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护理学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2022-03-09 09:02张立力赵阳刘欢罗晨玲
护理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护理学临床护理

护理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大、专业性强,2020 年10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培养适应健康新需求的护理人才。作为2019 年首批入选护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高校,我校在建设过程中与国家战略及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对标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为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建设目标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扎实、沟通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护理专业,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人才支持。

我国南海海域的波浪平均周期为4~6 s,选取3~4级海况作为实际工况,选取某海域,根据统计结果,当波浪周期与有效波高的联合分布概率达到极大值时,波浪平均周期约为4.5 s,有效波高约为1.2 m。[13]为在分析中尽可能还原实际工作海况,选取波浪周期T=4.5 s,有效波高H=1.2 m,流速为1.2 m/s的海况作为模拟工作海况。风对于拖曳线列阵的水动力学效应影响不大,故在选取环境因素时未予以考虑。

2 护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措施

2.1 机构重组院校协同,构建一流师资队伍 建设举措包括:(1)机构设置重组,明确每位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教学、科研和临床进修科室与专业方向一致。2019 年学院完成机构重组,全院教师分为临床护理、社区与老年护理、人文与精神护理、助产4 个学系(专业方向),解决了以往承担基础护理学、护理人文、护理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任教师专业方向不明确的问题;(2)2017 年制订《南方医科大学专任教师临床进修管理办法》并严格落实,要求中青年教师每年3 个月,副高以上教师每年1 个月定科临床进修。教师一般选择教学任务较少的时间去临床进修,教研办每学期初将进修计划和教师课表一并转呈医院护理部,教师临床进修期间同时完成计划教学任务;(3)选派优秀教师到医院挂职或顶岗实践(担任护理部副主任、科室副护士长或教研秘书),明确挂职期间岗位要求、职责及待遇;(4)引进有临床工作背景的专任教师;(5)课程教学总结会议邀请临床教师参与,并根据临床教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预期培养目标的建议及时调整;(6)从医院遴选优秀护理骨干共同参与模拟教学改革,制定激励和保障政策。(7)培养教师循证实践能力,2017 年与澳大利亚JBI 循证护理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国内第4家JBI 合作单位,2020 年升级为JBI 卓越中心。2020年与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护理和助产临床指南。近3 年组织所有中青年教师完成系统评价和循证实践的方法学培训。

验证池共识机制在基于传统的共识算法上进行了改进,适用于几大商业中心的联合建链。该方案是基于传统的拜占庭容错(BFT)及其变种的共识方案,需要参与者能够相互辨识,不需要发币即可实现。验证池算法十分高效,可以实现秒级共识。

2.4 思政人文教育贯穿全程,培养专业思政和人文素质 1985 年在全国率先开设 《护士素质修养》课程,2005 年组建护理人文学教研室,2007 年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是全国首部《护士人文修养》人卫规划教材主编单位。拥有人文素质教育省级实践基地,对护理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体系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探索

。人文类课程占比27%,专业实践技能考核中人文素质和沟通能力占比30%,在护理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导入思政元素和人文素质培养,将护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信仰价值引领、科学精神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学院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树立“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和优秀课程,给予表彰奖励。举办专题课程思政培训班,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通识教育部专家授课,定期组织交流讨论沙龙、示范课程分享会,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的人文网站向社会开放,至今访问量超过10 万人次。近5 年学院教师组织开展多项社会服务活动,举办各种主题鲜明的科普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公众现场急救知识、防癌抗癌、公共卫生事件、老年人健康保健、糖尿病、戒烟、生命教育等。社会服务场所包括社区、大学校园、中小学校园、养老机构、公共广场等。服务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编写科普专著,开展科普讲座、义诊咨询活动,制作展板、海报、橱窗、宣传折页、传单、网络宣传视频、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教师带领学生志愿者服务广州社区万人,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成就感。

2019-2020 年我院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和各课程主干教师,在OBE 理念指导下,依据《本科专业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中护理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和毕业基本要求,我们采用“反向设计”的方法,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确保每一个学习目标或毕业要求都能够在相应课程中得到培养和考核评价。通过课程教师共同参与和讨论,更好地建立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和递进,避免培养目标的重复。一些重点的培养目标,从原来靠一门课程培养,变成多门课程共同递进培养。例如:基护操作、健康评估、护患沟通等能力,通过后续课程中对这些能力的应用和评价,不断强化同时辅以相应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革新、授课顺序的调整、师资的整合、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等系列措施,使得学生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能力。在原有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和共享课基础上,对学科相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各类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将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科学思维、美学内容整合为人文特色核心课程《护士人文修养》;精神科护理、心理护理整合为《精神心理照护学》;内、外科护理学整合为《成人护理学》;《护理研究》课程整合了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妇幼保健与护理》 整合了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儿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以及健康教育学的内容。通过设立院级专项项目、配套经费、开展培训等举措,分层次分阶段建设五类金课。

二轮修志工作中,力争做到:领导“推手”有力,供稿人“托手”用力,专家“拉手”给力,编辑“抓手”下力,主编“控手”发力,众手成合力,志书保质量。

非正式学习是以关键词为检索条件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对感兴趣的课题或者问题进行查询,获得有效充分的学习支持,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需求。非正式学习往往以情境学习模式、PPT学习模式、任务驱动学习模式的方式开展,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能够引导学习者获取课程地图上的学习路径,通过平台的导航机制阅读、探究所查询的内容。这个过程促进了学习者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了解,快速建立对该主题的立体概念,激励学习者进一步学习。

2.3 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临床能力

2.3.1 模拟教学改革 针对护理本科生和专任教师临床能力欠缺的短板,2018 年我校参与美国护理联盟和中国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中心组织的中国模拟导师发展计划,该计划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方医科大学4 所高校参与,旨在培训符合国际标准的模拟教学导师

。通过参与该计划,教师模拟教学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以及多项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整合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的骨干师资与附属医院护士长组成实践教学组,通过模拟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践教学比例、升级改造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落实专任教师临床进修制度、开发实践模拟教学软件系统、建设情景教学案例库、改革实践考核模式、实施早期分阶段实习模式、精选国内一流实习基地等系列举措,完善了护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2.3.2 实习模式改革 为了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2018 年开始改革传统大四实习的培养模式,实行早期分段实习的培养方案,早期实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共6 周,学生4~5 人一个实习小组,每组轮转2 个科室,内、外科各3 周。在传统的临床教师带教模式上,加入学院专任教师共同参与实习带教。学院专任教师承担引导者和协调者角色,在实习前1 周与临床科室老师沟通讨论并共同制定本组教学任务,负责实习计划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同时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循证指导,每周组织案例讨论和实习小结会议,掌握学习动态。临床老师主要对护患沟通、操作技能和专科知识等方面给予指导,参与案例讨论和实习小结会议,解答学生的疑惑,针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目前通过3 轮实施以及实习后教师和学生小组访谈显示,早期实习和双带教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满意度,有利于学生临床能力提高。

2.6 加大宣传,稳步提升生源质量和专业思想稳定性 2021 年新高考改革在广东、湖南等14 省实施,2022 年全国31 个省市将完成招生改革,高考志愿填报由按学校填报志愿改为按专业填报志愿,先选专业、再选学校,这一变化可以促使考生在填报之前对专业的充分了解,从而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有助于专业思想稳定性的提升,同时也对护理学专业质量和专业吸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抗击2019 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过程中,共28 600 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护士驰援湖北,占国家援鄂医疗队总人数的68%

。传承与发展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土壤的护理专业精神,是此次疫情带来的启示

。疫情以来通过采访抗疫优秀校友、拍摄抗疫宣传片、在腾讯和百度平台宣传抗疫护士的体验和典型事例,提高公众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宣传护理专业就业好、薪酬理想、工作稳定的优势,积极向考生及家长解释护理专业内涵及未来职业发展,增进考生及家长对护理专业的了解、提高护理专业的吸引力。我校从2020 年开始增设护理卓越班招生,每年招收20 名学生,采用小班精英培养模式,这也是我校应对高考政策改革,落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一项重要举措。

2.5 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实行创新学分制度,学生需获得不少于4 个创新学分。学校每年投入300 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覆盖60%以上学生。从2005 年开设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国内开展导师制较早的院校。导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对学生课外科研课题、毕业论文给予全程指导。要求学生必须撰写研究型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方准予毕业。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根据《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结合学科特点与专业实际,制订了《护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实行论文指导“双师制”(学院和实习医院均为每名学生指派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建立学院本科生导师库,遴选直属附属医院硕士或副高以上师资31 人作为论文指导老师,对论文的选题、开题、方案设计、研究对象选择、数据收集等环节全程指导。新建护理科研实验室,让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课题组,使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结合。实施《护理研究》课程改革,将第六学期开设、主要为毕业论文设计服务的该门课程提前至第三学期,并将课程分成I、II、III 分阶段实施,使科研能力培养能够早期化、全程化。学院给予经费支持,设立“育苗计划”,全面支持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2.2 以产出为导向,优化整合持续投入,建设一流课程 十三五期间我校先后派出5 名专任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分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护理院校进行为期1 年的进修学习

,通过比对发现国外护理本科课程整合度较高、护理特色突出、学科界限淡化,与国内差异明显

,OBE 理念已在国外护理教育本科中得到应用和体现。如在英国,各院校以护士和助产协会(The Nurse and Midwifery Council,NMC)能力标准为指导,按照OBE 理念,根据资源和专业目标定位确定课程设置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一种基于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1994 年由美国学者Spady 提出后已逐渐成为欧美国家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2019 年教育部下发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工作指导标准》,作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该标准列出了11 个一级指标和31 个二级指标,其中第9 个二级指标为“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发展”。我校2019 年《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OBE 改革是我校教学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

2.3.4 教学评价考核改革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采用模拟教学引导性反馈评价、翻转课堂表现、PBL 表现、操作考核、病例见习报告等,推进学习过程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50%~70%)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改革,每年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政府将数据国有化可以提供解决方案,它肯定会抑制大公司的力量。但历史表明,在权力过大的政府手中,我们的生活并不一定更好。因此,我们最好呼吁科学家、哲学家、律师甚至诗人,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个大问题上:如何管理数据的所有权?

3.3 教学方法改革成效 通过上述措施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推进,充分调动了专任教师对临床知识和临床护理能力的重视与渴求,积极参与模拟教学培训和临床进修,2 人获得美国护理联盟模拟导师证书,获得教改项目88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50 项,混合式教改立项11 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 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3 项。建设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四川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一流实习基地,保障培养质量。

2.3.3 混合式教学改革 我校2015 年开始大力推行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发展的目标

,2016—2018 年我院先后有11 门护理专业课程在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专项资助支持下完成混合式教学改革,将传统课堂面对面线下教学与网络线上教学有机融合,有效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3 成效

3.1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我校现有护理教师86 名,其中博导8 名,硕导31 名,平均年龄40.2 岁,拥有护理、助产、人文3 个省级教学团队。通过前述举措,解决护理教师队伍长期脱离临床工作,教学水平受限的问题,激发教师临床实践热情,在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基础上,增强了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和职业成就感、自身价值感。临床进修制度落实以来,得到专任老师的支持,除疫情期间每年有8~10 名老师完成临床进修。通过定科进修,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得以提升,2019 年教师团队荣获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首届护理本科院校教师临床技能竞赛团队特等奖。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奖励5 项,主编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4 部。专任教师和临床教师组成稳定的、长期合作的教学科研团队。

3.4 专业思政和人文素质教育成效 《精神心理照护学》《健康评估》2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我院史瑞芬教授《论“课程思政”视阈下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一文被评为2020 年度中华医学会百篇优秀论文。《护士人文修养》获广东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教师多次在各类学术会议分享人文教育经验。

新医科建设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强化学科交叉性

,未来的护理人才应是跨学科人才。因此在给本科生配备学院导师基础上,结合导师研究方向需求和学生兴趣爱好,配备跨学科合作导师。增设预防医学类、生物工程类、卫生管理类、康复医院类、中医医学类跨学科培养选修课程,对跨学科合作项目“育苗计划”给予优先支持。

3.2 课程建设成效 建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 门,国家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 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 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 门,建设18 门在线课程,其中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 门,详见表1。

3.5 培养一批优秀人才 近3 年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97%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91%以上,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100%。本科生承担大学生大创项目98 项,发表论文52 篇,SCI 论文1篇。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54 项,荣获第七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一等奖、第十届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赛道华南片区特等奖、全国银奖,全国首届护理本科生临床技能邀请赛二等奖、创业大赛银奖和铜奖、广东省高校急救技能竞赛一等奖、广东省公共卫生技能竞赛一等奖,参加志愿科普活动逾万人次。培养全国优秀党员1 名,全国三好学生1 名。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在本科评估、专业认证、审核评估中受到校内外评估专家的好评。

无叶美冠兰属美冠兰属(Eulophia R. Br. ex Lindl),该属在我国有14种,本种与其他种的显著区别在于:植株无叶,有淡黄色椭球状假鳞茎,埋于土下,完全腐生,花葶褐红色,花序不分枝,花梗、子房和萼片均无毛,唇瓣上有5~7条脉。我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以及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地亦有分布。

3.6 生源质量和专业思想稳定性稳步提升 2017-2020 年我校护理学专业调剂率分别为59.3%、40.0%、32.3%、16.7%,呈逐年下降。2020 年我校护理学类专业全国26 个省市招生160 名,新增护理卓越班全国11 个省市招生20 名,护理专业全国平均录取分数理科超过一本分数线(高优线)79.9 分,文科超过一本分数线(高优线)37.8 分,生源质量和专业思想稳定性显著提升。

4 体会

自2004 年整体移交,从军队高校转变为地方高校以来,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本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得到社会和同行的广泛认可。分析原因和主要体会是地方高校护理专业建设需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的中心目标,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建设原则,立足于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要素进行持续建设与完善。

通过课程改革和课程整合的实践,笔者体会到相对于单个课程建设,难度更大的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构建,因此下一步专业建设的主要举措是进一步完善以产出为导向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80 年代中期我国护理高等教育恢复,当时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使用的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即由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专业课、临床实习4 个阶段组成的课程体系,绝大多数院校至今沿用的还是这种框架结构。护理专业要发展,需要围绕护理概念、围绕怎么解决护理诊断问题、围绕护士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课程设置,即以OBE 理念为指导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孙宏玉老师主译的《护理教师必读-实用教学指导》书中谈到护理专业课程的整体结构模型主要有3 种

:(1)内容模块(通常在护理教育中反映临床专业);(2)概念(通常反映的是护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中被认为至关重要的护理实践);(3)能力(反映的是关于毕业生预期表现的广义领域,即通过学期、学年或其他时间参数的课程进行“水平”分级,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发展上逐步提升并取得预期学习成果)。第1 种模型指的就是以临床专业领域为内容模块的课程设置,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社区护理。第2种模型以护理概念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如认知、疼痛、营养、安全等,武汉大学在原Hope 护理学院Marcia A.Pertrini 院长带领下,已经进行十多年的概念教学改革探索。第3 种模型以能力为基础,需要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建立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绩效指标。后两种模型课程整合度高,与护理专业结合紧密,符合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两性一度”的基本原则,因此虽然改革难度大,仍是下一阶段继续努力的重点方向。

下一步专业建设举措还包括深化模拟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改革、虚拟仿真金课建设、完善早期实习和分段递进式实习制度、完善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外部评价和反馈机制,以及探索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

的目标努力奋斗。

[1]杨智慧,罗晨玲,林劲秋,等.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护理教育特色介绍及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11):1571-1574.DOI:10.3969/j.issn.1672-1756.2018.11.030.

[2]秦芳,张立力,罗晨玲,等.英国考文垂大学成人护理专业方向本科课程设置及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2):189-192.DOI:10.3761/j.issn.1672-9234.2020.02.021.

[3]郑晓燕,吴雪,曾惠文,等.英国预注册护士能力标准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3):236-239.DOI:10.3761/j.issn.1672-9234.2014.03.022.

[4]曾惠文,郑晓燕,吴雪,等.英国预注册护理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4(3):239-240.DOI:10.3761/j.issn.1672-9234.2014.03.023.

[5]范圣法,黄婕,张先梅,等.基于“产出导向(OBE)”理念的本科教学培养体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4):6-8.

[6]李婷,方雅璇,张立力,等.《国际护理临床模拟教学协会最佳实践标准:模拟引导》解读[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1):8-11.DOI:10.3761/j.issn.1672-9234.2020.01.001.

[7]方雅璇,李婷,杨冰香,等.《国际护理临床模拟教学协会最佳实践标准:学员评价》解读[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1):12-17.DOI:10.3761/j.issn.1672-9234.2020.01.002.

[8]陈瑜,曾丽娟,杨文娇,等.基于E-Learning 的混合式学习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8,33(15):7-10.DOI:10.3870/j.issn.1001-4152.2018.15.007.

[9]杨丽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本科护生学业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报,2021,28(12):6-9.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21.12.006.

[10]张立力,翟惠敏,史瑞芬,等.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4):250-253.DOI:10.3761/j.issn.1672-9234.2017.04.002.

[11]史瑞芬.论“课程思政”视阈下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8):586-590.DOI:10.3761/j.issn.1672-9234.2019.08.006.

[12]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意见》[EB/OL].(2019-07-15).https://jwc.hzu.edu.cn/2019/1125/c8827a188854/page.htm

[13]李凤林.新时代我国新医科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3):6-8.

[14]Wu XJ,Guo N,Zhou N,et al.Containing Covid-19:Crucial Role of Nurses [EB/OL].(2020-05-04).https://blogs.bmj.com/bmj/2020/05/04/containing-covid-19-crucial-role-of-nurses.

[15]嵇艳,丁亚萍,许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护理专业精神内涵分析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护理学报,2020,27(19):71-73.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20.19.071.

[16]Billings DM,Halstead JA.护理教师必读-实用教学指导[M].孙宏玉,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104-108.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 年工作要点》[EB/OL].(2019-04-19).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904/t20190426_379670.html

猜你喜欢
护理学临床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学习通网络平台下翻转课堂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①
医工交叉学科发展背景下护理学教研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