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压舱石:国有企业的担当及其作用机制探微

2022-03-14 08:10唐任伍孟娜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压舱石作用机制共同富裕

唐任伍 孟娜

摘 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为了克服私人资本的逐利性、盲目性而产生的,其功能和作用决定实现共同富裕是其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获得了大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有企业通过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贡献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设施、社会责任、示范机制和统筹能力,成为共同富裕实现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国有企业;共同富裕;作用机制;压舱石

中图分类号:F2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2)02-0034-07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将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其历史使命,领导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即使是在严酷的战争年代,也将这份历史使命在革命根据地付诸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为中国人民追求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国从此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仅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建立了共同富裕实现的社会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银行作为国际组织,其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在世界银行的大厅里,竖立着一条醒目标语:“我们的梦想是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2015年9月25日,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上,193个成员国正式通过了到2030年要完成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一个就是消除贫困。但是,在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资本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只是一种空想。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消除贫困、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早在1953年12月,毛泽东就提出了“共同富裕”,指出只有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P443)。邓小平把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裕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2](P561),“社会主义集中到一点,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3](P110),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3](P64),“如果搞两极分化就可能出乱子”“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4](P585)。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能够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因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有能力通过渐进的方式,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全国所有地区、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协调推进“共同富裕”的实施。2012年11月15日,刚当选为总书记的习近平就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推进共同富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202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选取浙江省先行先试,为全国其他地方促进共同富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再一次强调指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并对共同富裕的特征、内涵以及实现路径作了深刻的阐释。“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和历史使命。[5]

共同富裕作为人类至高无上的目标和美德、千百年来人类的梦想和追求,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命题、社会命题。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与共同贫穷一样,都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5],共同富裕“对上承接着中国古代大同世界的精神美学,对外连接着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6]。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中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稳定和繁荣,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實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共同富裕的实现“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7],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需要一个漫长时期的奋斗和争取。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成为共同富裕实现的顶梁柱、压舱石。因此,研究国有企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实现逻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

国有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保障人民共同利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定盘星、稳定器的使命。2014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8]。

国有企业作为国之重器,天然具有服务国家战略、弥补市场失灵、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和领头雁的性质、特点及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9](P175),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方面的重要力量,是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重大战略的压舱石和重要力量。可以说,实现共同富裕是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是由其功能和作用决定的。国有企业发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民众的切身利益,更是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主力军和顶梁柱,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不仅关乎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有企业对共同富裕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利润的多少上,更主要表现在对共同富裕实现的功能作用上。国有企业作为民族的脊梁、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功能和作用是不能简单地用市值来衡量的。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是“自力更生”的产物,是“粮食要靠自己,实体经济要靠自己,制造业要靠自己”的载体,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化解外来压力、破解各种围剿的屏障,承担着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是共同富裕实现中的国之重器。因此,尽管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做实体经济难、做装备制造业的实体经济更难”的窘境,但决不能失去对国有企业的信心、耐心和信念,要及时地将金融血液输入到做实体经济和装备制造业的国有企业,矫正长期以来金融血液流向赚快钱的房地产、互联网企业的倾向,建立起实体经济、装备制造业救中国的思想基础。中国人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一大批做实体经济、装备制造业的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的倚天长剑和顶门杠的支撑,其他企业再高的估值替代不了保卫蓝天的战机,替代不了代表工业皇冠的大飞机,替代不了维持电脑计算的芯片,替代不了救命的创新药品……更提升不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话语权。因此,国有企业主导的实体经济事关中国国防安全、产业安全,是中国强大、共同富裕实现的根和魂,是中国的国运所系、中国人的自豪、自信、自尊所在。

国有企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历史使命,确保维系中国的产业链、价值链和服务链的安全,重点在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是中国经济安全发展和保证共同富裕实现的定海神针。因此,国有企业若要更好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当务之急是在下列五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共同富裕实现

高科技是共同富裕实现的新引擎和驱动器,中国共同富裕的实现从一开始就要高起点、高站位,而高起点高站位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将共同富裕建筑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国有企业的作用要发挥在刀刃上,一方面,着力推动自身在高科技上的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助力整个社会在高科技上实现突破,特别是发挥国有企业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积极作用,以满足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符合国有企业自身的制度性特征,聚焦高科技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性作用。

(二)提升产业链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助力共同富裕实现

产业链是共同富裕实现的根基,没有产业链支撑的共同富裕是无本之木,国有企业要通过“创新强链、协同固链、重点补链、延伸优链”的路径,一方面,提升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助力全社会发展新实体经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发挥协同整合作用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并成为产业链“走出去”的排头兵,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化水平,筑牢共同富裕实现的根基。

(三)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助力共同富裕实现

经济安全是共同富裕实现的保障,国有企业在维护经济制度安全、维护经济秩序安全、维护经济主权安全、维护经济发展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防护栏一般的关键作用,如果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脅,共同富裕就失去了安全屏障,国有企业运用自身强大的资源、技术、组织等方面的优势,构筑起共同富裕所需要的物质数量、质量、供给链完善的安全屏障,以应对各种突发的自然风险、生物风险和战争风险等。

(四)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助力共同富裕实现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破坏,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火车头,需要“走出去”。一方面,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深耕;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发展经贸合作伙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提升跨境经营水平,盘活海外资产,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提升国有企业全球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共同富裕积聚更多的国际资源。

(五)为政府排忧解难,助力共同富裕实现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标志,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理应为党和国家排忧解难。一方面,优化内部收入分配,规范国企高管薪酬,健全内部激励分配机制,做好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维护社会收入公平,以科学有效的内部分配制度,为全社会示范公平正义的共同富裕实现机制;另一方面,助力党和政府,对内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对外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发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推动中国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风险到来时,国有企业必须迎难而上、敢于接招、善于出招,及时化解风险、破解难题。

三、国有企业发展壮大为共同富裕实现

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有企业天然的历史使命及其为全体人民所有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属性,决定了其在共同富裕实现这一伟大事业中的责任和担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将发展实体经济和装备制造业的重任赋予国有企业,逐步构建起了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无论数量、资产规模还是营业收入、创新研发水平,均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国有企业数量来看,从2012年的14.7万家增加到2019年的21.68万家,增长了47.6%;其中中央企业从4.8万家增加到6.2万家,地方国有企业从9.9万家增加到15.5萬家。[10]

国有企业不仅数量增长,而且资产总额也不断增长。据2021年10月21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68.5万亿元,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323.2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43.5万亿元。2019年国有企业营业收入达到87.55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达6.603万亿元[11](P169;P174),仅中央企业就实现营收总额63.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0.9万亿元,实现利润3.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2万亿元,年均增长13.9%;资产负债率为64%,实现了保值增值。2021年央企有49家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500强前五位。[12]

国有企业在数量、资产总额大幅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得到了改善,由传统的无所不包调整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模式,退出一般性的竞争性很强的行业,重点集中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领域,诸如能源、化工、矿产、冶金、机械制造、军工、交通、运输、电力、通信、金融、烟草等行业,尤其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制造装备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的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提升国有企业的控制力。

国有企业对共同富裕实现的贡献水平不断提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黄群慧教授的研究报告,2012年至2019年,国资系统企业上缴税费25.9万亿元,约占同期全国税费的1/4[10],仅2020年就应缴税费4.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3万亿元。实际上,国有企业2019年上缴利税总额就达到了4.871万亿元[11](P180)。截至2019年底,国有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为3531.2万人,虽然数量仅占国民经济全部就业人员的4.56%,[11](P150)但却是最稳定和质量最高的。

中国共产党经过持续不断地“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有企业随着历史包袱的化解、经营状况的改善,向国家上缴的利润和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财政比例也逐步增加,这增强了政府实施再分配的调控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发挥了其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动力源、启动器的作用,实现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高级阶段转变,真正担当起共同富裕这一宏大使命的中流砥柱。

同时也要看到,国有资本运营的效率、保值增值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有企业要有新作为,要发挥出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必须加快改革,抓好创新、质量、管理,推动国有资本战略性集中,有效提高投资、运营公司效率,发挥好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做到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得赢、靠得住,始终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一些人认为国有企业发挥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作用,要通过国有企业利润全民分红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的公平和正义,显然,用这种方式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不理智的,不能发挥国有企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最大功能和最大作用。原因在于我国国有企业现阶段还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关键是需要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为国家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公平正义作出贡献。

四、国有企业助力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

国有企业作为国之重器,是全体人民利益和福祉的代表。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历程,国有企业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保障了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一大批国有企业,为突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构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始终发挥着牵引性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在做强做优做大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如习近平所说,“国有企业为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稳定器、改善民生福祉的压舱石、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指南针。

国有企业是为克服私人资本的逐利性、盲目性而诞生的,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在更优程度、更高层次上配置资源,更利于宏观调控的权威性与控制力。国有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上缴的税金、红利,为全民共享。国有企业在锻造共和国工业体系、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显示出了历史担当,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13]。因此,促进共同富裕是国有企业固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国有企业公有制属性的人民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经济基础,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是在共同富裕过程中“提低扩中限高”和缩小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工具。可以说,国有企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是加快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压舱石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建设坚实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保障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公益设施领域往往会出现市场失灵、投资回报率差、经营风险大,很多企业不愿干也干不好,导致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参差不齐,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纵观对推动我国共同富裕实现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码头、桥梁、北斗卫星导航、C919大飞机和三峡电站、南水北调工程等国之重器、大型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及大型能源基地、制造业基地、饮水工程、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上都是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建设和维护的。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起了决定性力量、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推动共同富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很难像今天这样坚实。

(二)国有企业是做实实体经济、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稳定器

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领域,大型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航空航天航海业等,是稳定中国发展、保障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定海神针,聚集了一大批战略性高端人才,依托国家级实验室,是我国解决产业发展、实现高科技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核心技术的中坚力量。

(三)国有企业是撬动民营经济发展,形成国民互进、城乡互动良性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启动机”

民营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融资和经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国有企业往往在关键时刻运用市场经济规则施以援手,为民营企业、乡村经济搭桥铺路,激活民营经济和乡村经济,拓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国民互进、城乡互动的局面,合力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四)国有企业是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调节器”

共同富裕实现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的天职。作为共同富裕的“守护神”,国有企业积极担起社会责任大梁,开展民生工程建设,开发就业岗位,安置失业人员,参与危旧房改造,建设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推动城乡、区域产业合作,促进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扶贫帮困。各种灾害到来之时,国有企业走在前列,带头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疫情、地震、水旱灾害等,应对各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风险,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自2013年以来,仅中央企业就帮助24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摘帽,承担的1.2万个扶贫点任务全部完成,累计在贫困地区直接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超过千亿元,援建产业扶贫项目5万多个,扶持乡村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1.2万个,引进扶贫企业2400多家,带动投资200多亿元,中央企业共同设立的央企扶贫基金,累计滚动投资340亿元,投资项目132个。国有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和带动了其他类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到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协调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历史进程中。

(五)国有企业是收入分配调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實现的杠杆

国有企业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积聚着大量优质的经济社会资源要素,主导着收入分配变化的格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国有企业发挥在共同富裕中先行先试的领头羊作用,推动收入分配格局重构,大幅提高劳动者尤其是一线职工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坚持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挂钩,从制度上保障职工工资收入动态、同步增长,为各类职工足额、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落实好同工同酬。国有企业成为劳动者收入稳步增长、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避免资本侵蚀工资的标杆。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国有企业内部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在绝大多数年度均低于非国有企业,这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公平上起了示范作用。”[10]

(六)国有企业是实现公共财政转型、增强统筹保障能力、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第三财政”

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增长效率,贡献了有别于预算内收入、预算外基金的“第三财政”。国有企业保障了共同富裕实现需要的重大项目建设、战略产业、重大民生工程的投入,节省了财政开支,为促进共同富裕作出贡献。2003—2019年,上市国有企业平均有效所得税率(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始终高于非国有企业3个百分点,实际上除了企业所得税以外,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还需要根据其应税行为缴纳其他税费,这些税费进入中央或地方财政收入,是国家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资金来源。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主要用途包括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其中,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逐年提高,2020年超过了30%,在促进政府再分配功能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费9.96万亿元,2007年始国有企业开始分类上缴国有资本金收益,极大地充实了我国财政收入。2012年至2020年底,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划转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充实全国社保基金,成为我国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重要支柱,体现了国有企业承担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责任的鲜明特征。

五、结  论

要发挥国有企业在共同富裕实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一是必须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更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而“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做到组织落实、干部到位、职责明确、监督严格”[9](P176)。“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二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筑牢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这“三个有利于”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做优、实现高质量发展拨清了迷雾、校准了方位,也为公有制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绘制出了“定盘星”,更从战略高度回答了“为谁而改”“为何而改”,成为中国实现第二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保障人民共同利益、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三是处理好国有企业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几个关系,包括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落实共同富裕的刚性保障任务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系、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促进国际化经营与满足国内市场的关系等,确保国有企业成为共同富裕实现的“压舱石”。

参考文献: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4册(1949年10月—1966年5月)[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3.

[2] 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邓小平百 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 唐任伍.共同富裕的新境界[N].北京日报,2021-08- 30(13).

[6] 郁建兴,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J].政 治学研究,2021(3):13-25+159-160.

[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1-12- 11(1).

[8]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 议[EB/OL].(2014-08-18)[2021-12-20].http://www.gov. cn/xinwen/2014-08/18/content_2736451.htm.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 王文博.《国有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研究报 告》: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 服务新发展格局[N].经 济参考报,2021-09-27(8).

[11] 李政,彭华岗.中国国有经济发展报告(2021)[M].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

[12] 方垒,王新蕾,付玉婷.中国企业论坛发布六项报告成 果 在新发展格局中做强做大国资国企[EB/OL].(2021-

09-24)[2021-12-20].https://news.cnstock.com/news,    yw-202109-4760000.htm.

[13] 周人杰.人民日报:国企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EB/OL]. (2015-07-23)[2021-12-20].http://www.hswh.org.cn/ wzzx/llyd/jj/2015-07-22/33073.html.

Ballast for Common Prosperity: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ANG Ren-wu,MENG Na

(School of Govern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socialism. As an important material and political basi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 important pilla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governance and rejuvenation and a force to rely 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e produced to overcome the profit seeking and blindness of private capital. Its function and role determine that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is its historical mission.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By making the real economy bigger,stronger and better,state-owned enterprises contribute to the infrastructure,social responsibility,demonstration mechanism and overall planning abilit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and become the mainstay of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s;common prosperity;mechanism;ballast

責任编辑:赵 哲

收稿日期:2021-12-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发展史”(18ZDA012)

作者简介: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生理论、思想史;孟娜,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垃圾治理、乡村振兴。

3316501908256

猜你喜欢
压舱石作用机制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抱紧人生“压舱石”
能源合作是中阿关系的“压舱石”
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