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四维路径

2022-03-15 14:43薛云晓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思政建党理想信念

薛云晓

(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不仅能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更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为说服力低、缺乏灵魂的“文本式”传统思政课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就要贯彻习近平对“‘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的重要指示,以“大思政”观探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路径。

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的三十二字内涵与坚定信念、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一一对应。面对“欧美国家以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霸权地位为优势,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3]和当代校园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正之风盛行的现状,高校应大力宣扬伟大建党精神,找准教育的发力点,以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深厚的爱国情怀,并激励他们不懈奋斗。

1.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青年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变动的世界格局,高校应引导学生高举理想信念大旗,主动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重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受到外来错误意识形态的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根基不断“震荡”。高等院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应尽方,在这一不利形势下,更应厘清培育方向,把对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培养目标放在重要位置。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内涵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补充剂”,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能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加上“金钟罩”,激发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强国之志。因此,在高校讲好建党故事,说好伟大建党精神内涵,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敢于用优秀的精神和正确的理论反抗不良外来意识形态入侵,进而坚定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对中国制度的认同和自信。

2.有助于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积淀,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事关民族百年发展大计。当今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各种错误思潮披着“文化多样性”的外衣传入国内并对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使某些大学生动摇了对我国制度、文化的自信。伟大的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中诞生,其出发点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与之相对立的西方错误思潮“个人主义”则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应该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这种错误价值观只会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却被某些大学生视为“圣经”,甚至动摇了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根基。“伟大建党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能够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人民立场,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内化于情、外化于行”。[4]将建党的英勇事例在思政课上讲述,能够提高思政课堂的“抬头率”,使思政课成为“热门课”,进而激起大学生对无私奉献者的崇拜之情,将爱国主义深植于学生之“内心”,外化成学生之“行动”。中国共产党人用流血牺牲诠释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能够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大学生爱国意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导向使大学生在面临外来思潮的入侵时立场更坚定、观点更鲜明。

3.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不懈奋斗

青年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艰苦奋斗精神的树立,是筑好事业根基,打好人生基础的关键。但由于近几年我国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物资资料极为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大学生的吃苦、拼搏意识日渐淡薄,“躺平”“摆烂”之风盛行。生活在“襁褓”中的大学生,如果难以跳出“舒适圈”,不仅会虚度大好年华,更会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产生不利影响。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品格,帮助大学生在关键时期“孕好穗”。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是在艰苦奋斗中形成的,是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最好的“坚船利炮”。在奋斗精神的激励下,亿万人民胼手胝足,从未被享乐主义侵蚀放弃伟大事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最好的诠释。一个个真实的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故事,相较于空洞的理论是有温度、可感知的,是最能让大学生接受并引起认同与共鸣的。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将“有温度”的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其中,能够培养大学生挫而不折、难而不退的奋斗意识,以此遏制大学生中的不利思潮,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大思政”视域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四维路径

解决当前“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不断向中国灌输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扭曲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5]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精神支撑难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问题,要善用“大思政”观的“大视野”“大平台”“大师资”“大资源”,从理论研究、实践、课堂与校园环境入手,探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1.大视野:筑牢理论育人的根基

“推动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应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契机,加大教学研究的力度,拓宽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视野”。[6]“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7]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就是让青年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四个层面,深刻领会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加受教育者对其信服程度。高校利用校内优势学术资源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是探究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德育科学融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质量、丰富教育内容的有力手段。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落到实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联动。即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平台,教师和学生为理论研究提供动力。一方面,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研究提供保障。教师是理论研究的“主力军”,是科研成果的“生产力”,高校不仅要巩固思政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主导地位,教学资源向思政教师倾斜,更要提高教师综合水平,夯实教师理论研究能力。如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有关伟大建党精神的研修培训会、组织优秀教师前往其他高等院校交流学习、开展集体备课等形式,尽可能多的为教师制造交流、学习和研究的机会。此外,高校也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理论研究、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机会,学生是教学和研究的落脚点。高校应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组建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会或以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为主题的本硕博在校生学术研讨会,通过研究会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术研究中。

2.大平台:拓展实践育人的途径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8]伟大建党精神来自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实践是学习者检验伟大建党精神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一节课程的承载量是有限的,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不应局限于讲台上,高校要融入“大思政课”的“大格局”,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助力大学生吸收伟大建党精神的“精华”。首先,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时,要寓实践于教学,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强化理论知识。其次,高校团委、学生会要拓宽大学生实践路径,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比赛活动,以实践的形式让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文本学习,用“红色血脉”丰富课余生活。最后,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9]以多种场域、多元载体的社会实践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校外实践活动的途径主要包括:第一,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以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为主题的博物馆,使学生沉浸式的体验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真谛,并以此内化为思想,外化成行动;第二,充分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深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历史为序章,让学生从客观事实中领略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情感上与伟大建党精神文化产生共鸣;第三,在鼓励学生合理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同时,高校要与当地区团委联合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线上实践活动,打破疫情下的防控壁垒,给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3.大课堂:聚焦课堂育人的功能

古之学者必有师,“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10]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善用之。

首先,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体系。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上,可以将共产党人抗争的英勇事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专题中进行讲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堂上,可以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与课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融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当今幸福来之不易,在“写实”的课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光。

其次,授课方式的创新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尤为重要。过去的“你听我讲”式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显露,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秀精神的宣扬更应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开展小组讨论、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由学生搜集资料形成PPT并分享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事迹、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史中的伟大贡献,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性。课后还应建立完整的评价机制,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效果融入评价体系,建立一个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多样评价方法、全过程评价的评价机制,对课程进行全方位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反思,以此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此外,提升课堂育人功能,应融入“大思政课”的多元育人主体与“课程思政”的“润物细无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学意义重大,要不断深化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多途径深入探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路径”。[11]高校应结合课程知识,通过多主体的教育形式开拓学生的“大格局”。如邀请党史党建领域的专家、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为大学生开展有关伟大建党精神的专题讲座或汇报,并要求学生在听完讲座后撰写小论文,小论文质量与思政课评价挂钩,通过学习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理论产生深入研究的兴趣,以开拓“大视野”。将伟大建党精神与课程思政融合,就是要求专业课程发挥好德育的协同辅助作用。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作战,应当从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入手,从不同维度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专业课的融合。从对学生需求的满足中,调动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大资源:丰富环境育人的内涵

校园文化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要利用校园环境开展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打造全方位的“大思政课”的育人场域提供载体。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文化环境的营造要围绕学生展开。校园文化的载体不仅包括各类能彰显校园文化的设施,还包括各类活动。高校要通过多条战线、多种方式、多个渠道促进伟大建党精神与校园环境的融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类基础设施,促进二者的融合。校园的走廊、展板、通知栏和校园条幅有较好的传播效果,可以在其上张贴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史有关的图片、感人事例、生动标语等,使学生在空间上全方位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熏陶。此外,伟大建党精神与校园文化融合,实体设施发挥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校园静态管理使其传播效果进一步降低。校园广播、各种新媒体平台便成为了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抓手,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学生推送党的故事和学术研究成果,搭建实时高效的协同育人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要以“大历史”丰富校园的人文环境。要以活动感化人,在活动中弘扬党史。第一,各类比赛是激发大学生主动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学习党史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创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寝室文化节、雕塑创意赛、征文比赛,使学生在活动参与完成“知”与“行”的转化。第二,商家善用各类节日开展促销活动,高校也要抓住“节日”进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促销”。通过迎新晚会、跨年晚会表演情景剧、歌舞剧、小品等,能获得较好的情感“渲染”效果,是“促销活动”的有力手段。第三,组建理论学习小组并组队调研,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雏形就是共产主义理论学习小组,理论学习小组既要宣讲建党精神又要实地调研,完成后形成调研报告并在校园文化角张贴,最后对报告进行校内网络评比,以评促进。校园文化是增强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情感认同的关键一环,它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形象”,可以与教学形成联动,可以为实践提供路径,更可以为理论研究创造前提。

三、结语

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遏制高校的“不正之风”,培育有理想信念、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怀、有奋斗精神的当代大学生有重要意义。伟大建党精神有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要驾驭好理论研究、实践活动、课堂教育、校园环境四驾马车。在四个途径的辅助协同中使教育的“功力”输出最大化,才能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烙下红色印记。

猜你喜欢
大思政建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