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对中国文化的展演传播

2022-03-15 08:39徐金龙李威威
关键词:开幕式雪花文化

徐金龙 李威威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2022年2月4日恰逢立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北京冬奥会以“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定”为主题,展现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开幕式创新性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对于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示范性、启发性作用,更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是继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奥运会)、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军运会)开幕式之后向世界展示大国风范、传播中国文化的有益探索实践,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推动非遗传承、促进文化出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无启示。

一、营造中国美学意境

(一)倒计时短片凸显中式浪漫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间是中国虎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时节。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早在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有完整记录,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张艺谋导演在开幕式展演上充分运用了这一元素,打破了以往直接采用数字倒计时的惯例,采用视频短片的方式来倒计时。“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国人观察自然的古老智慧,展现春夏秋冬时节更替中的如画江山,饱含冬去春来、欣欣向荣的诗意气韵,蕴含着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2]该短片采用诗词、画面、倒计时三位一体的方式,倒计时二十四秒对应二十四节气,其中每个节气配有一句经典的诗词或谚语,并配有与节气相对应的奥运健儿运动画面,不仅展现了中国各地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更展现了冰雪健儿奋力拼搏的奥林匹克精神。短片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随着雨水节气的开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正式倒计时,随后天安门、长城、虎头帽、舞龙、舞狮、京剧、故宫、天坛、黄河、窗花、打铁花、兔儿爷等中国文化元素闪亮出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风采神韵。最后一秒出场的是立春节气,北京冬奥会正式拉开帷幕。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开幕式从第一秒起就饱含中国文化的味道,诗意盎然,唯美浪漫,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对天人合一与绿色生态的尊崇。中国文化元素与奥林匹克元素交相辉映,在奥林匹克史册上留下了浓重墨彩的一笔。

(二)《立春》舞蹈激活仪式氛围

舞蹈《立春》作为开场舞,激情洋溢,大气磅礴,顿时点燃了喜庆热烈的仪式氛围。近400名来自山东莱州中华武校、宋江武校的同学手持绿色的光杆,不断变换动作,寓意嫩绿小草在春天随风摆动,揭示了立春时节小草萌发、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特征。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开始,自先秦时期就被视为春天的到来。绿色小草随风摆动,说明这既是春天的开始,也是北京冬奥会的正式开始。随后,绿色光杆变白,白色光杆迅速组合成了一束蒲公英。一个虚拟的小男孩轻吹一口气,蒲公英种子飘向一望无际的天空,在天空中变成绚丽的烟火,继而洒向充满希望的大地,象征着春天的种子、奥林匹克精神的种子洒向世界各地。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世界各地打破隔阂,秉持共同的信念,为一个和平、幸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拼搏。

(三)剪纸图案呈现艺术审美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剪纸图案,入场式上标兵的服装就采用了剪纸图案,《雪花》合唱队的服装不仅有中国剪纸的图案,还有中国瓷器“青花蓝”的元素。中国剪纸历史悠久,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相遗,登高赋诗”[3](P9)。如今,剪纸已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同的剪纸图案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且这些故事都有不同的来源,是中国人民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下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这其中暗含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独具匠心,巧妙运用剪纸图案,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传递给全世界。

(四)科技美感诠释冰雪主题

开幕式场地巧妙运用酷炫的现代高新科技,完美打造了冰雪天地。现场的大屏幕上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幻化成黄河之水,一瞬间倾泻而下,整个场地奔腾着滚滚而来的黄河之水,展露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象征着中华儿女在母亲河的哺育下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更暗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犹如黄河之水奔流向前、势不可挡。随后,全场的水慢慢冰冻,变成冰的世界,这既符合大自然从春天到冬天的自然规律,同时也引出以冰雪运动为主题的冬奥会。冰立方缓缓升起,历届冬奥会的标志、举办时间与举办地点在激光刻刀的闪动下一一展示,从第1届法国夏蒙尼冬奥会开始,最后光影定格在第24届北京冬奥会,意味着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同时也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在冬奥会的史册上追寻中国的印迹。从此,中国北京成为一座双奥之城。接着,六个冰球运动员在冰立方前面一起挥动球杆,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将冰球击入冰立方,冰立方在冰球的冲击之下产生剧烈的变化。随后,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破冰而出,这意味着世界五大洲的人民求同存异,打破隔阂,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全世界人民融为一体,团结一心,一起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在中国文化中,冰雪向来以其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的特质而备受青睐。冰雪作为文化符号象征,既贴合冬奥运动语境,又传达中式美学意境。代表团入场仪式中,每个参赛国或参赛地区的参赛人员犹如一片自天飘落的雪花,在以“中国结”纹样呈现的雪花图案的引导牌引领下,从冰雪雕刻的门窗中走出,从场地四周逐渐向中心靠拢,地屏上四周的雪花也随之向中心靠拢,整个场地变成了雪花的浪漫天地。代表团入场后,小雪花开始汇聚在场地中央,由一条橄榄枝编织而成一朵巨大的雪花,飘飘荡荡,全场瞬间进入“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如诗如梦意境,中国独特的美学气质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大雪花缓缓升起,形成一个雪花台,将橄榄枝图案嵌入其中。同时,一轮巨大的月球悬在冰雪五环会标上空,预示团圆、团结。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宣布开幕后,迎客松形态的焰火在国家体育场的上空绽放,彻底释放了中国式热情和浪漫。

二、传递中国文化符号

(一)“福”字文化流露美好心愿

红彤彤的大红福字刻在冰立方上,在周围雪花的簇拥下,投射在地屏上,向大家展示属于中国的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内涵丰富,主要是指人们的生活、家庭与工作一切都能顺人心,没有意外的情况出现,从而达到一个能够让人比较满意的状态。

福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中,福文化就有很好的体现。《豳风·七月》末句“称彼兕觥,万寿无疆”[4](P507),表达了希望人们都可以长寿的朴素愿望,长寿也是福文化的重要体现。《尚书·洪范》第一次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 二曰富, 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4](P32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福文化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五福”展开的。福文化在中国民间根深蒂固,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在万家团圆的春节,人们将“福”字倒贴在大门之上,意为福到了,希望全家人在新的一年没有灾祸,一切顺顺利利、平平安安,表达了中国民众最普遍也最真实的想法。一些人也喜欢将蝙蝠图案元素加入家庭装饰,因为“蝠”与“福”谐音,以此来表达希望家里有福的朴素愿望。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热场节目中,代表着第24届北京冬奥会和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个歌配舞节目,抒发了普通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全国有10座城市以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表演与鸟巢的主会场同步互动,生动展现了人民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福文化在新时代的最好体现,从古代的个人之福到新时代的苍生大福,不变的是福文化的延续,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为广大民众带来的大福,福的范围扩大了,内容也随之扩大,从对吃饱穿暖的殷切盼望到对更高生活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二)“冬”字书法寄托深刻寓意

冬奥会的会徽以汉字“冬”作为灵感来源,将“冬”字与中国的书法充分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独特文化底蕴的会徽图形,奥林匹克会徽图形、文字标志、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充分融合在一起。“冬”字用中国传统的书法书写,上半部分形似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形似冰雪运动中的赛道,寓意深刻,不仅在文字上表明是北京冬奥会,在图形的暗含意义上也充分说明这是有关冰雪运动的奥林匹克盛会。中国是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古国,这其中汉字功不可没,汉字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中国社会是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指引下,传统的中国社会涌现出了许多耕读世家,这对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中国人对于汉字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早在远古时期,汉字就已经萌芽。先民为了日常生活所需,在观察星辰日月、飞禽走兽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理解,将其简化为汉字的初期图像,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是极有力的见证,这就是初期的汉字。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从占卜之用到大众交流工具,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才形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汉字。汉字的书写方法——书法也已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福文化与中国书法文化元素的运用,向世界生动展示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底蕴,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文化是世界舞台上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5]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全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从心底认同中国文化乃至喜爱中国文化,这能够更好改善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失语”现象,也能够更好应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蚀冲击,守护中华民族文化之魂,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展示中国非遗技艺

(一)虎头帽强化集体记忆

从十二生肖来看,2022年恰逢虎年,北京冬奥会蕴含许多虎的元素,开幕式上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的服装就有取材于民间的虎头图案,引导员佩戴的小礼帽也采用了中国民间的虎头图案。虎头帽是将帽子做成虎头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民间儿童服饰,寄托了孩子平安健康、茁壮成长的美好愿望。戴虎头帽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习俗,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先民对自然界的认识严重不足,为了躲避灾祸,常常将猛兽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虎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并由此产生了虎崇拜,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塑虎就是虎文化的有力见证,这也说明中国虎文化的历史渊源深远。北京冬奥会将虎头帽的元素融入开幕式,在展示非遗技艺、强化集体记忆的同时,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编结技艺见证东西交融

北京冬奥会主要运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编织出橄榄、玫瑰、铃兰、绣球、月季、月桂6种花型,分别代表和平、友爱、幸福、团结、坚韧、胜利的含义。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作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海派文化的优秀代表,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中国传统社会是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对女红非常重视,女红技艺相当成熟精湛,当时上海主要以顾绣为主,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西方的绒线编结技艺也随之传入国内。“光绪12年(1886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河、漕河泾等地设立传习馆,教授当地妇女编织用于窗帘台布的织带花边,再运往西欧销售,并以此形成一种产业链。这是西方手工业和工业美术在国内的初次试探。到了19世纪末,西方文化与物资大量倾销,有英商在上海开设博德运绒线公司以生产‘蜜蜂牌’绒线,为推广销路,其售卖时附送绒线编结说明书与竹制的棒针编结工具。”[6](P132)中国审美融合西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了今天的海派绒线编结技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展示这一文化元素,强调东西方文化应“美美与共”。

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资源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有着深厚的渊源,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间的沃土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7](P2)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空间遭遇严重挤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临灭绝。中国积极行动,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随后启动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热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有意识地运用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有利于彰显我国文化自信,对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蕴涵中国哲学智慧

(一)中国结象征和谐团结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入场式环节,现场引导员手持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雪花指示牌,上边写有各国代表团的名称,并且还有中国古老的手工编织工艺——中国结元素,寓意着团结、团圆、和谐、和平,也暗含着每个小雪花所代表的代表团都是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一员。随后,《想象》的歌声响起,这是奥运会开幕式的保留曲目,国际奥委会希望通过这首歌打破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隔阂,共同为全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现场大屏幕上,运动员用自己的矫健身姿尽情展示冰雪运动的魅力风采,在滑冰轨迹上引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

在“致敬人民”环节,伴随着《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携手一起向前走。影像长河逐渐展开,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世界各地普通人民的生活影像、奥林匹克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影像,用这种方式向所有普通民众致敬。影像长河两侧都有中国结的图案装饰,随后,中国结逐渐变成本届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几个大字。“天下大同”“美美与共”,团结就是力量,中国历来注重团结,追求和谐,热爱和平,只有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放下分歧,放下隔阂,一起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美好幸福生活。

(二)冬奥火炬暗含哲学智慧

冬奥会火炬以祥云纹样打底,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旋转上升,取名“飞扬”,其设计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个哲学理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天人合一’中的‘人’是负载‘天道’的行动主体、德性主体,而不是西方哲学中与自然对立,把自然当作对象的知性主体。人不仅仅要和其他人和睦相处,更要与自然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世界人民在幸福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8](P8)“飞扬”火炬有如丝带飘舞,像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旋转,同时也像一片树叶,有一种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感,这跟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和谐的哲学理念相吻合。“飞扬”火炬的中心是空灵的,用24个出火孔代表北京冬奥会举办的时间2月4日,同时也对应二十四节气,强调开幕式时间刚好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火势从底部到顶端呈现旋转上升的趋势,代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意义。“飞扬”火炬主体的银色和红色象征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全世界。

点燃奥运圣火是奥运历史上的一次创新。两名运动员手持“飞扬”火炬,升上雪花台,将火炬留在大雪花的中心,在各个代表团名称和橄榄枝编织的大雪花中心,在儿童爱心的包围下,他们将主火炬插入大雪花之中,一改之前用最后一棒火炬点燃圣火的惯例,用微火来代替熊熊燃烧的大火,这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薪火传承,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低碳环保理念的最佳实践。

五、结语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始,以独具创意的点火仪式结束,涵义丰富,思想深刻,意境优美,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全世界精彩展示了属于中国的唯美浪漫。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具有重大意义的交融,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同时也深刻地阐释了“天下大同”与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世界日新月异、文化激烈碰撞的全球化时代,第24届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再次向全世界塑造了文化强国形象,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打好中国文化这张牌,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加强文化与科技、创意的交融,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开幕式雪花文化
基于DIMT模式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人民日报》十九大开幕式报道话语分析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雪花
淘气的小雪花
运动会开幕式
小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