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运行研究

2022-03-14 04:26赵凤梅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学科

赵凤梅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加速了在线教学走向教育舞台中心的步伐,促使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战略力量,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亦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选择。课程联盟可以让学生共享优秀师资、优质学习资源以及良好的交流环境,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改进学生学习体验,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优化资源供给服务,建立教育大资源服务机制,通过平台模式为师生提供海量的优质资源和精准的资源服务[2]。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由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1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探索形成了“平台为基、课程为本、应用为核、沟通为桥”的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和学分认定的湾区模式[3]。《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在实施一流教学资源推广应用计划中提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开发建设面向粤港澳全体高校、自主运营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引进、建设上线1000门左右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扩大国家级、省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应用[4]。联盟平台建设三年以来,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现状如何?平台在在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怎样?联盟院校教师对在线教学智慧工具的选择偏好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回答将有利于检验联盟平台的运行效果并明确发展方向,为联盟平台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运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选择资料来源。研究统计资料来源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官方网站中“联盟课程”“联盟院校”和“优秀案例”等三大栏目版块①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官网http://www.gdhkmooc.com/portal。,数据统计截止至2022年5月23日,联盟平台中的高校分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简称“联盟院校”)和引入院校两大类。(2)确定研究对象。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量化统计,探索联盟平台中源自联盟院校和引入院校的在线课程资源的建设现状。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在线课程资源及智慧教学工具的选择将从侧面反映联盟平台课程资源的实际效用,因此将这一数据也列入研究范围。(3)明晰调研维度。以教学实践为分析视角,从联盟平台中课程来源数量与课程学科分类、联盟院校开设课程数量、联盟院校引入课程数量、联盟院校学习人次、以及联盟院校教师在线教学智慧工具的选择等几个维度调研联盟平台运行的实然状况。

(二)现状分析

1.联盟平台中课程来源的数量。联盟平台中的课程主要有三类来源:联盟自建课程资源、联盟共建(学银在线等)课程资源,以及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优课在线、学堂在线等在线学习平台引入的课程资源。联盟平台中课程来源的数量如表1所示。从课程数量来看,联盟共建课程共932门,占据了联盟平台中课程资源的半壁江山,比例高达55.68%;其次,联盟自建课程资源占比为17.68%;而爱课程、优课在线、学堂在线等在线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总占比为26.64%。在联盟院校参与建设的703门课程中,联盟院校自建课程共296门,占比42.11%;引入联盟院校课程最多的两个在线学习平台是学银在线和中国大学MOOC,所占比例分别是31.86%和23.19%。统计引入院校的971门课程资源发现,学银在线平台的课程共705门,占引入院校课程总量的72.61%;学堂在线平台的课程共145门,占比14.93%。

表1 联盟平台中课程来源的数量

2.联盟平台中课程学科的分类。联盟平台中的课程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等14类学科,每类学科的课程分布如表2所示。整体而言,工学学科的课程共有344门,占据最大比例20.55%;医学学科和理学学科的课程数量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所占比例分别是13.20%和10.51%;军事学学科的课程建设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纵观联盟院校的课程,医学学科的课程资源最为丰富,共有149门,占比21.19%;工学学科和教育学学科的课程建设紧跟其后,依次是134门和85门,所占比例分别为19.06%和12.09%。在引入院校的课程中,工学学科的课程资源较多,共有210门,占比为21.63%;其次为理学学科和文学学科的课程,所占比例分别为13.49%和8.86%;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占比为16.58%。

表2 联盟平台中课程资源的学科分类

3.联盟院校开设课程数量。联盟院校开设课程是指联盟院校共享给联盟平台的课程。开设课程数量排前十位的院校如图1所示,十所院校均来自联盟联合发起单位。不难看出,联盟院校开设课程的数量差异比较大,表现了不同层次的贡献力。暨南大学位居首位,共开设课程222门,遥遥领先于其他联盟院校,究其原因,应是源自学校师资力量的雄厚和课程特色的优势,以及作为联盟主要发起成员单位引领精神的作用。作为直属教育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985工程”建设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共开设课程126门,为联盟平台贡献了一批优质的课程资源。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开设课程64门,在一定程度上逊色于暨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开设课程34门,似乎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的师资优势。

图1 联盟院校开设课程数量(单位:门)

4.联盟院校引入课程数量。联盟院校引入课程指联盟院校从其他在线学习平台或者与其他非联盟院校共建并引入到联盟平台的课程。引入课程数量排前十位的院校如图2所示。位居引入课程数量前三名的联盟院校分别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课程数量依次是30门、12门和11门,占比为34.88%、13.95%和12.79%。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新华学院等其他7所联盟院校共引入课程33门,共占引入课程总数量的38.37%。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大学和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均引入1门课程。

图2 联盟院校引入课程数量(单位:门)

5.联盟院校学生平台学习人次。联盟院校学生平台学习人次,表示联盟院校的学生利用联盟平台中在线课程资源学习的数量和频率。联盟院校学习人次排前十位的院校如图3所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学生在联盟平台中的学习人次最高,为76,282,约占联盟院校137,817的学习人次总数的55.35%;排名第二和第三的联盟院校是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分别为13,876人次和9,439人次,占比依次是10.07%和6.85%。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其他7所联盟院校的学习人次共为25,178,共占学习人次总数的18.27%。

图3 联盟院校学生平台学习人次(单位:人次)

6.联盟院校智慧教学工具的选择。笔者以联盟网站“优秀案例”栏目版块中的疫情防控期间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案例简报为基础资料[5],以其涉及的17所本科高校、113门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优秀案例由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面向省内各高校广泛征集遴选,案例选用平台包括中国大学MOOC等多种学习平台,见表3)为统计依据,从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教学社交软件和智慧教学解决方案三个维度,解读分析联盟院校在在线教学中智慧教学工具的选择与应用现状。由表3可以看出,疫情期间联盟院校教师在在线教学过程中选择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作为学习资源平台的课程数量是48门,占113门课程总量的42.48%。31门课程选择了学习通作为异步学习资源平台,占课程总量的27.43%。为了保证在线教学效果,确保学习深度和师生的有效互动,24门课程的教师选择了SPOC作为学习资源平台,积极探索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占课程比例的21.24%。6门课程选择了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人卫慕课)、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UMOOCs)等专业在线学习平台作为异步教学平台,同时7门课程选择了自建的微信公众号作为辅助学习资源平台。另外,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在在线教学中主要选择了自建的教学平台作为辅助学习资源平台。

表3 在线学习平台选择使用情况(单位:门)

互动交流工具方面,63门课程选择了QQ群作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全教学过程的即时互动工具,占课程总量的55.75%。47门课程选择了微信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即时互动工具,占课程总量的41.59%。5门课程选择了企业微信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即时互动工具,占课程总量的4.42%。统计过程中发现,80%的课程选择了“QQ群+微信群”的组合模式,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工具。4门在线课程利用了问卷星进行学情调查,收集学习效果反馈。令人遗憾的是,部分课程教案中并没有明确标注教学过程中的即时互动工具。

联盟院校智慧教学解决方案的选择使用情况如图4所示。疫情期间联盟院校教师在在线教学过程中选择腾讯会议开展同步课堂活动的课程数量是40门,占113门课程总量的35.40%。33门课程选择了腾讯课堂作为同步课堂教学平台,占课程总量的29.20%。24门课程选择了雨课堂作为同步教学平台,占课程比例为21.24%。12门课程选择了ZOOM视频会议软件作为同步教学平台,占课程比例为10.62%。值得注意的是,2门课程在智慧教学解决方案中选择了抖音作为同步教学平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图4 联盟院校智慧教学解决方案选择使用情况(单位:门)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运行的主要问题

联盟平台创设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线上学习环境,赋予学生个性化选择资源的权利和自主化进行学习的动力[6]。研究表明,联盟平台运行三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联盟院校自建课程比例不高。在联盟平台1674门课程中,有82.32%的课程引自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学银在线和学堂在线等成熟的在线学习平台,而联盟院校基于联盟平台共自建课程296门,仅占课程总量的17.6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联盟课程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自身的强大力量,联盟院校在课程资源建设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开发空间。

第二,联盟参与课程建设高校比例不高,粤港澳高校合作有待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80多所高校,高教基础十分雄厚。目前为止,联盟成员高校共82所,仅58所高校参与了课程建设,占比为32%,说明湾区高校加入联盟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在联盟成员高校参与建设的703门课程资源中,广东省高校建设课程701门,占课程总量的99.72%;澳门高校建设课程2门,占比0.28%;香港高校未参与联盟课程资源建设,说明联盟合作有待加强。

第三,粤港澳各自优势有待开发,学科丰富性有待加强。高校优势互补、教育合作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建设的基本路向[7]。粤港澳三地高校各具优势,广东高校类型齐全,产业条件好;香港名校众多,基础研究强,国际化水平高;澳门高校葡语特色鲜明,旅游学科独树一帜。然而从联盟平台课程学科类别上看,除工学学科的课程资源相对丰富以外,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水平比较平均,军事学科课程还处于空白。可见,联盟院校利用各自高校优势建设课程资源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联盟需发掘地域优势,开发特色资源,促进联盟平台在线课程建设的学科多样化与地域特色化。

第四,重课程建设,轻课程应用。疫情防控期间联盟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中只有2门课程的教师选用了联盟平台作为学习资源平台;联盟开设课程数量排前十位的高校和联盟学习人次排前十位的高校并不前后对应,即开设课程数量多的高校学生学习人次却很少;联盟院校教师在在线教学过程中偏爱选择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综合性在线学习资源平台,而对于联盟平台和校本教学平台的利用却极少;联盟平台中至今还没有学生认证的完成记录。以上现象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联盟平台存在重课程建设、轻课程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联盟院校自建教学平台的薄弱性。

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运行的优化策略

(一)履行联盟使命,统筹协调推进

联盟的使命是推广应用一流在线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化选择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最好的课程。联盟理事会应组织制定联盟宏观规划,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和不同高校具体发展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建立课程共享、平台选课、教师授课、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运行机制,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多样化的校本教育教学应用与管理模式。比如,对于联盟质量保障体系,联盟要制定课程开发的质量标准以保证教学质量,要规范教学运行标准以组织教学过程,要提供各类服务者需要达到的相关标准以保证服务质量。联盟应统筹协调联盟成员高校共同建设优质在线课程,建立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形成优质课程联盟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弥补联盟优质课程与师资力量不足,推动联盟院校从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化教学方式转变。联盟成员高校要理解并遵循平台在线课程共建共享机制,整合校内师资力量,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探索、建设和共享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

(二)发挥联盟优势,加强交流合作

联盟的主要职能是开展优质在线课程建设,建设互联互通的在线课程平台,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盘活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优质课程,帮助高校构建齐全的学科资源。联盟通过粤港澳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推动高质量课程集群发展,从而形成高等教育在线课程一体化发展的样态与格局[8]。联盟要积极探索地域课程共建机制,推动联盟院校间的沟通交流,了解课程共建中存在的障碍,共同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积极引入港澳院校国际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力量。联盟还需多组织相关在线课程建设和学术交流活动,对外分享联盟成果,宣传联盟经验,传播联盟理念,激励并带动部分成员高校积极投入到在线课程的共建共享和教学应用中。

(三)发掘地域优势,开发特色资源

联盟的核心效用是发挥联盟成员高校的优势课程为区域内高校服务[9],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和深度应用,助力粤港澳高校集群发展。联盟平台课程主要来自三个渠道:联盟自建课程、联盟共建课程、合作课程平台提供给联盟共享的课程。通过课程联盟机制,联盟高校共享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有利于拓展联盟院校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统计表明,部分联盟成员高校尤其是港澳高校的课程建设积极性较低,学科特色和课程互补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联盟需博采众长,借鉴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成熟平台课程建设经验,明晰联盟成员高校的权利和义务,挖掘港澳高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潜力和路径,借助港澳高校的国际化优势,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四)积极利用平台,做好资源宣传

重建设、轻应用是国内外在线教学平台运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联盟平台亦然。对此,联盟不仅需要组织联盟高校成员积极建设在线课程,还应积极引导联盟院校的师生深度应用平台课程资源。联盟要将课程共建共享共用作为推进联盟建设的核心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在线教学优秀案例评选,组织召开线上线下课程教学交流会,定期表彰一批联盟课程优秀授课教师,展示优秀在线课程资源。同时广泛宣传推广暨南大学、华南理工等头部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发挥辐射引导效应。随着联盟成员院校规模的扩大以及联盟课程的增加,为了更好地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联盟需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联盟资源长效宣传机制。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