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鲁艺术特色

2022-03-09 05:17温松松胡晨星
收藏与投资 2022年2期
关键词:绘画风格

温松松 胡晨星

摘要:石鲁是中国现代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为中国画的发展与革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长安画派的代表画家,石鲁在绘画上提倡“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结合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态度,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为现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以石鲁的人生经历、生活道路、时代背景为出发点,探究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艺术主张,认识和了解石鲁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石鲁;绘画风格;艺术主张

一、石鲁的人生经历

(一)石鲁的成长环境

石鲁原名冯亚珩,祖籍江西景德镇,祖上为避税迁居四川,定居仁寿县文公镇,靠卖药和棉花累积了巨大的财富,成为当地有名的富户。1919年石鲁出生。冯家文化底蕴深厚,石鲁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之从事美术工作的仲兄冯建吴的影响。石鲁自幼深知封建文化的腐朽,极具反抗精神,聪敏、好强、孤傲且不服从管教。15岁时,石鲁考入东方美专,正式接受美术教育。这次的自我选择,奠定了他未来的人格成长和艺术前途。

(二)石鲁的求学经历

考入东方美专后,石鲁开始正式学习美术,在冯建吴的影响下,石鲁接触了石涛、八大山人等画家的作品,并深受他们的影响。回乡后,石鲁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并在抗日宣传活动中萌生了献身救亡运动的志愿。石鲁被母亲逼婚,不满于母亲的包办婚姻,婚后三天即离家。1938年肄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社会学系,后奔赴陕西延安抗日前线,从事革命宣传。延安的抗日运动使石鲁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开始看重集体的力量。在陕西的这些年,石鲁深受黄土高坡风土人情的影响,与红色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早先的知识体系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绘画思想,仅初步接触国画;在延安的这段岁月里,他逐渐形成沟通中西方艺术的创造意识,接纳“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潮流,并成为其中后期创作的重要支撑。

(三)石鲁的创作经历

石鲁成长于革命年代,学习非常刻苦。他先后任革命大学宣传组长、西北文艺工作团美术组长和西北美协副主席。1959年,石鲁创作了《转战陕北》,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而正当石鲁创作欲旺盛时,人生却出现波折,1964年,一位军界领导人在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时指出,《转战陕北》将毛主席画成走投无路、悬崖勒马的形象。中央虽没有下达禁展封存的明确指示,但当时的这番评语也无疑给这幅作品判了“死刑”。此时,人民美术出版社整理出版的《石鲁作品选集》已经印刷完毕,即将面世,却由于《转战陕北》印在这本画集的首页,于是被勒令停止发行。“文革”期间,石鲁又因康生策划的“《刘志丹》事件”被拉去批斗,关进牛棚。在这样的背景下,石鲁在自称“卢屋”的斗室里坚持创作,迎来了石鲁的第二个艺术高峰,他作为“野、怪、乱、黑”的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成为动乱年代中“批黑画”风潮的对象,被诬为“文艺黑线回潮的急先锋”。后期石鲁的艺术风格又发生了变化,画风更加雄强和狂放。笔墨的肆虐,线条的外张,思想的莫测,都是石鲁后期艺术的显著特征。

二、石鲁绘画风格的演变历程

石鲁的绘画风格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初期、高峰和成熟三个阶段。

(一)初期

新中国成立前的十年,也是石鲁在延安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里,石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相较之前有了巨大的改变。他注重情感的融合以及细节的刻画,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创作。这个时期石鲁的创作以主题性的版画为主,作品多反映“土地改革”和反封建题材,取材多源自劳苦大众,体现人民的朴素生活和革命精神。

(二)成熟

这一阶段大致为1958—1964年,是石鲁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的石鲁热衷于绘画创作,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完成思想、笔墨、技巧上的升华,由“外化”转为“内化”,开始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进一步改造传统笔墨,吸收与提炼传统笔墨的精华,在作品中不断流露诗人的浪漫气质—朴实、雄浑又不失优雅。石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探索黄土高原的质朴美,他不断探索,结合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情感,钻研出了属于自己的皴法—拖泥带水皴,将颜色与水混合,干湿笔并用,用独特的手法表现黄土高坡,开辟国画的一片新天地。

(三)高峰

后期,石鲁的艺术风格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巨变,开始转向神秘、强烈的现实批判。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石鲁自身的艺术理念相关。石鲁这一时期的艺术笔墨找到了比20世纪60年代“野、怪、乱、黑”更加狂放的表现形式,追求“物”与“我”的关系,绘画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层情感和绘画者的内心世界。总的来说,石鲁晚期的绘画作品赋予了他追求真善美、敢于捍卫真理的“文化斗士”形象。

三、石鲁创作风格研究

(一)创作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不断完善,艺术理念不断扩充,中国画渐趋大众化,内容偏向表现乐观主义。石鲁的创作内容紧跟时代发展,题材内容以革命圣地的山水画为主,多为表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延安山水画和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東方欲晓》(图一)《南泥湾途中》(图二)等。

(二)构图形式

在绘画创作中,要兼顾题材内容和画面的构图形式。创作题材是画家所呈现的对象,画面的构图形式则与作品的艺术高度有关,二者都极其重要。石鲁的画面一般采用满构图的方式,兼用三角式构图。其作品《红满山河》(图三)选取对象的一个角度进行展示,其余留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石鲁的创作形式无疑是新鲜的,不断求新求变的精神,正是其作品时至今日仍被推崇的重要原因。

(三)笔墨特点

笔墨是评价中国画的标准之一。石鲁借鉴前人笔墨,遵循他们的用笔方法,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将所感所得融入笔墨中,不断创新,用流动的笔墨自由地表达了黄土高原的厚度和力量,用笔铿锵有力,笔笔见骨。他用浓密的赭色、朱砂色的节奏和斑点展现了黄土高原的雄伟。

如石鲁作品《陕北高秋》,在笔墨运用上,他刻画的山体线条刚劲有力,用特色的“拖泥带水皴”表现陕北高原的萧瑟,同时也表达着内心世界,达到“无法而法”的境界。

四、石鲁的绘画思想及艺术主张

1955—1959年,中国艺术界掀起关于中国画传承和发展的大讨论,石鲁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从传统中借鉴技术、构图、笔法、墨法,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绘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发现形式,借助生活表现现实,提出“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出新篇”。在此之前,許多艺术家都认为传统中国画应该被彻底否定。石鲁提出的观点不仅涉及传统与创新,更改变了以往艺术家的思维,使他们从传统中找到了宝贵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总结了中国绘画史的规律—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继承和创新民族艺术形式,对民族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但这种规律不是模仿的规律,而且是批判继承的规律,石鲁吸收历代名家的精髓,终于走出了自主创新之路。在继承与创新的基本问题上,石鲁主张学习传统绘画,找到它的源头,用以丰富新的艺术观念,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方法。“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在石鲁的理解中,就是去除不适当的形式,产生新的形式。这表明石鲁对传统表现形式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

五、结语

石鲁作为新国画代表人物之一,在创作中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情与自身的绘画实践相结合,以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创作了一幅幅特色鲜明的画作,无论是浪漫主义革命题材还是巨幅的现实题材,都是他创作的重要对象。他致力于中国画理论的研究,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变革起了极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

温松松,1997年2月生,男,汉族,陕西安康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艺术学理论专业202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考古。

胡晨星,1998年3月生,男,汉族,陕西安康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艺术学理论专业,本科,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论。

参考文献

[1]叶坚,石丹.石鲁艺术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王川.狂石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3]石鲁.艺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程征.长安中国画坛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5]屈健.“长安画派”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6]孙袁伟.石鲁山水画风格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7]李秀敏.石鲁中晚期绘画笔墨语言与审美意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8]刘结锋.浅析水墨写意画与中国文化狂士传统[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8.

2767500783341

猜你喜欢
绘画风格
感知陈淑霞绘画意境之美
从《黄庭经图》看梁楷画风的转变
莫兰迪绘画风格形成原因分析
浅议黑土画派的绘画风格
八大山人绘画风格浅析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晚清艺术市场中的任伯年
论龚贤山水画独特气韵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