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数字产业赛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3-15 07:36刘少金朱子航刘玉玲邹慧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
科技中国 2022年11期
关键词:赛道数字企业

■文/刘少金 朱子航 刘玉玲 邹慧(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

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扩大数字经济规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江西应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新机遇,充分发挥科技、产业、资源、市场等比较优势,全力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赛道,助推全省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一、江西数字产业赛道发展现状及亮点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顶格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聚焦基础赛道、新兴赛道、融合赛道三大主攻方向,重点实施产业赛道赶超行动,以“一道一策”的定制化思维推动产业能级跃迁,助力数字产业各展所长、各蓄所能,交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数字基础赛道量质双升。电子信息产业是江西数字产业中的“领头羊”,也是竞逐数字基础赛道的重要资本。电子材料(元器件)、半导体照明、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及信息服务等传统电子信息制造及服务业在多年潜心耕耘下,扬优成势,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有效夯实了数字产业发展底座。电子材料(元器件)产业规模逐步壮大,2020年完成营业收入超2300亿元;半导体照明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生态不断优化;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联创电子在全球高清广角镜头市场占有率超过70%,菱光科技的接触式影像传感器产品占全球市场的40%;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龙头价值凸显,先锋软件、贪玩信息、巨网科技、北方联创等7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

数字新兴赛道先行先试。为抢占数字新兴赛道先发优势,江西省坚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积极布局、精准发力,培育壮大特色数字产业新动能。自2018年以来,省会南昌深耕虚拟现实新兴赛道,产业规模实现3年间14倍增的“华丽蝶变”,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先后诞生百余项科研成果,世界VR产业大会签约总额屡创新高,元宇宙试验区再次提振“VR之城”发展势能。数字化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并催生新业态,有助于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智慧之城鹰潭抢抓“03专项”试点示范重大机遇,持续推动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全力建设“智联鹰潭”2.0版,目前已实现城市移动物联网络、平台、应用、产业在国内的“四个领先”,智能水表、物联网净水器等多个百万量级产品应运而生,“铜产业+物联网”战略更是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提升。

数字融合赛道集聚成势。数字文创产业是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蓝海”。上饶瞄准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双招双引”多措并举,集聚网易、贪玩游戏、阿里灵犀互娱、江西师大数字产业学院、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等一批领航企业和创新平台,通过产业集群发展跑出数字融合赛道“加速度”,2021年,上饶市高铁经济试验区仅数字文创产业营收已突破百亿元,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江西数字产业赛道发展存在的短板问题

产业创新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偏弱。一是创新平台导入不够。除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对比江西省稀土、中医药、食品、轨道交通等领域,数字产业赛道导入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不多。相较重庆、安徽等省份处于劣势地位。二是企业自主研发力度不足。调研发现,基础赛道领域除硅衬底技术外,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相对较少,仅泰豪科技、三川智慧、红板科技、合力泰科技、沃格光电、思创数码、德福科技、博硕科技等龙头企业设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其他重点企业研发投入较少,创新发展质量堪忧。三是缺乏高成长性市场主体。企业决定了产业的生命力,江西数字产业赛道中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少、主板上市企业少、独角兽企业少。“三少”的短板与江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快速上升趋势不相匹配,影响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数字经济发展。

产业赛道偏基础制造,新兴融合领域不多。2020年,数字基础赛道(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800亿元,而新兴赛道(VR、物联网等)和融合赛道(数字文创等)总体规模则不到基础赛道的一半。此外,据工信部统计,2021年1—11月江西软件业务实现收入159.2亿元,规模仅相当于福建、湖南、贵州的6.96%、15.69%、40.73%。软件和信息技术作为数字技术赋能的关键组分,是新兴及融合领域的数字底座,江西总体“重硬轻软”的传统理念可能成为数字产业赛道角逐的“短板”“弱项”。

应用场景建设泛化,大数据价值有待挖掘。当前,全省一批公共管理、民生、社会治理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正在加快建设中,经调研发现大都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未能充分挖掘市场需求,推动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新局面。同时,受政府及公共数据开放程度、大数据龙头企业培育滞后等因素制约,部分领域应用场景也未能有效带动相关企业发展、催生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孕育新兴融合产业落地。

三、做优做强江西数字产业赛道的建议

一是优化研发机构布局,为产业插上创新翅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创新驱动下的产业高效协调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提升,一方面急需加快重量级创新平台导入。推动复合半导体江西省实验室、数字经济江西省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建设,支持在VR、元宇宙、软件工程等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争取国家级项目落户江西。另一方面打造“科创飞地”为企业插上创新翅膀。近年来,“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科创飞地”新模式,在打造区域协作升级版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先富带后富提供了高能级创新平台。借鉴无锡深港协同创新中心、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有益经验,鼓励和支持各地市走出管辖区谋合作,企业研发落脚“飞地”发展,迈出各地市向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同城化发展的探索性一步,借助打造“科创飞地”,实现“借梯登高”。

二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专精特新化发展。扶持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提升江西省数字产业规模能级、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推进专精特新发展是其中的关键核心,需在梯度培育、协同创新等方面并行发力。一方面强化梯度培育,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参考广东省创新举措,着力构建大数据分析体系,精准判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远、中、近期挂牌上市的成熟度以及市场定位和要求等,制作企业画像和企业标签,按照“潜在拟挂牌上市企业”“重点拟挂牌上市企业”“优先支持拟挂牌上市企业”等不同成熟度层次,实施靶向培育,提供“点对点”定制化服务。另一方面着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借鉴山东、河北有益经验,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布集中的重点产业链,采取政府指导、平台承办、双向互动形式,常态化组织产业链“链主”与上下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供需见面、路演推介等系列活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创新裂变、分拆孵化科技含量高的“专精特新”企业,打造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

三是构建空间承载新格局,加快产业扩增步伐。数字经济时代,积极承接先发地区数字产业梯度转移是加快实现产业倍增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江西省数字产业赛道“重硬偏基础”现状及形势,建议前瞻谋划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的顶层架构。借鉴江苏“南北挂钩”结对帮扶、安徽皖北“6+2+N”产业承接平台有益经验,抢抓赣州市、吉安市分别与深圳市、东莞市长期对口合作契机,研究制定全省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的行动方案,谋划“2+4+N”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以赣州、吉安“2”地为先导,依托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建立省级(际)合作共建园区,承接电子材料(元器件)、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等基础赛道产业转移集聚。南昌、九江、上饶、宜春等“4”地市发挥产业基础特色优势,主动接收粤港澳、长三角地区等项目资源辐射,推动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软件及信息服务转型升级,培育壮大VR、物联网、数字文创等新兴融合产业。其他“N”地市依据自身产业园区特色优势,努力承接省内外其他数字产业转移集聚,推动全省构建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空间承载新格局。

四是狠抓数据“变量”,深挖应用场景潜力。应用场景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落地成长的土壤。要发挥场景创新应用的先导作用,一方面需要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借鉴上海、天津“应用场景建设计划”有益经验,依托江西省世界VR产业大会等国际平台,面向全球征集具有突出创新引领型需求和应用推广价值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解决方案,鼓励社会各界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和开发利用,充分释放数据的商用、民用、政用价值,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场景引企业、企业带产业、产业建生态。另一方面需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应用场景一体化建设。产业发展要以企业为主体,盘活做大市场,但强调有效市场同时,有为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杭州在开放政府掌握的数据方面走在前面,成都政府开放上百个特色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创新空间,广州政府建设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开放每秒十亿亿次的算力服务中小企业,天津政府财政出资购买华为的产业开发云服务,向在津中小企业免费开放使用。建议聚焦“小切口、大场景”,突出便民惠企、高频刚需和创新服务等多跨界应用场景,以南昌市为试点,加快城市数据公司及平台建设,支撑数据需求方,推动数据、应用、算力等资源要素有序归集、共享开放,激发本地企业的创新活力,吸引更多企业来江西发展,打造优势特色示范应用,支撑多元数字化场景建设。

猜你喜欢
赛道数字企业
自制冰墩墩不能滑出“法律赛道”
企业
企业
企业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征服蒙特卡洛赛道
答数字
无人驾驶,先上赛道如何?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