少真正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得不到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无法开展应用性技术的研究工作。

(三)学校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教师发展目标导向偏离应用型

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应该能够站上讲台讲好课,走进实验室能够操作使用实验仪器设备,下到企业能够熟悉生产过程解决生产问题。只有这样的教师和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来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但是学校在师资队伍扩张时主要考虑应急,先满足当下需求,缺乏对师资队伍发展的长远规划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科学合理预判。對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设计不合理。应用型院校的考核评价制度与普通高等院校大同小异,都以教师承担的课时数、发表的论文成果和申请的科研项目为主要评价标准。由于论文、著作、项目和专利数量等科研成果可以量化,且能显著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排名,在世界各地被广泛认可。教学成果和实践教学能力难以量化,也体现不出教师工作时间之外的辛苦付出,短期内对学校的排名和知名度提升影响不大,所以高校在岗位评聘、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

应用型高校与其他类型的院校在本质属性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特殊性就在于“应用型”的定位,因此,应用型高校应注重教师将理论科研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科研至上”的评价系统,就不能够突出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能力的实践性、可操作性特性,也就不能促进教师发展工作的有效开展。

政策制度导向影响师资队伍的发展,在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会通过权衡,在能够快速提升自己待遇和声誉的论文撰写和科学研究上投入较大的精力,而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实践方面投入较少,影响到了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制约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三、问题化解办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教师职责使命作出了重要论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校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加发展的紧迫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转化成为自身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四有”好教师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主动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社会需求;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努力把反映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研究新成果,社会实践新进展的知识纳入教材,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和结果满意度。

(二)多策并举,切实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名师、教学竞赛获奖选手进行示范教学或互动交流等方式,对青年教师实施教学指导,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内部进行系统的教学能力训练和教学实践观摩,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加强学术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的引进。通过高层次人才带动,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内部挖潜,组建起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学术带头人领路,团队成员攻坚,青年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成长,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梯队,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教师通过企业锻炼、生产实践等方式深入合作企业从事相应的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工作,掌握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互动的战略联盟,在教师和员工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教师立足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建设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设立产业教师(导师)岗位,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鼓励青年教师考取相应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双一流”高校或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进行教学研修或科研合作,开阔青年教师视野,提升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充分利用、挖掘实验室、实训中心等校内资源的潜力,组织青年教师通过实验室建设规划编制、实验项目开发、实践教学、科研、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学生竞赛辅导等途径来积极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组织教学创新团队骨干教师境外培训、研修访学,学习国际“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开阔学科发展视野,开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

(三)目标引领,制度导向,提升办学质量保障度

潘懋元(2010)回答什么是应用型本科时提出如下观点。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为主”不是所有学科专业都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的高校可以培养非应用型人才,但是主要的、大量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专业可以培养研究生,许多院校已经有研究生了,但当前不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应用型的高等学校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研究,不过它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也可面向地区,甚至面向全国,但它主要是面向地方,为地方服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其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改进职称评聘制度。应用型本科职称评聘制度设计上,合理分类教学岗、教学科研岗和科研岗,针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职称评审条件,引导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定位在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和科研开发上各尽其才,各显其能。根据教师师德师风、课堂教学、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工作实绩;根据科研项目、论文论著、横向项目资金到账情况、科研获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研工作量;根据学生评教、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扭转轻教学、轻育人等倾向,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弊病,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职称评聘制度。

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坚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合理考虑教学岗和管理岗差别,向一线教师倾斜,避免出现偏行政轻教学的情况,保护师资队伍工作积极性。适当拉大绩效分配差距,避免出现绩效极端分化。考虑教职工对学校发展、专业建设、教材案例编写、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大学生技能竞赛等方面的贡献,建立引导一线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执着科研攻关、热心服务社会的制度导向,师资队伍积极性的绩效考核方案。

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绩效奖励办法,引导教师把论文、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破除论文“SCI至上”,摒弃“以刊评文”,避免SCI、SSCI、A&HCI、CSSCI等引文数据使用中的绝对化,弱化论文绩效奖励。增加教学成果、教学获奖、教学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奖励,建立奖励突出贡献的教师、激励优秀教师、鼓励全体教师的绩效奖励办法。

通过制度导向,目标引领,调动师资队伍热爱教学、奉献教学,执着科研,反哺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质量保障度。

结语

地方教师队伍发展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师资队伍发展转变观念,紧抓实践应用能力提升这个关键,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推动学校在教育大变革的时代中不断办出特色,扩大影响力,推进企业行业转型升级,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牧工商一体化办学特色研究”,项目编号:2020YB0277;2018年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现代养殖设施与设备》数字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YBXM-008;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農科建设背景下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YB0293。

作者简介:马伟(1979-),男,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畜禽场生产设施与设备;黄炎坤(1962-),男,河南汝阳人,通讯作者,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家禽生产学。

(责任编辑 李琳)

1177500520307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青年教师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