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江苏发展“碳汇空间”

2022-03-12 23:52蔡爱军
唯实 2022年7期
关键词:盐城江苏森林

蔡爱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向世界做出了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节能减排,实现脱碳发展;二是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吸碳作用。盐城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在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转型上示范引领,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打造江苏发展的“碳汇空间”。因此,盐城应该深入研究碳汇机理,放大碳汇功能,提高碳汇技术,充分利用自身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全力打造江苏发展的“碳汇空间”,为全省乃至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应有的贡献。

盐城打造江苏发展“碳汇空间”的优势条件

碳汇,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通常包括森林碳汇、农业碳汇、湿地碳汇、海洋碳汇。盐城集海洋、森林、湿地三大绿色基因和生物多样性于一体,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资源宝库,在打造江苏发展的“碳汇空间”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

1.持续增大的森林面积为森林碳汇奠定了坚实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一公顷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的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十三五”期间,盐城大力实施“一片林”工程,全市累计新造成片林62.4万亩,改造提升62.3万亩,建成330个森林村庄,40个森林小镇,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新增造林面积全省第一,2019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截至2020年底,全市林地面积2267.32百公顷,森林覆盖面积3522.46百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4.7%。2021年,盐城9个县(市、区)有11个地块进行栽植碳汇林试验,总面积超千亩。不断增长的森林资源提供了可观的森林碳汇总量,为打造江苏发展的“碳汇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绿色低碳的生态农业为农业碳汇带来了转化路径。研究表明,我国的农田土壤具有良好的固碳减排潜力。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2.01亿吨,其中农田生态系统贡献占12%。盐城作为江苏第一农业大市,常年粮食耕种面积超1470万亩,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丰”,是连续多年的全省第一产粮大市,也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中农业经济总量唯一超千亿元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近年来,盐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规模不断扩大的绿色生态农业为打造江苏发展的“碳汇空间”带来了转化路径。

3.面积巨大的湿地资源为湿地碳汇提供了拓展方向。湿地碳汇是指湿地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碳汇系统,在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研究表明,我国各种类型沼泽湿地总的固碳能力为4.91TgC·a,其中湖泊湿地的固碳潜力为1.98TgC·a,滨海湿地的固碳潜力为1.19TgC·a。盐城湿地辽阔,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面积达680多万亩,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7/10,全国的1/7。广袤的沿海滩涂,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19年被授予世界自然遗产,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中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湖荡众多,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湖荡湿地,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面积巨大的湿地资源为湿地碳汇提供了有利条件。

4.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为海洋碳汇创造了巨大空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参与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循环过程,每年吸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据估计,自18世纪以来,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已占化石燃料排放量的41.3%左右、人为排放量的27.9%左右,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促进海洋碳汇发展,开发海洋负排放潜力,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盐城拥有582公里海岸线,占江苏省的56%。海域面积18897平方公里,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为海洋碳汇创造了无限可能。

5.扎实先进的绿色产业为降碳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撑。盐城拥有全国唯一的雾霾治理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和长三角最大的节能电光源生产基地。盐城环保科技城是全国唯一以“环保”冠名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清华大学、中科院、复旦大学等13大国字号平台,规模以上企业110家和其他企业100家,其中包括全国大气治理前10强中的7家,被称为“烟气治理之都”。园区拥有30余项国际领先技术,特别是煤炭清洁燃料、催化剂再生、膜技术、土壤修复等方面拥有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销售市场覆盖美国、德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国家环保产业集聚区”“国家雾霾治理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38个省级以上荣誉。扎实的绿色产业是盐城打造江苏发展“碳汇空间”的又一优势条件。

盐城打造江苏发展“碳汇空间”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盐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在减碳降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打造江苏发展的“碳汇空间”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1.认识不够制约了发展进程。认识是发展的先导,充分认识碳汇是打造碳汇空间的前提。根据调查显示,盐城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主要还停留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还没有能够深入认识和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森林碳汇、农业碳汇、湿地碳汇和海洋碳汇这些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认识还比较陌生,甚至有一些还处于认识空白。即使是植树造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基于改善环境的出发点,还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并运用这些生态资源的碳汇功能,对这些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的机理、功能、潜力、价值、交易、金融等还缺乏足够认识和系统研究,这也导致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削弱了打造“碳汇空间”的合力。

2.测算不清制约了碳汇交易。摸清家底、弄清存量、掌握增量是碳汇交易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科学的计量和监测体系才能准确评估各类碳汇在缓解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话语权。但是到目前为止,在碳汇计量和监测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数据、模型、方法、评估体系。我国所采用的标准与国外所使用的计量和监测标准有很大的差距,很难直接套用。因此,当前盐城打造碳汇空间面临着碳汇计量和监测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碳汇交易,也直接影响了碳汇价值的转换实现。

3.技术缺乏影响了碳汇增量。技术是提升碳汇增量的重要手段,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碳汇能力的增强。例如,农业碳汇和碳源之间的界限就比较模糊,运用先进技术可将碳源转化为碳汇,而技术水平落后有可能会将碳汇转换成碳源。我国对碳汇,尤其是海洋碳汇、湿地碳汇、农业碳汇等新型类型的碳汇研究起步比发达国家晚,技术手段也相对落后,在增强碳汇能力方面稍逊一筹。盐城作为一个地级市,在我国碳汇技术水平整体不强的大背景下,缺乏先进的碳汇增汇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打造江苏发展“碳汇空间”的进程。

4.机制不活制约了发展速度。体制机制是碳汇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在碳汇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体制机制不灵活的现实。例如,国内碳汇项目单一,主要集中于森林碳汇。农业碳汇、湿地碳汇、海洋碳汇等碳汇项目少之又少。另外,我国的碳交易还停留在国家层面,且碳当量的计算还不够准确,与国家相衔接的市级层面的碳交易机制还未形成。再例如,碳汇产权界定有待进行、发展绿色碳汇的产业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碳汇核查和技术咨询等相关机构尚待健全,碳汇项目融资渠道尚待建立,等等。诸如此类的体制机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盐城碳汇发展的速度。

盐城打造江苏发展“碳汇空间”的对策建议

面对“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盐城应进一步提高站位,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创新顶层设计,锚定发展目标,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科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强化宣传引导,高质量打造江苏发展的生态“碳汇空间”,为盐城乃至江苏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1.创新顶层设计,全力提升发展速度。把森林碳汇、湿地碳汇等生态碳汇视为重要的公共资源纳入经济社会管理体系;研究出台《盐城市生态碳汇发展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设立生态碳汇发展专项基金,加大生态碳汇发展扶持力度;参照国际碳汇标准,探索建立生态碳汇计量和监测方法、搭建生态碳汇交易平台、制定碳汇交易规制、完善碳汇产业运行机制等,为碳汇发展提供资金、人才、体制机制保障。同时,应加强组织领导,在市级层面成立专门的碳汇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深入具体实施碳汇发展工作部署,全力打造江苏发展的“碳汇空间”。

2.锚定发展目标,增强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充分发挥森林碳汇、农业碳汇、湿地碳汇、海洋碳汇的作用,不断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继续加强植树造林和管理,尤其是进一步提高碳汇林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强森林碳汇能力;依托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深入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完善湿地植被体系,挖掘拓展湿地生物碳汇;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目标,不断创新农作制度,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和低碳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系统的碳源转化;大力实施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工程,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大力提升海洋碳汇能力。

3.深化改革创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推广可再生能源,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4.强化科学研究,夯实科技支撑基础。成立盐城碳汇研究中心,组建、引进专业研究机构和科研团队,对盐城生态碳汇开展实地调查、监测和研究,全面了解掌握盐城碳汇分布状况和增汇潜力;深入研究各种类型生态碳汇的固碳机理、增汇途径以及评估方法;创新建立、完善碳汇监测和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打造碳汇研究“盐城样板”,为全国开展碳汇研究提供经验参考;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立盐城碳汇研究网络和数据网络,促进盐城碳汇研究数据共享,为碳汇标准化研究贡献智慧和力量。

5.加强国际合作,凝聚强劲发展合力。充分利用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字招牌,放大世遗效应,深入实施向海发展战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全力推动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高质量打造世界级生态会客厅;定期组织召开以滨海湿地蓝色碳汇与“碳中和”为专题的国际会议,加强碳汇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深度学习国际机构在碳汇领域的科学研究、政策设计、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等方面的最新理念和成果;深度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对话,全力办好国际湿地保护相关会议,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和国际场合宣传推介生态碳汇功能,在世界范围内达成生态系统保护、利用共识,凝聚生态碳汇发展合力。

6.积极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加强生态碳汇宣传教育,盐城将全面提升市民对生态碳汇的认知度,营造出浓郁的碳汇发展氛围。在宣传方面,应积极构建碳汇宣教网络,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碳汇知识,动员号召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碳汇建设中来;积极推动组建产业联盟和专业服务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到生态碳汇系统保护、修复和管理当中,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打造碳汇空间。在教育方面,应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围绕生态碳汇发展,开设生态碳汇专业,编制生态碳汇专业教材,培养生态碳汇专业师资力量,为盐城打造江苏发展的“碳汇空间”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盐城江苏森林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台湾蝴蝶兰:绽放盐城滨海 助力乡村振兴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透鲜的盐城话
见证,抑或赞美:在盐城思想的盐分间
哈Q森林
哈Q森林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