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
——以长沙学院英语专业口译课程为例

2022-03-14 09:59刘晓露
长沙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口译文科思政

刘晓露

(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概念引起广泛关注,2009年也被认为是我国新文科建设启动元年。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结合各专业学科特点明确提出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1]。同年 11 月,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并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提出新文科的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并作出全面部署。“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是此次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2]。《宣言》强调,要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面对新文科建设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新阶段、新要求、新格局,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外语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3]。

一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口译课程思政建设新要求

随着新文科建设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外语教育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是大文科中的英语教育,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其根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捕捉和把握新时代英语教育的发展机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开阔学术视野的英语人才,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基于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以英语口译系列课程思政教学为例,在突出强化新文科特色的基础上,探讨英语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从而推动新时代英语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转变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是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宣言》指出,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要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此夯实课程体系[4]。长沙学院英语专业的口译系列课程为该专业核心课程,分两个学期授课,分别是第5学期“英语初级口译”和第6学期“英语中级口译”,均有32课时,16个教学周。初级口译强调技能训练,如英语听辨、短时记忆、数字口译、口译笔记法、公共演讲技巧等,旨在夯实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中级口译采用主题性教学,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口译认知和口译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口译实战训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专题的口译领域的话题,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或向职业化口译进阶奠定基础。课程先后选用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口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通用口译教程》等优秀教材,但这些教材因立德树人的宗旨和内容不够明确、反映中国文化的内容比例不足、时效性不明显、训练材料难度大等,难以满足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将传统教材和自选或自编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口译时效性强、心理强度大、综合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有意识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材料,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从多个平台选取并整合适合学生训练层次的口译文本和音视频文件,如含各种时事热点的中英文新闻、演讲等,循序渐进,由点及面,打造适合学生学习、实践、思考的教学资源库。口译话题应广尽广,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同时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理解英汉双语差异、提升双语转换能力的基础上,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二 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思路

英语专业口译课程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程知识点,导入思政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例如,在初级口译的“听辨英语口音”章节,除了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外,教师可新增思政目标,即利用时事热点开展口译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输。在实战环节,教师选取了英国前首相詹姆斯·戈登·布朗 (英式口音)和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葡萄牙口音)的演讲视频。语料的选择是有深意的。英国前首相詹姆斯·戈登·布朗的演讲Let’s Stick Together发表在苏格兰独立公投的关键时刻。他的演讲情深意切,言语朴实,在深情挽留苏格兰的同时,也精辟地陈述了国家分裂会带来的后果,可以说这一讲话对最后的公投结果起了重要作用。学生在进行口译训练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全世界的共识,任何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方面都是立场坚定、不遗余力的。目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要坚定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统一,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干预中国内政。学生在掌握口译知识的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另一篇语料是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向中国政府和人民发表的农历新年贺词。除辨识口音、进行口译外,学生也需要掌握中式贺词的正规英文表达方式。课堂上,教师进一步拓展中国文化,如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及其正确英译。鸡年一般译为“Year of the Rooster”,用的是“rooster”,而不是“cock”或“hen”;牛年译为“Year of the Ox”,用的是“ox”,而非“cattle”“cow”或“bull”。看似简单的生肖名实则蕴含了独特的文化属性,用词的选择反映了中西方深层次的文化思维差异。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专业人才除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跨学科能力、综合素质,更要开拓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新文科背景下英语教育教学所应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此外,在口译课程中引入中国元素,增加反映中国文化,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口译材料比例,也是新文科背景下口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思路。新文科本质上是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5]。建构并助力形成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外语教学的使命,也是口译教学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6]。口译课程涉及的话题广泛,涵盖外交、经贸、文化教育、能源卫生、节日风俗、旅游观光等多个领域,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导入与中国元素相关的语料,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比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中国元素的英文翻译与表达,培养其文化自觉,提升其文化自信,增强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积极弘扬中国文化元素、助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专业能力和交际能力。以中级口译的“饮食文化”一章为例,该章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区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概念并进行口译实践,原有教学目标过于宽泛,而教材自带的口译材料局限性较强,延展性又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导入地方特色文化。基于长沙学院的本土化定位,教师将湘菜名的英译及其背后孕育的湖湘文化融入口译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口译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对湖湘文化的理解。湖南的地理环境与湖湘文化塑造了湖南人勇猛刚劲、锐意进取的性格,也赋予了湘菜独特的风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菜文化与湖湘精神一脉相承。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除了需要灵活运用口译策略翻译菜名,如东安子鸡、臭豆腐、糖油粑粑等代表性湘菜,还要掌握诸如“经世致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等湖湘文化精髓的正确英译。口译难度不断升级,主题情感也在步步升华,学生在传达语言信息、完成口译任务的同时实现了情感与价值的双向传输,完成了一场文化洗礼。学生对湘菜与湖湘文化的进一步认知,增强了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让其自发自觉地对外传播湖湘文化。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口译教学将思政育人目标落到实处,有助于实现培养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且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目标。

三 师生“双能力”体系建设

传统学科建设往往重深度轻广度。传统学科为深入研究通常将一门整体学科划分成若干“狭窄”的专业。专业之间各自独立,互不交涉,导致人们缺乏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认知。而新文科教育理念则强调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从而实现跨学科的融合和交流。新文科教学是站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展现文化自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角度上作出的战略性安排,对高校文科课程建设、教师授课内容调整、学生学习动机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目前,部分英语专业教师对自身的思政教育主体地位缺乏正确认知,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认真思考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推动英语课程思政理念的创新发展,要立足于教师思政能力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双能力”体系建设,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思政任务落到实处。教师思政能力培养要以教学意识的提高、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关键着力点,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课程组共同探讨、发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资源,并依托该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用新媒体、新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推广实践中取得的典型经验。不同教学团队要以建设课程思政平台为契机,构建理念一致、资源共享、协同配合、专业互补、能力互促、互为依托的跨学科、跨部门思政共同体。专业教师是各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核心力量,课程思政实践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取决于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和德育意识。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专业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综合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英语专业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思政能力,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根据教材内容和思政育人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双重提升。一方面,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课程的实施者,应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不断创新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时,教师要“润物细无声”,切忌生搬硬套、强行灌输,引起学生的抵触;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课后反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长沙学院地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核心地带,毗邻湖南广电、国际会展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学校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如中非经贸博览会、国际工程机械展、全球高端制造业大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思政育人成果。学校还成立了政治话语研究中心,发挥学科联动与师资的优势,并联合“学习强国”长沙学习平台推出“中华文化双语鉴赏”栏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自定选题、分工合作、收集素材、精心打磨,已先后创作并发表《“瓷”旧迎新,五彩潇湘》《遇见最美的元宵节诗词》等音视频双语推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

新文科是新时代文科教育的创新。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可以说,它与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一脉相承,互为促进。用新文科思维推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既可以很好地发挥文科教育特有的道德情怀培育与价值情感塑造的功能,又可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从而不断促进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英语专业口译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更是一门将思政育人融入语言教学的课程,在融通中外、国际传播和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等方面大有可为。其课程教学内容以口译技能训练与提升英汉双语能力为主,通过挖掘口译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树立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专业课的立德树人实效。实践证明,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思政建设在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开拓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专业教师要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路,充分发掘该课程的思政育人优势,以培养思想道德高尚、综合素质过硬的口译人才为目标,有效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方针。

猜你喜欢
口译文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思政课“需求侧”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