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2-03-10 04:10郝开花齐秦吴继红张正宙武威市凉州医院内分泌科甘肃武威733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阿托炎性例数

郝开花 齐秦 吴继红 张正宙 (武威市凉州医院内分泌科,甘肃 武威 73300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该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早期并无明显不适,但随病情发展会出现不同程度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症状,患者肢体出现疼痛,并进展为糖尿病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者还会造成截肢或死亡〔1〕。虽然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部分研究推断与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能力强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治疗以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为主〔2,3〕。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但手术局限性很大,对于体质较差、动脉狭窄等患者均不适用。近年来,关于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文献报道较为多见〔2,3〕,为进一步明确其疗效及作用机制,本研究拟分析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效果。

1 一般资料

1.1对象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根据就诊序号编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66.94±3.28)岁,病程(13.58±2.75)年;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65.62±2.88)岁,病程(13.64±2.36)年。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4〕;②存在不同程度的跛行、皮肤温度减低、脚趾坏死或者崩溃、下肢疼痛、踝/肱动脉血压比值<1;③患者知情了解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通过。排除标准:①对阿托伐他汀药物过敏者; ②患有恶性肿瘤、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 ③有精神或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④有急慢性感染或严重感染者,需要截肢者;⑤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对比性。

1.2治疗方法 结合患者病史及基本情况,合理运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配合低糖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根据患者血糖实际情况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洛他唑片(厂家: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60014,50 mg)50 mg,2次/d;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厂家: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258,10 mg)10 mg/次,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1.3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5〕,治愈:皮肤颜色、温度和光泽正常,下肢麻木、疼痛等情况基本消失;显效:皮肤颜色、温度和光泽基本恢复正常,下肢麻木、疼痛等情况较前有明显改善;有效:皮肤颜色、温度和光泽较前好转,下肢麻木、疼痛等情况有一定改善;无效:皮肤颜色、温度未恢复正常,下肢麻木、疼痛等情况较前并无有效缓解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实验室指标 ①治疗前后,采用多普勒听诊器协助测取踝肱指数(ABI)值,并测定耐受疼痛的最大行走距离和无痛的行走距离。采用多功能红外体温仪(深圳市爱利康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制造,型号AET-R101)检测两组皮温。②治疗前后,两组均于清晨空腹时采集肘正中静脉血液5 ml放入试管,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吸取上层血清,置于-70℃保存。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器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黏度(CP)水平。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用荧光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水平。

1.5不良反应率 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失眠、头晕、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率=(失眠例数+头晕例数+肌肉酸痛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治愈9例、显效19例、有效20例、无效2例)高于对照组(84%;治愈7例、显效16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有显著差异(χ2=4.000,P=0.046)。

2.2两组ABI、皮温和行走距离比较 治疗前两组ABI、皮温和行走距离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增高,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PAgT、Fbg和C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TNF-α、IL-6和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ABI、皮温和行走距离比较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2.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4%(头晕1例、肌肉酸痛1例),对照组为8%(失眠1例、头晕1例、肌肉酸痛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P=0.674)。

3 讨 论

阿托伐他汀是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的竞争性抑制剂,能够降低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率、调节血脂,国内外常采用他汀类药物来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6〕。同时,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膜的炎症也能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极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西洛他唑是一种新型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和血小板内的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环磷腺苷(cAMP)的浓度增加,发挥其抗血小板和扩张血管的作用〔7〕,降低血液黏度,阻碍血栓形成,从而改善患者下肢缺血症状〔8〕。阿托伐他汀联合西洛他唑可以共同对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清除自由基,改善血流动力学,发挥血管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果说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肯定。此外,用药安全性也是临床关注重点,本研究结果说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安全性较好,且阿托伐他汀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9〕。

ABI是血管外科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下肢动脉疾病,帮助明确踝部和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正常人在休息时其比值为0.9~1.3,当ABI>1.3时表明血管壁失去收缩功能,提示患有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10,11〕。本研究结果提示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患者行走距离,改善症状。吴月娟〔12〕研究发现ABI值与2型糖尿病的血脂紊乱程度呈反比,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其足部动脉管径和ABI会明显升高,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2型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患者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增多,血液黏滞性增强,血管内膜因此受到损伤,导致患者出现下肢逐渐成血栓或血管粥样化斑块,引起微血液流通障碍,最终形成下肢血管病变〔13,14〕。研究证实〔15〕,阿托伐他汀联合西林他唑治疗不仅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还可延缓疾病发展。本研究结果说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

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微血管与周围神经会相互影响,TNF-α、IL-6和CRP这些炎性因子会促进病态的发生和发展。IL-6对组织炎性损伤途径起重要作用,且炎性指标会加重神经损伤;TNF-α可激活蛋白酶,破坏肌蛋白平衡,导致出现肌萎缩。本研究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改善炎性状态,修复损伤的血管细胞。

综上,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肯定,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炎症反应,降低血管病变,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阿托炎性例数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病毒感染与NLRP3炎性小体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效果评价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糖尿病足护理“五部曲”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