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及内科治疗研究进展

2022-03-09 16:34唐乾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4期
关键词:治疗进展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

摘要:潰疡性结肠炎一种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认为多与免疫、遗传、微生物、感染、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密切联系。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多采用内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而不同的治疗方法疗效不一,本文重点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与内科治疗方法,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内科治疗;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4--01

前言

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种结肠和直肠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多累及远端结肠和直肠,但可扩展至近端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溃疡为主,呈慢性发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但以20~30岁多见[1],该病主要发病机制与免疫、遗传、微生物、感染、环境、饮食等因素有一定关系[2]。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症状为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发热等,可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肠出血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现阶段,内科治疗是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方法,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为患者提供多种治疗方案[3-4]。故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内科治疗进展作详细总结。

1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家族聚集现象,一般情况下,血缘家族、同种族人群的发病率较高。分析原因: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是多基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通过基因谱发现,IL-23R、21q22、1p36、TNFSF15等处于易感区或者属于易感基因,均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5]。现阶段,对于该病基因治疗的重点包括基因表达稳定性、基因载体选择、基因治疗安全性等。

(2)感染因素

感染是诱发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因素,其能继发机体炎症反应和肠道免疫反应。但是现阶段临床尚未找到具有特异性或者直接影响的病原体。相关研究指出[6],病毒、细菌、致病寄生虫均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包括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大肠埃希菌、结合分枝杆菌、链球菌等,上述微生物会在人体中产生毒素,作用于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进而引发溃疡性结肠炎。

(3)饮食与环境因素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如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欧美地区高于亚非拉地区等。饮食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制品、高动物脂肪更容易发生溃疡性结肠炎,但具体机制临床仍未明确,这与饮食结构对胃肠道微环境、微生态、肠道免疫、黏膜等损伤有一定相关性[7]。环境也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因素,如二手烟等,尼古丁会使肠道黏膜血管收缩,甚至引起肠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增加肠道黏膜的通透性,抑制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分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着重要影响。

(4)黏膜屏障因素

肠黏膜屏障主要由肠黏膜上皮、肠道黏液层和黏蛋白组成,是抵御外源侵袭的一道重要防线[8]。一旦肠黏膜屏障出现损伤,会给予病源微生物侵袭的机会,引发炎症反应,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并促进其发展。肠道黏液层包括外黏液层和内黏液层,是多种粘蛋白构成的保护层,其中内黏液层尤为重要。网状MUC2黏蛋白是内黏液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化学屏障保护的一种形式,能有效维持菌群平衡与黏膜结构完整性、抵御外源微生物侵袭等。

(5)生物屏障因素

人体肠道中含有将近1000种细菌菌珠,其能有效调节肠道的代谢、免疫等功能,维持肠黏膜的结构完整性,属于天然的一道生物屏障[9]。一旦患者肠道内的细菌种类或数量减少便容易引起肠道病变。同时,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变会降低机体肠道各项功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进而推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

(6)免疫屏障因素

正常情况下,肠黏膜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抵御和耐受肠道非致病菌群、致病因子侵袭,避免肠道黏膜受损。若致病因子透过免疫屏障可直接刺激肠粘膜激活免疫系统,诱发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黏膜免疫反应,前者以T细胞为主,其可以刺激细胞因子产生,增殖肠道菌群触发炎症,是直接损伤肠黏膜的一种介体;后者则以免疫球蛋白作用为主。

2溃疡性结肠炎内科治疗

(1)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奥沙拉嗪等,主要适用于急性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及维持治疗,对于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所缓解后亦可以进行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10]。该类药物治疗的机制主要是促进黏膜内前列腺素合成、改变肠道微生态环境、加快电解质交换、防止炎症介质释放,对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关研究指出[11],溃疡性结肠炎实施柳氮磺胺吡啶保留灌肠治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同时患者的不良反应少,这提示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明显且安全性较好的一类药物。美沙拉嗪、奥沙拉嗪为柳氮磺胺吡啶的有效成分,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基本与后者相当,但副作用较少。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主要用于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该药能抑制黏附因子、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下调促炎基因的表达以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12]。常见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包括泼尼松、甲基泼尼松龙、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布地奈德等,制剂则分为口服、静脉、局部灌肠等制剂。泼尼松属于传统糖皮质激素,研究指出[13],重型溃疡性结肠炎经过泼尼松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明显高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的患者(63.64%),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布地奈德属于新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相关研究指出[14],布地奈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为88.2%,略高于传统药物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的疗效80.4%,而不良反应更低。可见,新型糖皮质激素与传统糖皮质激素的疗效相当,但药物副作用更低。

(3)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临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性炎症抑制等有一定的关系[15]。免疫抑制剂的效果较慢,并不适用活动性、急性期病变的治疗,患者进行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仍反复发作,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产生依赖性或不能耐受者,才进行免疫抑制剂维持缓解。相关研究指出[16],对于一线治疗和激素治疗失败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的治疗,两组疗效相当(84.00% vs 88.00%),加用该类药物后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甚至停用。对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急性严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环孢素A静脉滴注,多数患者可取得暂时缓解而避免急诊手术治疗。

(4)微生态制剂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与患者的肠道菌群紊乱有密切联系,肠道菌群紊乱会促进肠道硫化氢的产生,增加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引起屏障缺陷,促使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17]。通过微生态制剂治疗,改善肠道环境,补充肠道益生菌群,增强屏障保护性,调节肠道免疫功能,促使疾病好转[18]。相关研究指出[19],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水杨酸制剂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微生态制剂治疗,最终治疗总有效率为90.2%,疗效显著,患者的各项促炎因子水平和抑炎因子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进一步表明微生态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改善作用。

(5)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拮抗剂

此类药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重组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即英夫利西单抗,该药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兴生物药物,属于一种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2007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21]。该药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可以与肿瘤坏死因子-α特异性合并,促使损伤黏膜愈合,缓解临床症状,其主要应用于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相关研究指出[22],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英夫利西单抗治疗2周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0.0%,有利于黏膜的快速愈合,效果理想。

结语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遗传、微生物、感染、环境、饮食等有密切联系,而不同的发病机制可为疾病治疗提供多种治疗方案[20]。内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多样,临床应加大发病机制的研究,多样化为患者实施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峰,刘林,王垂杰.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1):143-147.

[2]张娇娇,张帆,余星星,等.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01):70-74.

[3]彭昊,董筠.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21,41(03):448-453.

[4]夏文祥,琚坚.溃疡性结肠炎综合治疗进展分析[J].名医,2020(02):12-13.

[5]Misra R,Faiz O,Munkholm P,et al.Epidem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racial and ethnic migrant group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8,24(3):424-437.

[6]弓艳霞,唐艳萍,牛薇,等.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8,24(4):512-516.

[7]沈洪,邢敬.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及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32(06):586-590.

[8]沙素梅,陈芬荣,汪永华等.黏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LF82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8):532-538.

[9]陈娜,周中银.咪喹莫特治疗后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及其功能[J].广西医学,2019,41(06):734-739.

[10]迟伟男,刘哲鹏.抗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04):742-747.

[11]黄欣.柳氮磺吡啶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5):124-125.

[12]李鸣涛,李浩,朱林林,等.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激素治疗反应及其预测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2019,24(07):395-399.

[13]韩金利,才洪良,邱玉艳,等.糖皮质激素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18(4):25.

[14]魏晓广.浅析布地奈德和氢化可的松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对比研究[J].北方药学,2018,15(4):131.

[15]Nishida Y,Hosomi S,Watanabe K,et al.Serum interleukin-6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infliximab in ulcerative colitis[J].Scand J Gastroenterol,2018,53(5):579-585.

[16]廖鹏,周裕淮,陈继新.硫唑嘌呤对一线治疗和激素治疗失败的中型广泛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疗效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10):1355-1358.

[17]戴蕾,罗灵和,杨珠莹,等.双歧杆菌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06):644-646+650.

[18]陈章风,刘宏岩.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1):196-198.

[19]程兆瑞,程小平,周晓东.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3):14-15.

[20]崔畅婉,孙峥嵘.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免疫学,2019,39(01):77-81.

[21]韩霜,张玉洁,吴开春.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国的一种新选择[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08):821-824+820.

[22]刘爱玲,吕红,杨红,等.英夫利西单抗在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拯救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胃肠病学,2017,22(10):604-609.

作者简介: 唐乾(1984-10-11),男,汉族,广西防城港市防城港区人,本科,主治医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消化內科专业

猜你喜欢
治疗进展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进展研究
CRRT在脓毒血症患者中的治疗进展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肠炎清对ICUC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TLR4mRNA的影响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治疗进展
急性重症胰腺炎肝损害的机制与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